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祭祖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2009s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枚落在他乡的叶子,在异乡的风里慢慢吹着乡愁。我的乡愁是一杯酒,是一个名字——“念乳屯”。在我心中,这是世界上最诗意的名字!
  车窗外飘着小雨,像淅淅沥沥的回忆……
  群山连绵,一片片绿色的树林在我的眼中荡漾,路边的野花在微笑,電线杆安静地伫立在土地上。汽车缓慢地在弯曲的乡村公路行驶,此时的我越来越体会到“近乡情更怯”的深刻内涵。
  “三月三”——我回来了!
  亲爱的土地,我回来了,顺着风的方向,带着一身疲惫和喜悦,熟悉的山头迎面而来。前面就是母亲的菜地,此时又开出了许多油菜花,碰巧母亲正在那里劳作,她看起来越来越衰老,见到我她笑起来像花一样,真好看!
  黄昏,乡村的天空穿起了美丽的衣裳,风里带着甜味。
  晚上,父亲捧起酒杯,玉米酒入喉的瞬间,仿佛有一种声音,从杯边滑出——说不出的高兴!父亲最爱喝母亲酿制的玉米酒,当他喝醉了,就会说很多话。伴着灯光,父亲慢慢品着玉米酒和我聊天,他讲起以前的故事,他告诉我他是如何娶到母亲的……父亲讲得津津有味,像是在嚼着岁月的余香。
  山里的星星朴实、可爱,把小村庄笼罩。这个小夜空,像一个小湖,好多星星在里面游泳。
  农历三月初二去山里扫墓,烧火点供香,然后放鞭炮,也许这是一种和祖先沟通的方式,充满神秘和神圣。随后除草、清理落叶,这些工作做好之后,就装扮祖先的“家”,即往石头或者树干上泼洒白色石灰水,看上去焕然一新。
  晚上,母亲将事先采摘好的枫叶、红蓝草、紫蕃藤、黄饭花等植物清洗干净,然后分别放在锅里煮,煮开几十分钟后,这些植物的汁液会慢慢渗透在煮沸的开水里,渐渐地,水变色、变浓之后,再把植物捞出来,然后把这些汁液分别倒在大桶里,再倒入糯米浸泡。经过一个晚上的时间,这些糯米就被染上了颜色。
  农历三月初三,母亲早早起床把这些染上了天然色彩的糯米蒸熟,伴随着山里清新的空气,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弥漫了整个新鲜的清晨。母亲把蒸熟的五色糯米饭捏成一团一团的,装在碗里挤成一个个小山丘,装得满满的。她说一定要给祖宗吃饱,还需要米酒、土鸡、酸肉、鞭炮、纸钱等,祖先今天会很高兴,会喝醉。
  每年“三月三”这一天,轰隆隆的鞭炮声响彻山间。在祭祖仪式的过程中,家族长者会向晚辈讲述先人的故事,介绍祖先的历史,如祖先从哪里迁居于此、如何在本地生根生活等,教育后代不忘根本,发奋图强,光宗耀祖。许多小孩在山间地头嬉戏、打闹,久不见面的亲人互相交流,有说有笑,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片欢乐和谐的海洋中。
  三月初四回城之前,父亲对我说:“无论走多远,每年都要回来。”
  是啊,每年都要回来,我的根在这里!
其他文献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是广西壮、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地方持续两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
期刊
在我的家乡——偏远的水族山乡,除了国家法定节日外,还有一些水族独特的节日,像端节、卯节、霞节、苏宁喜节等,略感遗憾的是,在这么多节日中却偏偏没有“三月三”这个节日。这究竟是水族人家与“三月三”没有渊源,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去拥抱这个节日?抑或这个节日被冠以另外的名称?关于这些疑问和可能性,我都未能有时间去仔细考证,但当我把水族的诸多节日一一与之加以比较的时候,我发现水族的卯节与壮族的“三月三”颇有些相
期刊
熊是活的  妻子:“那天,當大黑熊出现时,你竟丢下我跑啦!可你对我说过,为了我,你不怕面对死亡!”  丈夫:“是呀,我是这么说的,可是那只熊不是死的呀。”  买水果  下班的路上,大伟看到路边水果摊的香蕉不错,于是走上前说:“老板,给我称十块钱的。” 小贩称了一串香蕉,说:“十块零五毛。”  大伟说:“算十块吧,经常在你这买的。”  小贩瞟了大伟一眼,淡淡地说:“我刚改行卖水果,今天是我第一天出摊
期刊
正是枫树抽叶的时节,眼看“壮族三月三”大节又要到了,遥想家乡南岭坡闪着灵光的枫树林,壮族妈妈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她高挑的身材,上身穿着一件花边领子蓝布衣服,脸色红润润的,下唇边长着一颗黑痣,就像“三月三”节里黑得透亮的糯米粒。壮族妈妈小名叫“的仁”。“的”读“di”,是女性的意思;“仁”翻译过来,是“水”。拥有水命的壮族妈妈,是一泓清凌凌的泉水,给我的生命之树注入了清新的养分。在我的印象里,壮
期刊
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及东北三省,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4月21日下午3点,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演剧目“生净一鸣唱古今”庄玉生评剧作品专场在广西南宁市邕州剧场开演。庄玉生先生是天津评剧院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有着近30年的评剧舞台表演经验,他主攻花脸和老生行当,屡次荣获我国高层次的各类评剧表演奖项
期刊
在北海,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很特别。  它是北海市唯一一个壮、瑶族聚居的行政村。1993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等14个乡镇的大石山区的壮、瑶两个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集体异地安置到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的思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村民得到重新选址安置并成立东山村。  东山村始终凝聚着村民的努力和奋斗。他们每个细小的一分钟看似平常,却处处显露出民族融合和团结进发出来的活力。  1分钟,
期刊
镇江金山湖畔,一个衣着华美的少年正摇着扇子观赏湖光山色。忽然“哗啦”一声,身旁路过的一个挑水姑娘脚步不稳,身子一歪,水桶里荡出来的水花溅湿了少年的衣裳。  少年刚要发火,看到那挑水姑娘明亮而略带羞怯的眸子,呆住了,连她的道歉都没有听见。待他回过神,姑娘已走远,少年望着那纤瘦的背影和两条漆黑的长辫子怅然若失。  少年没有心思再赏景,信步回了家。刚一进花厅,就被父亲沉着脸教训了一番:“春生,你整天这样
期刊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我们瑶族。各民族过节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唱歌、跳舞的欢乐主题却大抵相似。八桂春来早,“三月三”节日期间,连空气都弥漫着山歌的味道与芬芳气息,令我不禁想起20世纪90年代去“塘底坳”(地名)赶歌圩的情景来。  我的老家桂林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在交通和信息并不太发达的90年代,赶歌圩、唱山歌、对山歌及以歌传情、以歌结亲是年轻人的一件重大
期刊
桃花红,李花白。春天的缤纷烂漫中,桂西北山边地头不时能见到长着灰白叶子的灌木开满质朴无华、芳香馥郁的花。这种壮话叫作“花卖”的花树,我小时候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学名,那年念着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诗,正值花开季节,教室外飘来阵阵花香,想到“花卖”那碎玉般密簇一团的细细花丝是淡淡的浅浅的黄,花更是分外的香,我便不假思索将“花卖”当作老人家诗中写意的“黄花”。  上大学时,我读的是农学专业。念过植
期刊
在广西许多地方,农历三月初三都有在房屋门楣上插枫叶的习俗。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年春季,岜下屯发生瘟疫。得病的人初时流涕流泪,再是头痛身痛,后到卧床不起,严重的甚至不治身亡。有些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有些是一家得病,传染邻里,连去看望的亲戚也未能幸免。  一时间,有病患的人家或是忙着求医抓药,或是忙着祭祖拜庙,或是请道公巫婆驱鬼赶瘟神。能想到的办法,大家全都用上了,但是瘟疫肆虐依然如故。  屯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