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乘法教学的“四部曲”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算乘法的教学不同于笔算乘法,有它独有的特点及方式,对于后续笔算乘除法的教学亦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下面,笔者以“12×3”这道例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口算乘法的教学。
  一、直观操作,理解算理
  学生对口算算理的理解,要从直观的实物操作开始。通过对小棒的拼摆,可以将抽象的口算算式化为直观的形象图示。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口算的算理有了较为深入的掌握。
  师:12×3到底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再算一算,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擺小棒)
  师:哪组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摆的小棒,并说说自己的算法?
  (展示小棒,如图1)
  生1:可以用12+12+12=36。
  师:这位小朋友将乘法转化成加法,算出了得数,真不错。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呢?
  生2:先算整捆的小棒,用10×3等于30;再算单根的小棒,用2×3等于6。最后将30加6等于36。
  师: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生3:第二个同学的方法更简单。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二位同学是怎么计算的,你们看。(课件展示,如图2)
  师:计算这道题,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4:我们先把12×3分成10×3和2×3两个算式,接着我们算出两个算式的得数,10×3=30,2×3=6;最后再把两个算式的得数加起来,30+6=36。
  师:也就是说,我们经过了“分—算—合”三步,对吗?(板书:分→算→合)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自主找寻计算12×3的方法。在小棒的直观帮助下,学生很容易地找寻到计算这道题的两种方法。将乘法转化为加法来计算,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但这样的计算方法并不简便。在小棒的直观提示下,学生找到了另一条捷径——将整捆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分开来算,得到10×3和2×3两道算式,分别算出结果之后再将两个得数相加。对比之下,学生感受到了用乘法思维进行计算的优越性,并提炼出了“分—算—合”的计算方法。直观操作,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是学生提炼算法的重要基础。
  二、形成导图,铺设桥梁
  在充分的实物操作之后,学生能够依托“数小棒”算出得数。然而,小棒只是学习的“拐杖”,学生不能对之产生依赖。而直接由实物的直观操作过渡到口算方法的提炼,又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些思维空白。为了使口算教学更加“细腻”,我们有必要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理”“法”之间的过渡。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12×3的得数。如果没有了小棒的帮忙,你们还能口算出其他算式的结果吗?
  (板书:12×4)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想想刚才我们摆小棒的过程。谁来试一试?
  生:可以把12分成10和2,那么,12×4就可以分成10×4和2×4两个算式。10×4等于40,2×4等于8,40加8等于4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如图3)
  师:你们能像他这样,不摆小棒也能算出乘法算式的结果吗?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口算单(如图4),自己算一算,填一填,再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填口算单,同桌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学生在经历了摆小棒之后,对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如果没有及时对操作过程进行抽象和提炼,学生仍旧不能很好地进行口算。这时,利用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通过建构导图,有利于学生脱离直观操作,梳理计算流程,对于后续形成算法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着描述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逐步形成思维导图。在学生“试水”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独立填写口算的思维导图,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脑海里经历“梳理”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了从直观操作到思维导图的抽象提升。
  三、思维内化,提炼算法
  学生通过导图的梳理,对如何进行乘法口算有了较好的掌握。然而,“会算”并不是口算的最终目标。口算与笔算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它要求学生快速地在脑海里进行一系列思维活动,并将口算得数脱口而出。要实现其中的“快”“准确”等计算要求,学生就不能满足于“会算”,而应该在前面充分的直观操作、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对算法进行提炼。
  师:同学们,你们都能算出口算乘法的结果了,真棒。有位小朋友丽丽,也想分享一下她的算法,你们想听听吗?播放课件。(如图5,并配以画外音:我是这样想的,把20×2记在心里,直接说出得数40;把3×2记在心里,直接说出得数6,得数是46。)
  师:这个方法怎样?对,美美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也想来试试。播放课件。(如图6,并配以画外音:我也来试试,四十……六)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样?
  生1:非常简便。
  师:你们能像这两位小朋友一样,把计算过程想在心里,直接说出得数吗?
  生2:能。
  师: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口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进行口算活动)
  学生通过摆小棒、填导图等活动,已经初步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方法。虽然过程并不难,但相比以前表内乘法而言,程序要复杂了许多。如果仅停留在导图思维阶段,学生的运算速度就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借由两个小朋友之口,向学生提示了快速口算的方法——将计算过程想在心里,将得数脱口而出。课件当中算式里两个箭头的出现,直观提示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从高位开始,经由两句口诀(二二得四、二三得六),再结合数字所在的位值,就可以快速说出结果。其原理与摆小棒、填导图一脉相承,但较之前面的操作、导图等手段而言更为抽象。这种口算方法的习得,是在学生充分的操作、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水到渠成,自然无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之间的口算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形成快速准确地口算的技能。   四、总结提升,深化认知
  如果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口算,学生能习得的只有技能。虽然技能也是教学的“双基”之一,但它只停留在学习的浅层部分。要让一节看似简单的口算教学课具有深度和意味,挖掘其背后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课的最后,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并适时进行提升。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1:乘法口算。
  生2:表外乘法。
  师:为什么说是表外乘法呢?
  生3:之前我们所学的乘法算式,都可以通过口诀直接得到结果。今天的乘法算式,在口诀表里找不到。
  生4:我不太同意他的说法。今天的乘法算式虽然不能在口诀表里找到,但我们把它变成了可以用口诀计算的算式。比如,23×3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二三得六”和“三三得九”兩句口诀,算出结果69。
  师:我觉得这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十分精彩。确实,今天的乘法口算,超出了口诀表的范围,我觉得“表外乘法”这个说法很形象,很有意思。后面这位同学归纳得也非常棒。当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金钥匙。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计算的学习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无论哪一种运算教学,我们总在经历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在口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口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探索计算新知的方法——转化。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梳理,学生既感受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之前口诀计算的不同,更主动找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时,将它转化成了两句口诀进行计算。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使学生感受到了转化在计算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给了学生一把继续探索计算世界的金钥匙。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数学学习的根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口算教学之所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因为教师对口算内容的解读过于肤浅,对口算教学价值取向的认识过于片面。从直观操作到理顺思维,从提炼算法到升华认知,这样的学习经历对学生而言,其收获远不止技能的获得。教师能够把教学目标定位得准,把教材内容解读得深,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巧,那么,简单的口算教学也能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和满满的收获。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为适应新课改、新思路、新标准、新课标的要求,我作为东港市英语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整合教
期刊
一、说说读书  读书不易,这是我对于“读书”的感受。其一,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渐渐失去了读书的意识,开始转向追求一种快捷、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哪怕这些信息是粗浅的或不准确的。其二,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人们留给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天工作下来,不难发现,什么事情都要比读书来得“重要”。其三,读什么样的书越来越难选择,时代发展带来“资源”丰富的“便利”,但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那些于我
人民日报从1月18日开始,每周二在第四版开设《不合格产品曝光台》。首次见报亮相的不合格产品,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去年第四季度抽查的16个厂家的白酒和11个厂家的葡萄酒。1月
本文利用细胞神经网络(CNN)的基本处理单元一细胞的分段线性饱和输出特性和相平面分析法实现了线性可分和线性不可分布尔函数。并利用这一原则实现了二值图象的多种CNN平滑算
利用海泡石的强吸附性作为氮肥缓释剂及土壤中水的保水剂,通过1.5万亩①水稻、棉花的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氮肥利用率提高10℅左右,保水期延长15d左右,水稻、棉花增产12℅左右,现筹
走进群力小学,赫然醒目的校训“群而不同,力行至善”,令人热血沸腾。这八个字是全校师生追求的座右铭,更是群力小学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励志宣言。群力小学围绕 “办出特色、形成风格、争创一流”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敬业、爱生、严谨、笃学的师资队伍,造就了一个勤学、善思、活泼、向上的学生群体。  一、凝神聚气,文化育人  置身群力小学,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宜人的自然
期刊
11月27日。龙塘镇定安村。露天货场中,杂乱地堆积着如山的电子垃圾,电源线、缆线、线路板、充电器、电钻、马达、压缩机……冷雨淅淅沥沥地下,货场主窝在房间里,无所事事地喝茶,看电视。  沿着损坏严重的水泥公路两旁,是三三两两的加工场,来自外乡的工人在冲洗、挑拣电子元器件,什线则被倒进破碎机,塑料和铜被分离,经水淘后再沥出铜粉,简陋的厂房中,机器轰鸣,污水满地。  比货场和工场更多的,是村庄里分散的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