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社会认识论阐释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根据"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一基本立场,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清算、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对意识形态家的理论逻辑的揭示,把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为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并在这个思想过程中,对社会认识何以可能的语言前提、主体条件和社会基础作出了分析性论证.他们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意识形态家的思想和观念的语言基础、语义逻辑和生产方式的澄清,阐发了"分析"社会认识论的三个维度:一是语言分析的唯物向度,二是世界观的实践批判,三是社会认识的生产方式.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空间载体,兼具学校管理单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共同体的双重角色与功能.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需要以促进这两类角色与功能的有
基于CSSCI期刊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发表的学术论文,绘制了知识图谱,反映我国学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演进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或
功勋人物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锻造和先进文化引领下,孕育了“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默默无闻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
李达和陶德麟是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全力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演绎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思想接力.他们都毕生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分别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开创者和弘扬者;他们相继探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前沿,引领了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他们协力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共同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中国风格.
“三全育人”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体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互联网既是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场域,又是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参考.在全球性抗疫背景下,2020年度网络思想理论状况出现群众卷入度上升、网络公共讨论的参与热情高涨、网络舆论
新媒体时代推动了高等教育生态的变革,同时也因其泛娱乐化、信息繁杂、监管困难、技术要求高等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呈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并不能简单归结为缺少政治经济学知识,因为这些难事即使借助当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以"林木盗窃法问题"为例,在不触动现代社会所建立于其上的私人所有权的前提下,马克思事实上不可能为自己当时主要基于道德直觉的立场辩护.只有在洞悉普遍贫困在现代社会的结构性根源及其所包含的结构不正义,并转向对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性批判之后,这些难事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根本的解答.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是当前国际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特色道路决定了西方模式不可照搬复制,必须在全面汲取古今中外的经验基础
仁是儒学的重要概念,儒学的各家各派无不论仁,但具体方式并不相同.孔子、孟子所论之仁有明显的先在性和逆觉性的特征.荀子不承认仁有天生的因素,不了解化性起伪的结果在处理伦理道德问题之前早已存在了,更不明白逆觉是求仁的根本之法,其所论之仁只与善或道德同义,不具有道德本体的性质.切不可因为荀子也讲仁,就认为其思想系统中包含性善的因素,否则很容易失去学理的边界.后人所说的"大本已失",意在批评荀子学理道德本体立不起来,而其实质则是仁性已失.这一批评有很强的合理性,不能轻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