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ong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29-01
  众所周知,在我们众多数学老师心目中,实施多年的概念、定理—例题—练习—作业的数学课教学过程一直被认为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并且在实践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一模式缺乏对学生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如果在上述的几个环节中渗透或实施探究教学,那效果也就会更上一层楼。而且这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我们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地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假设或猜想,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并获得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探究活动体现和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
  首先,借助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培养探究意识。
  在我们现今使用的新版数学教材中,相当部分定理、公式的出现都被设计成探究性的问题: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平移的特征等。这是因为学生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定理的发现工作,所以只要我们把握好编者意图,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一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能够解决的定理留给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为例:在已知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基础上,如何得到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呢?假若我们放手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我想他们能相当顺利地找到应对方法。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进行合理探究。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提出问题要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难得多。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开展质疑,进行合理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将它们叠放在一起,设对角线的交点为O,用大头针将点O固定,把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尝试,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通过操作,学生体会到上下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够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学时注意到了这些性质都不是通过论证得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前面所学的中心对称性得出,把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如果疑难仍得不到解决,老师再适时加以点拨,释疑解难,给以明确的解答。
  再次,通过习题教学,培养探究习惯。
  数学教材中每一节教学内容都附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对于这些例题和练习,通常我们都是按部就班,先讲解例题,然后进行系列练习,以获得巩固。但如果我们对此能精心设计一下,比如变化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那能成为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的好题材。
  例如:已知::在△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CE交于O,∠EBD=∠ACE,BD=CE,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
  对于这道题,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培养他们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分析和求解的能力。其次,我们可以将此题来个脱胎换骨,改编成如下一个问题:
  △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CE交于O,给出如下四个条件:①∠EBD=∠DCE ②∠BEO=∠CDO ③BE=CD ④OB=OC,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以判定出△ABC为等腰三角形。
  最后,我们还可以由学生们自己列举条件,看看还有哪些条件的组合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当然这一层次的练习,难度高的多了,不能适用于全体学生。
  最后,适当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发现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不亲自动手解决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是无法提高探究能力的。因此,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之后,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去探究它的解决方法,探究它的各种变式和引申,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颇有裨益。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相关内容后,布置下面的问题作为作业。如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一块长方形空地上分别种植四种不同的花草、现将这块空地按下列要求分成四块:(1)分割后的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四块图形的形状相同;(3)四块图形的面积相等.请按上述要求分别是画出4种以上的分割方法。这些题目没有规定性的要求,学生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
  总的说来,实施探究式教学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启发他们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这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印度传说中有一位毁灭和再造神,名叫湿婆,其威力无敌。这里谈到的一种蚂蚁也可以和湿婆相提并论。在短短三天内,它们能把一大片森林的最后一片摇曳的树叶咬碎,在它们所到之处,你再不会见到一丁点儿叶绿素的踪迹。在对森林的破坏方面,即使是一群大象和熊熊燃烧的山火也远远不是它们的对手。但是当它们把戕害绿色生命的本能用在地下劳作的时候,它们就由凶残的掠夺者变成了和善的农夫。它们在大片的田园里用树叶培育出茂盛的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