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的解读与营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f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纵观古今,对师道的解读不少,而且多数见解集中于对为师之道的解读。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师”“道”以及“师道”进行解读,分析尊师重道存在的必然性与价值,提出自己对现当代尊师重道风气营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师;道;师道;解读;营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首先必须对“师”、“道”以及“师道”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才能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师道”解读
  (一)对“道”的理解
  古往今来,对师道的解读,往往从对“道”的理解开始。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人生追求……道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一种最高层次的存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道家关注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也就是天道,但儒家更多的致力于人道的营建,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前无古人后無来者。儒家的人道是以“仁义”为旗号的人道,无论是孔子的“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还是孟子的“仁人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亦或是董仲舒的“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所说的道皆是一种人道,一种治国之道,一种为人之道,一种处世之道,一种价值追求。
  既然道是如此的神秘,至高无上,难以穷尽,同时又是处事之必须,生存之必需,自我实现之必要,虽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运行有其客观规律,人亦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师道便由之始。
  (二)对“师”的理解
  “师”的含义有很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作为学生的我们,一半的时间生活在学校当中,陪伴我们的是称之为“老师”的人;如果是作为习武之人,则多称之为“师父”;我们把社会上有一技之能的人,称之为“师傅”;把宗教中的神职人员,称之为“法师”;军队中也有一种级别叫“师”……
  而“师”这一词义的演变,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早在原始社会,出于对自然力量的顶礼膜拜,将自然之力神化,因此出现了对“巫师”等神职人员的崇拜,另外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很多生产生活经验多是由技能出众之人或年长之人言传身教,因此具有技能之人和年长之人多为师,韩愈在《原道》中说:“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之道,为之君,为之师”。后来,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学校出现,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官师合一,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从事脑力劳动的专职教师出现,他们不必再依附权力来生存,来实现人生价值,这时的“师”可以投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行自我实现。在近代,人们对教师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提高,不仅要对教师进行选拔,而且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养,因而师范教育应运而生。这时的“师”,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要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尤其是现代更需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定,“师”逐渐从士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业。
  而我们现在探讨的“师者”,就是破茧而出,最终成为专门职业的这种师者。
  (三)“师道”解
  师与道,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道需要师作为载体来传递,而师的存在要以道的存在为前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没有所传之道,师又有何存在的价值。在我看来,师道可以包含三个内容,一是所师之道,一是为师之道,一是教育之道。
  说到“所师之道”,可以理解为所教之道,所学之道,主要是指作为师者所传授的“道”,其范围就涉及道的所有范畴,简单的说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具体来说可以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人生追求……甚至仅仅是一种知识。“道”的内容包括有多广,作为一个师者,所教授的内容就有多广。我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表达对一个人的崇敬,所以作为一个师者,在道的储备上,要尽可能的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此之外,还要懂人事,知人道才行。
  相对而言“为师之道”,被世人谈论的最多,探讨的也最多。荀子曾对教师提出四点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蓍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作为教师除了要博学多闻,还需要有威严、可信,讲解系统条理,见解深刻精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师说》中的名言,他其实已经把为师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排序,作为师者除了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更重要是“传道”,交给学生如何为人,如何处世,“昔日颂扬师道,多就师儒之丰神意态立言。丰神意态者,殆个人全部人格之反映于他人,而具有不可思议之感化力者”。
  第三,“教育之道”多涉及教育观念、教育规范、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等一些内容。先贤圣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师行教育之道必须遵守相应的教育规范,否则学无秩序,也就不成方圆了,正如《明会典·学校》载,“师长当竭诚训导愚蒙,毋致懈怠”;“道有定体,教有成法”,教育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必须因材施教,方能得法;另外,《学记》中曾提出豫时孙摩四点教育原则……《礼记·学记》中提到:“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矣。”教育之道,需要为师者科学施教,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遵循施教规律。
  二、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
  (一)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必然性
  1.从历史角度来看,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尊师重道”这一思想一直绵绵不绝,经历着此起彼伏的更迭,即使是在师道观念淡漠的一些年代,人们也不曾遗忘。   在我国古代,以“礼”治天下,师作为礼制的实行者,推行者,传承者,师的地位一般放在“天地君亲”之后,地位十分的尊贵庄严。《尚书·泰誓》中也载:“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虽然,一些朝代也不免出现尊师重道传统观念的淡漠,如唐朝的韩愈感叹“师道之不复也久矣”,南宋时期曾出现“十儒九丐”的悲惨境遇,文革时期人们打着“批斗臭老九”的旗号,对曾经的恩师不惜恶言相向,拳脚相加,使师者的身心遭到极大重创……但是,即便如此,这些尊师重道传统遭到破坏的时期相对而言是比较短暂的,而且接踵而至的便是尊师重道传统的复兴。因此,可以说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由来已久且根基深厚,尊师重道必然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2.从教育本身来看,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以杜威为首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新教育宣扬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这种新教育、新理念带来教育领域革新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比如极端自由散漫,无视教师的劝诫,儿童犯罪率的上升等等,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传统教育的回潮。而且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教育本身来看,教与学虽然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都以其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引导着身心尚处在未成熟阶段的学生的发展。所以说现当代尊师重道的存在,是教育本身存在的必然结果,也是遵循人类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不可轻易否定。
  (二)现当代尊师重道存在的价值
  1.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
  受教育的孩子尚处在发展阶段,必然需要年长者的指导与教诲。除了家长亲友之外,他们非常需要得到其他年长者的承认与指导,如果他们从心里存在尊师重道的观念,将有助于形成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利。对于教师而言,尊师重道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其的发展也是一种激励,教师为了不负所托,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对自身的要求也会是精益求精。所以说,现当代尊师重道的存在,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
  2.有益于知识,文化的传承,国家的兴盛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对老师亲敬有加,就会深信他所传授的学问。如果社会上可以形成尊师重道的风气,必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承,而且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也会离我们不远了。陆贾《新语·怀虑》说:“教化不行,政令不从。”荀子不是也曾谈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国家的兴旺,必然与尊师重道风气的存在分不开,只有尊师重道,人们的素质才会提高,法度才会存在,社会系统才会正常运转,而且贱师轻傅也是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
  三、现当代师道的营建
  既然师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个体的发展上,而且体现在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上,所以现当代师道的营建需要多方的努力。
  1.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当致力于尊师重道风气的营建。
  虽然《教师法》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保障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相关的教育法规和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民主平等观念进一步深化,加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社会上的独生子女问题凸显,其中就有对教师惩罚权的激辩,这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尊师重道风气的打击。我们不否认这是尊重人权的表现,更是社会进步的的表现,但我们同时又有困惑,难道孩子就惩罚不得、批评不得吗?2009年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提出了教师有一定的“批评权”,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教育是国家的公共事业,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立法形式,把教师列入公务员的行列,提高了他们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
  2.从社会层面来讲,应当致力于尊师重道风气的营建。
  信息時代的到来,提醒我们不可忽视媒体的重要性。央视201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之乡村最美教师的追踪报道,让我们了解到一群身处社会底层,却不忘教师担当的“最可爱的人”,人们感动的同时,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又多了一层崇敬。但是媒体的宣传有时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也不免会有夸大甚至失实的情况,比如对教师群体中某个个体身上存在的现象,夸大成为整个群体的现象存在,导致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不解和质疑,甚至增添了许多社会矛盾。所以,对于媒体来说,要做到基本的客观可信。
  3.从教师行业本身来讲,应当致力于尊师重道风气的营建。
  学校作为师生教学活动的场所,是营建和实践尊师重道的重要基地。要营建尊师重道的学校文化,就需要严格教师的任免、考核,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使学生认同和折服。作为教师自身来讲,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会不断致力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张世欣.师道观的解读与重构[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80
  [2]沈睿栗洪武.“自然”与“约成”:“师道”与“师德”的统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9卷第4期.2011年12月
  [3]池旦.传统师道尊严的现代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2年6月15日
  [4]管浏斯.对师道尊严的辩护及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9年9月1日
  [5]蔡文莲.现代视觉下认识师道尊严[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年12月第4期
  [6]邓达,田龙菊.传统师道的现代转换:历史生存论视角[J].教师发展.2012年6月
  [7]孙四周.放下尊严与重塑师道[J].教师发展.2011年6月
  [8]金忠明.专业化挑战与新师道构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9]刘素娟.论师道尊严的当代价值及其重塑.华东师范大学2012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0]吴定初.毕生探索为师之道——管窥张敷荣先生关于师范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11]付粉鸽.从尊师重道到为师之道的历史嬗变[J].教育评论.2012年第5期
  [12]陈楚明,李春泰.道势之间的师者——基于《论语》文本对夫子在世角色的分析[J].南方论丛.2012年第5期
  [13]李凌霄.国学宗师章太炎的教育思想与师道理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年6月第11卷第2期
  [14]杜成宪.韩愈与杜威——传统师道与现代师道[J].生活教育.2012年7月下
  [15]刘晓光.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10卷第2期
  [16]石帮宏,石中英.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11月第14卷第6期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感受到获得知识时那一种难以言说的愉快滋味。让学生学会学习,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我会学“,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在英语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不断尝试着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探索,并总结了以下
期刊
期刊
自然教学以周围的现实世界为认知对象和研究内容,作为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环境问题,理应成为自然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教学要能够在研究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认
通过对文字、文义及文例的分析可知,西周金文中的“(繇)功”义同“武功”,指军事方面的功绩,犹如文献的“军功”“战功”等;与金文及文献常见的指“武事、戎事、兵事”的“武
【摘 要】 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总结了大量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的“抓重要词语”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关键词】 语文;词语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语文究竟要教些什么?如何做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很多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招了一名初中毕业生作代课教
自从有了咏春拳,小个子在面对高个敌人的时候才有了优势。攻击敌人的穴位是打败敌人的有效方法之一。那是因为人体大约有744个穴位,沿经络分布,遍布全身。根据中国古代医学的
期刊
期刊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自考生教育规模宏大、成绩斐然,自考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自考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将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