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培“三别一寻”演活戈壁母亲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62613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看张培培表演前,我对这位“90后”能否担当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的重任画上一个问号。但演出结束后,我把问号改成了感叹号!
  豫剧《戈壁母亲》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来自河南农村的中年妇女柳月季带着即将成人的儿子钟槐和捡来的女儿钟柳到新疆寻找丈夫,最终成为第一代军垦人的故事。主演母亲柳月季的张培培出场时的年龄扮相与演她儿子和女儿的演员差不多。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张培培渐渐地化为了柳月季,鲜活地站立在舞台中央。剧终,当柳月季轻轻抚摸儿媳刘小兰怀孕的肚子时,我竟然忘记她是个“90后”!
  我觉得张培培演得最为精彩的是“三别一寻”,她把柳月季复杂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以真挚深厚的感情直击观众心灵,进而产生了动人的审美力量。
  “一别儿子”彰显母爱之伟大。当儿子钟槐去边防站前与母亲告别时,柳月季先惊于相依为命的儿子突然离去,而后不舍得母子分别,最后为了国家和兵团大义而让儿子前往最艰苦的地方。张培培用充满感情的唱腔与动作,细腻地把柳月季“舍与不舍”纠结于心、强欢于外的情状表现出来,最终引发儿子那震撼人心的一声“娘”!
  “二别女儿”尽显养母之开明。柳月季在进疆寻夫的路上,捡到并收养了钟柳。当她知道钟柳原来就是水利专家陈世昌的女儿时,再次面临着离别痛苦。第五场戏重点表现她“说与不说”的内心矛盾。她“不说”,钟柳仍是自己的女儿;她“说”了,女儿将不再是女儿。张培培真实地表现出柳月季的心理冲突,以及让钟柳与陈世昌父女相认、随父进城的过程。这一发自柳月季灵魂深处的道德取舍,彰显出高尚的情操。可以说,母女离别被张培培演成了动人心弦的催泪弹。
  “三别毛驴”凸显母性之善良。为了解救军垦人的饥荒,以及团长没有奶吃的孩子的生命,柳月季陷入了“杀与不杀”小毛驴的痛苦。她对有恩于自己的小毛驴视若孩子,迫不得已只得牺牲心爱的小毛驴。驴叫声声.揪母心碎。张培培对毛驴那磕头赔情的庄重一跪和听到枪声后的伤心晕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辉。在戏中,驴并未上場,但张培培以一条驴鞭为指代,虚拟描画,竟然创造出化虚为实的艺术境界,其演技之高超让人拍案称奇!
  通过这“三别”,张培培塑造了血肉丰满、质感十足的母亲形象,再加上结尾的“一寻”,她把全剧推上了高潮!柳月季听到儿子牺牲的噩耗后,上山寻子,追忆往事。大段悲壮的哭唱,不但把母亲满腔思子之情宣泄出来,而且还把军垦人艰苦创业、为国牺牲的爱国情怀与忘我无私、深明大义的崇高精神表现了出来。至此,张培培所饰演的母亲升华为饱含军垦人先进思想和真挚情感的戈壁母亲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豫剧《戈壁母亲》剧照(陆政凡摄)
其他文献
正是枫树抽叶的时节,眼看“壮族三月三”大节又要到了,遥想家乡南岭坡闪着灵光的枫树林,壮族妈妈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她高挑的身材,上身穿着一件花边领子蓝布衣服,脸色红润润的,下唇边长着一颗黑痣,就像“三月三”节里黑得透亮的糯米粒。壮族妈妈小名叫“的仁”。“的”读“di”,是女性的意思;“仁”翻译过来,是“水”。拥有水命的壮族妈妈,是一泓清凌凌的泉水,给我的生命之树注入了清新的养分。在我的印象里,壮
期刊
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及东北三省,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4月21日下午3点,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演剧目“生净一鸣唱古今”庄玉生评剧作品专场在广西南宁市邕州剧场开演。庄玉生先生是天津评剧院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有着近30年的评剧舞台表演经验,他主攻花脸和老生行当,屡次荣获我国高层次的各类评剧表演奖项
期刊
在北海,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很特别。  它是北海市唯一一个壮、瑶族聚居的行政村。1993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等14个乡镇的大石山区的壮、瑶两个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集体异地安置到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的思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村民得到重新选址安置并成立东山村。  东山村始终凝聚着村民的努力和奋斗。他们每个细小的一分钟看似平常,却处处显露出民族融合和团结进发出来的活力。  1分钟,
期刊
镇江金山湖畔,一个衣着华美的少年正摇着扇子观赏湖光山色。忽然“哗啦”一声,身旁路过的一个挑水姑娘脚步不稳,身子一歪,水桶里荡出来的水花溅湿了少年的衣裳。  少年刚要发火,看到那挑水姑娘明亮而略带羞怯的眸子,呆住了,连她的道歉都没有听见。待他回过神,姑娘已走远,少年望着那纤瘦的背影和两条漆黑的长辫子怅然若失。  少年没有心思再赏景,信步回了家。刚一进花厅,就被父亲沉着脸教训了一番:“春生,你整天这样
期刊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我们瑶族。各民族过节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唱歌、跳舞的欢乐主题却大抵相似。八桂春来早,“三月三”节日期间,连空气都弥漫着山歌的味道与芬芳气息,令我不禁想起20世纪90年代去“塘底坳”(地名)赶歌圩的情景来。  我的老家桂林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在交通和信息并不太发达的90年代,赶歌圩、唱山歌、对山歌及以歌传情、以歌结亲是年轻人的一件重大
期刊
桃花红,李花白。春天的缤纷烂漫中,桂西北山边地头不时能见到长着灰白叶子的灌木开满质朴无华、芳香馥郁的花。这种壮话叫作“花卖”的花树,我小时候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学名,那年念着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诗,正值花开季节,教室外飘来阵阵花香,想到“花卖”那碎玉般密簇一团的细细花丝是淡淡的浅浅的黄,花更是分外的香,我便不假思索将“花卖”当作老人家诗中写意的“黄花”。  上大学时,我读的是农学专业。念过植
期刊
在广西许多地方,农历三月初三都有在房屋门楣上插枫叶的习俗。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年春季,岜下屯发生瘟疫。得病的人初时流涕流泪,再是头痛身痛,后到卧床不起,严重的甚至不治身亡。有些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有些是一家得病,传染邻里,连去看望的亲戚也未能幸免。  一时间,有病患的人家或是忙着求医抓药,或是忙着祭祖拜庙,或是请道公巫婆驱鬼赶瘟神。能想到的办法,大家全都用上了,但是瘟疫肆虐依然如故。  屯里,
期刊
我是一枚落在他乡的叶子,在异乡的风里慢慢吹着乡愁。我的乡愁是一杯酒,是一个名字——“念乳屯”。在我心中,这是世界上最诗意的名字!  车窗外飘着小雨,像淅淅沥沥的回忆……  群山连绵,一片片绿色的树林在我的眼中荡漾,路边的野花在微笑,電线杆安静地伫立在土地上。汽车缓慢地在弯曲的乡村公路行驶,此时的我越来越体会到“近乡情更怯”的深刻内涵。  “三月三”——我回来了!  亲爱的土地,我回来了,顺着风的方
期刊
一  而今,春意正浓。  我们漫步在湖边,看湖光山色,听莺歌燕语,任和煦的风吹拂着我们的肌肤。我们在风声中窃窃私语,在草地上撒欢,寻找生命的原初,让灵魂脱俗,远离城市的纷纷扰扰,去叩响大自然的神殿。  随即陷入油菜花的海洋,你的目光柔和如这三月的湖水,笑靥迷人。  二  三月,野草蔓蔓。  万物在闪亮的水声中回归原乡。花开的声音,鸟鸣虫吟声,风雨声,交汇组成了一首春天的交响曲。  人间春意更浓。 
期刊
清明节的前两天,我们一行人往大山的方向进发,祭拜先祖。要祭拜的先人连我们同行中最年长者都没见过,我们自然不认识。我们一行人神态怡然,步履轻松,仿佛这是一次踏春之游,或者是一次走亲访友。  客家人的风俗,过了春分日就开始为新坟旧墓铲除杂草,培上新土,并行祭拜礼俗。春分日一般祭拜去岁的新坟,第一次祭拜,称为“开新山”。亲人故去不久,坟上新土草色尚淡,心上伤口犹新,所以这日人们的情绪显得要低落些,春分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