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景、寓情、记游、议论、文辞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aw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小石潭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等山水游记散文,均具美学特质:第一,真实客观地描述山水景物;第二,记述作者的游踪;第三,在描摹山水景物的过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第四,语言优美精致,言简意赅等。那么,在阅读教学山水游记散文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上述诸多美学特质呢?
  一、鉴赏其绘景与寓情,体味作者的深细情感
  以脍炙人口的《小石潭记》为例。该文既写出了小石潭意境的“悄怆幽邃”,又写出了潭水、游鱼、竹树、岩石、小溪等的神韵与幽深,还写出了作者“凄神寒骨”与“不可久居”之感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激愤与内心的不宁静。教学时,我曾在向学生介绍《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资料与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深切体味公元805年11月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后心情备感压抑沮丧的前提下,通过细读深品课文的方式感知柳宗元寄寓于《小石潭记》中的激愤情感与政治理想。
  《满井游记》(袁宏道)是一篇描写作者早春游览京城胜地满井的散文。全文首先运用全景式的观察视角描绘了满井的胜景及作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接着,作者分别细致描摹春水、春山、春天的田野等景物:“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在此过程中,作者准确把握满井早春时节的特征,使用下列个性鲜明的词语“始解”、“乍明”、“新开”、“乍出”、“将舒未舒”、“浅鬣寸许”等立体地描绘了满井的早春美景。而后再用动词“洗”、“拭”、“掠”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北京满井早春春色萌动乍暖还寒的清丽景象,且赋予了满井以灵性、动感与活力。教学时,我曾引导学生在细细品味上述景物描写与品味动词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赏析其记游与议论,感悟“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孔子曾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人早就知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早就追求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艺术境界。此等审美取向与艺术观念,反映到古代先人的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亲近与高度融洽,也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有着非常集中的体现。比如,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就用细描之工笔,以及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绘画技巧等,以静衬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游鱼的自由自在与活泼可爱:“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此等画面,可谓“真境谊而神境生”:游鱼虽然活动于小石潭的深水中,却让人一览无余,使人感觉不到小石潭中有水,其潭水的清澈透明不言而喻。显然,这是一种以无显其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读者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领略到画面上不存在却实际存在的自然景观。此外,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物的过程中,把景与情、物与人等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小石潭记》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是如何达到水乳交融的?这种形与神的相互交汇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怎样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于最后一道思考题,有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道:“《小石潭记》竭力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以及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犹如西方学者李约瑟所言:‘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他们伟大的细想: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这是我国古代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三、赏析言简意赅之文辞,积累文学语言
  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散文,无不具备语言优美、凝练、文笔精致简练、言简意赅等艺术特征。以《小石潭记》为例,全文虽然只有189字,却内容周详完备,景物刻画形象丰满,写景议论环环相扣,句式灵活且字字珠玑。比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上述前三句,长短参差,后七句,每两字一顿,每四字一停。读之,顿挫而抑扬,畅达而铿锵,韵味无穷;品之,静动色彩,形神兼绘,如画如诗,娱人眼目。再如第2自然段描写水中的游鱼,更是形态不一,形神兼备:有的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有的“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前者神态自若静浮水中,后者调皮可爱活泼:潭中游鱼,多么富有人情味,仿佛知道作者近来心绪不佳似的,故意“与游者相乐”。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从游鱼之乐联想到作者此刻的欢悦心情。其文笔之简洁灵动,令人赞叹。
  再如《三峡》(郦道元)一文,作者在客观描摹自然山水以求形似的同时,注重将自己与游人的真情实感融合于自然山水之中,最终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比如文中只用极为简练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八个字,就极为客观地状写了各具特色的四种景物,并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还如《醉翁亭记》(欧阳修)一文,作者以醉翁亭为中心,向四周铺展笔墨,精心描绘琅琊山最富季节特征的山川草木花卉等自然景物:“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绘声绘色,绘形绘味。
  教学上述课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将之与现代写景散文比如《黎明的风景》(魏巍)《长江三日》(刘白羽)等加以比较阅读的方式细细品读,以此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凝练、言简意赅等,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在随自己的行踪记写日月星辰与山水草木等大自然景物的过程中,皆能描绘出生动优美抑或壮美的意象,皆能寓抒情与析理于自然山水之中,皆文辞简练优美,令读者“披文以入情”。故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之细读深品。
  (作者单位:莒南县筵宾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日前,一条题为“最小15岁,80后、90后已成植发主力军”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视频中,上海华山医院的医生说,现在治疗脱发的人群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成为植发主力军。  视频中医生的说法,引起了网络上众多年轻人对自己脱发状况的焦虑。  精神压力是脱发第一危险因素  1992年出生的张灿是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的一名博士生。4年前,他由吉林大学保送到北京大学硕博连读。  理论物理、量子规范场论、
探究性阅读是解决教师和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但是,要想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人文和工具两大特性统一的教学,还需进一步思考文本在工具性范畴的现实意义。过去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最深刻的程度就是主题探究、道理感悟、人性剖析。这些基本处于语文学科人文性范畴,很少有教师去思考文本中积极影响学生生活或生存的现实意义。虽然每一篇作品都是“过去时”了,但它仍具备强大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后会发现,文本的
“啊!”……  一声恐怖的尖叫打破了中午教室的静寂,紧接着又是一阵阵女生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连平时胆子最大的男生也流露出害怕的神情,其他男生只有“抱头鼠窜”了。  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他们,一个女生声音颤抖地说:“这……这……这里有一只蜂!”一瞬间,全班都骚动起来,班干部冲上讲台大喊着:“安静,安静!坐好。”  “这是一只马蜂!蜇人非常疼的!”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观察了一阵,声音颤抖地说。  同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使学生受到启发,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深刻挖掘到文章的内里,这比学生“盲人摸象”更有实际效果。而且,不同的提问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会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认知,文章变得更具立体性,成为一个可以供学生观赏的美的空间。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循序的诱导式提问以及环环相扣的追问,可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教学效果的评判,利于教师补缺拾漏。基于此,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思维从对问题
从阅读经验的角度看,面对同一文本,一个只有一般阅读能力的人和一个有丰富阅读积累的人,由于他们“期待视野”的不同,阅读结果会有很大不同。如:一个孩子看了《伊索寓言》,只觉得很有意思而已,而文学泰斗钱钟书先生却能读出“另一种人生意义”(引自《写在人生边上》)。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
记叙文是高中学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而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中学生所写的记叙文要么是平铺直叙、单调乏味,要么胡编乱造、缺乏感情,显得简单、肤浅,味同嚼蜡。这样的作文,在阅卷的时候自然是“泯然众矣”,很难得到令人期待的分数。  那么,一篇优秀的能令评阅者眼前一亮的记叙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2013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的标准:  记叙文一类卷70—63分,要求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
秦巴山脉深处,奉节县平安乡关门山。  “通车了!通车了!”  2019年1月22日上午11点,伴随着礼炮声与乡亲们的欢呼声,十多辆小汽车顺着在陡峭山坡上凿出的蜿蜒公路,缓缓开上新落成的关门山大桥。  深山峡谷间,梅溪河水上,关门山大桥如同一条飞虹,讓天堑变通途。  “看到屋,走到哭。”自古以来,平安乡桃树、长坪、向子3个村与平安乡场镇被关门山下的梅溪河隔离开,村民若要到位于平安乡场镇的乡政府办事,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问题都不太大,但如果要学生去读,学生往往读不出自己的理解,要么情感苍白,要么理解欠缺。古人学习古诗文是很重视诵读的,所谓读书势必要先读。在教学中我觉得也需要这种返璞归真的朗读。  这里以《鸿门宴》中的第四段为例来谈谈朗读教学。第四段发生在宴席上,樊哙的出场化解了危机,这在整个文章当中是关键的段落,而且这一段几乎全部是人物的语言,
小主持人:老师,今天的这位作家也叫天山吗?前面我们好像学过他的一篇小小说。  主讲老师:对。那篇小小说叫《校长办公室的爆炸》,大家对它还有印象吗?  小主持人:有。我还记得那“嘭!”的一声巨响!青花瓷瓶打碎了!  主讲老师:很好!你还记得这个细节。今天,我们要讲他的另一篇故事《魔鬼城》。  “魔鬼城”这个地方在新疆乌尔禾一带,那儿的雅丹地貌非常奇特。再加上作家天山的写作手法,“魔鬼城”就更妖魔化了
摘要:“司马迁的生是敢于承担起先父的遗志,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敢。”夏松平老师认为,此句中“先父”用错了,可以改为“先君”或“先人”。其实,用“先父”称呼司马迁已经去世的父亲并没有错,不必改为“先君”或“先人”。称呼他人已经去世的父亲可用“先君”“先人”,“先君”“先人”也可称呼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  关键词:先父; 先母; 先君 ;先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在2018年的第5期上刊发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