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仙蓝祥小故事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feng_1986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宜州市志》记载,蓝祥是清代宜山县永定土司加洞村(今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三寨村)人,蓝祥生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嘉庆十八年(1813年)无疾而终,按中国传统的天地各加一岁的算法,他的寿缘为146岁。他一生走过两个甲子年,经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个朝代。在142岁时,嘉庆皇帝特赐予蓝祥“庆吉颐重”之牌匾和“四朝雨露一身覃”的诗句。
  嘉庆皇帝赐给蓝祥142岁生日的御笔诗石碑刻,现藏于宜州博物馆。
  蓝祥本性善良、乐于分享、热心助人、热情好客。据《大清实录》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年)农历十一月初十,广西巡抚钱楷给嘉庆皇帝上奏折说“据宜山县知县周冕禀报:该县永定土司境内寿民蓝祥,生于康熙八年正月,届今嘉庆十五年142岁。”他在奏折里描述蓝祥是一个“秉性淳良、持躬朴素、精
  宜山县知县周冕禀报广西巡抚钱楷,说蓝祥为人“善称乡里,久孚月旦公评”,所以乡邻愿意为他“出具甘结”。清嘉庆内阁中书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盒随笔》中记载,蓝祥是与人为善的人,“乡人耕凿自安,不谙朝典”。皇帝称赞他“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
  蓝祥酿的红兰酒远近闻名。蓝祥142岁那年,虽然身体还很硬朗,可是后辈们担心他太过劳累,就不许他亲自熬酒,让他在一旁指导即可。而每次洒酒饼,他一定坚持自己放。乡邻都说,蓝祥亲自调酒饼酿出来的酒才香。蓝祥谦逊地说,大家爱喝就是看得起我,不能糊弄大家。有一年冬天,临近春节的时候,蓝祥准备亲手做一百斤红兰酒分给乡邻过年。乡邻听说之后非常开心,都说要一坛回去过节供样,沾沾老寿星的福氣。大家早早就来到蓝家门口。有的后生担来了一担柴;有的捉来一只鸡;有的提来两条红鲤鱼;还有的拿来几挂腊肉……蓝祥见到这么多乡邻都来了,非常开心,叫曾孙和玄孙接过这些东西,马上杀鸡宰鱼,烧火多煮几锅饭,留大家一起吃饭。大伙儿也高兴地一起忙活起来。
  红兰酒要出锅的时候,土司老爷的家丁来了,说要买下蓝祥酿的所有红兰酒。可蓝祥已经答应把酒送给乡邻了,就不同意卖。“我们家老爷说了,可以多给你钱。这一百斤酒给你一头牛的价。”家丁说。“这些酒给多少钱都不卖。你看我年纪一大把,我和乡邻说过的话总要算数吧?”蓝祥态度坚决。“天啊,这么多钱啊!一头牛的钱都可以买好几百斤酒了呀!”人们劝蓝祥把红兰酒卖给土司算了。“给我一座金山也不卖!”无论大家怎么劝说,蓝祥就是不同意把红兰酒卖给土司。
  这时,那个家丁跪在地上,哭丧着脸说“蓝老爹您帮帮我吧,因为您的红兰酒是长寿酒,我家老爷要给他老爹办八十大寿,命我无论花多少钱都要买到您的红兰酒……”“噢,原来是这样啊!”蓝祥笑了,“你家老爷也是个孝子哦,好!”蓝祥叫曾孙从酒坛里舀出红艳发亮的酒,装好一壶,交到家丁手上。“后生仔,拿去!跟你家老爷说,不要钱!”接着他又爽朗大笑道,“乡亲们,都来分红兰酒啦!”“谢谢蓝老爹好心!”乡邻开心地盛起了酒,你一壶,我一坛,他一葫芦。“谢谢大家看得起我!下次再来!”蓝祥一脸幸福与满足……
  传说“陆地神仙”蓝祥“饮啖过人”。他的食量很大,每餐食量是常人的三到五倍,喝玉米粥每次要喝十大碗,以当地玉米、红薯为主食,每餐均饮一杯红兰酒。他还喜欢吃鱼,喜欢用黄豆焖小鱼。手指长的小鱼与黄豆一起焖熟,鱼和豆一起酌送红兰酒。虽然吃得多,但他不是那种吃完不动长一身赘肉的人。据清道光《庆远府志》记载,蓝祥“貌似猿兮面冻黎,头不童兮发转黑,目光炯炯双瞳方,大耳垂肩如珠缀,十指藤瘦掌龟绞”。可见他精神矍铄,身材轻盈,绝不臃肿,身体非常健康。
  蓝祥还是一个勤劳的人,平日里耕田种地,农闲时就上山采红兰草酿酒。他说喝红兰酒是最开心的事,喝完红兰酒再去唱山歌,山歌一唱一大箩,唱到月升日头落。
其他文献
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及东北三省,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4月21日下午3点,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演剧目“生净一鸣唱古今”庄玉生评剧作品专场在广西南宁市邕州剧场开演。庄玉生先生是天津评剧院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有着近30年的评剧舞台表演经验,他主攻花脸和老生行当,屡次荣获我国高层次的各类评剧表演奖项
期刊
在北海,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很特别。  它是北海市唯一一个壮、瑶族聚居的行政村。1993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等14个乡镇的大石山区的壮、瑶两个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集体异地安置到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的思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村民得到重新选址安置并成立东山村。  东山村始终凝聚着村民的努力和奋斗。他们每个细小的一分钟看似平常,却处处显露出民族融合和团结进发出来的活力。  1分钟,
期刊
镇江金山湖畔,一个衣着华美的少年正摇着扇子观赏湖光山色。忽然“哗啦”一声,身旁路过的一个挑水姑娘脚步不稳,身子一歪,水桶里荡出来的水花溅湿了少年的衣裳。  少年刚要发火,看到那挑水姑娘明亮而略带羞怯的眸子,呆住了,连她的道歉都没有听见。待他回过神,姑娘已走远,少年望着那纤瘦的背影和两条漆黑的长辫子怅然若失。  少年没有心思再赏景,信步回了家。刚一进花厅,就被父亲沉着脸教训了一番:“春生,你整天这样
期刊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我们瑶族。各民族过节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唱歌、跳舞的欢乐主题却大抵相似。八桂春来早,“三月三”节日期间,连空气都弥漫着山歌的味道与芬芳气息,令我不禁想起20世纪90年代去“塘底坳”(地名)赶歌圩的情景来。  我的老家桂林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在交通和信息并不太发达的90年代,赶歌圩、唱山歌、对山歌及以歌传情、以歌结亲是年轻人的一件重大
期刊
桃花红,李花白。春天的缤纷烂漫中,桂西北山边地头不时能见到长着灰白叶子的灌木开满质朴无华、芳香馥郁的花。这种壮话叫作“花卖”的花树,我小时候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学名,那年念着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诗,正值花开季节,教室外飘来阵阵花香,想到“花卖”那碎玉般密簇一团的细细花丝是淡淡的浅浅的黄,花更是分外的香,我便不假思索将“花卖”当作老人家诗中写意的“黄花”。  上大学时,我读的是农学专业。念过植
期刊
在广西许多地方,农历三月初三都有在房屋门楣上插枫叶的习俗。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年春季,岜下屯发生瘟疫。得病的人初时流涕流泪,再是头痛身痛,后到卧床不起,严重的甚至不治身亡。有些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有些是一家得病,传染邻里,连去看望的亲戚也未能幸免。  一时间,有病患的人家或是忙着求医抓药,或是忙着祭祖拜庙,或是请道公巫婆驱鬼赶瘟神。能想到的办法,大家全都用上了,但是瘟疫肆虐依然如故。  屯里,
期刊
我是一枚落在他乡的叶子,在异乡的风里慢慢吹着乡愁。我的乡愁是一杯酒,是一个名字——“念乳屯”。在我心中,这是世界上最诗意的名字!  车窗外飘着小雨,像淅淅沥沥的回忆……  群山连绵,一片片绿色的树林在我的眼中荡漾,路边的野花在微笑,電线杆安静地伫立在土地上。汽车缓慢地在弯曲的乡村公路行驶,此时的我越来越体会到“近乡情更怯”的深刻内涵。  “三月三”——我回来了!  亲爱的土地,我回来了,顺着风的方
期刊
一  而今,春意正浓。  我们漫步在湖边,看湖光山色,听莺歌燕语,任和煦的风吹拂着我们的肌肤。我们在风声中窃窃私语,在草地上撒欢,寻找生命的原初,让灵魂脱俗,远离城市的纷纷扰扰,去叩响大自然的神殿。  随即陷入油菜花的海洋,你的目光柔和如这三月的湖水,笑靥迷人。  二  三月,野草蔓蔓。  万物在闪亮的水声中回归原乡。花开的声音,鸟鸣虫吟声,风雨声,交汇组成了一首春天的交响曲。  人间春意更浓。 
期刊
清明节的前两天,我们一行人往大山的方向进发,祭拜先祖。要祭拜的先人连我们同行中最年长者都没见过,我们自然不认识。我们一行人神态怡然,步履轻松,仿佛这是一次踏春之游,或者是一次走亲访友。  客家人的风俗,过了春分日就开始为新坟旧墓铲除杂草,培上新土,并行祭拜礼俗。春分日一般祭拜去岁的新坟,第一次祭拜,称为“开新山”。亲人故去不久,坟上新土草色尚淡,心上伤口犹新,所以这日人们的情绪显得要低落些,春分日
期刊
在看张培培表演前,我对这位“90后”能否担当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的重任画上一个问号。但演出结束后,我把问号改成了感叹号!  豫剧《戈壁母亲》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来自河南农村的中年妇女柳月季带着即将成人的儿子钟槐和捡来的女儿钟柳到新疆寻找丈夫,最终成为第一代军垦人的故事。主演母亲柳月季的张培培出场时的年龄扮相与演她儿子和女儿的演员差不多。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张培培渐渐地化为了柳月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