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性的诱惑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pl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我走上街头”(《置身旷野》),还是“一个牙疼的人在屋子里踱步”(《一个牙疼的人》),诗人宋耀珍由“我”及“人”捕捉“走”的动势,总归将由“天空高远。一个人走着”(《悼念》)的无“我”之境所覆盖。诗人自1993~2013年间与诗神会多种机缘见其诗集《结局或开始》(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如若不曾磊落,情采何以披沥?所以,“一年将尽的月份”及“元旦”不期而至的时序更替,“寒风”凛冽的季候时令,“太阳”落下的“黄昏”及“夜晚”,宋耀珍每每出离自身、“忧心”涌迫、为之恻然的,无非是对转瞬即逝的当下/“现在”所持守的平淡而峻切的追忆,然而这迥非海德格尔“绽出”式的运思习惯所能比拟!诗人藉此舍我其谁的诗学建树,很显然将会昭然若揭,引人唏嘘了。
  诗人宋耀珍作诗廿年间,继“新诗潮”(1980年代)之后因多位“诗人之死”而牵动的诗学力量再集结的敏感神经,不止是海德格尔“诗人何为”大命题李代桃僵般的鼓噪;迄今“乡愁”遍地,俯拾即是,各类“地方性”知识碎片攒聚,脱衣舞般轻浮、自满,虽然带动了“对他人的召唤和罢免”,可“除了对自身形象外没有其他欲望和超越的时候,才能如此充分地实现”“这种迷人的完美的超越”,仿佛“拟像”无穷的运演,似乎已然确信了海德格尔意义上“那种拥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居有事件”,但想象“同质化”的窠臼实在是乏善可陈,毕竟:“诗之言说不可漂浮于一种诗歌的风光描绘”。“我在星光下,悄悄披衣,再次背井离乡”(《西里峡谷的夜》)如果说是诗人羁旅(“走”)之思不复堕入“摇啊摇”“找呀找”的恶趣,抑或因“外婆桥”“小朋友”而窃喜,那么独自潜行于生命的“暗夜”的主体,毋宁是在“同一”与“他者”非排斥性的关联中,重申存在担承的职责;也就是讲,面向总体和无限所溢满的存在质问,总之不致因为焦虑从而引入虚无。———海德格尔“向死而在”存在论的设定,遭到二战之后法国思想家的挑战,不啻对我们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宋耀珍不断地与由此及彼的“潜行”相神会的,俨然揭穿了已然破碎、然却欣然把玩的各类所谓的“乡愁”理念自欺欺人的假象,毕竟“在以撕裂并重续了无限之脉络的现在为出发点的对存在的介入中,包含着一种张力和一种挛缩。”他有关“父亲”的慨怀可做如是观。
  “我是不准备再归去了/也许,你会因此伤心”,“在异地的大街上/我是一名孤独的诗人”;直斥胸臆,让人感动,可“当我的身影在你的惦记里”,反向缱绻,斗转星移,接着反诘“我心存的最高荣誉”又作何解?是在求得“父亲”的宽恕,还是在向“父亲”献出“祝福”?过往不待,犹来者之可追,宋耀珍《父亲》一诗“对存在的介入”,与将作为主体的我确认联系在一起,为此存在安定感、陌异感及必要的担承的才会在相应的唤醒时,得到妥善的“置放”,因为“自由不是自我否定,而正是凭借他人的相异性,让自身的存在获得宽恕。”这也就是讲,诗人负疚的情绪意向,难能可贵地超逾了本雅明意义上“可技术复制时代”一般艺术品高度“刻奇化”自身的“展览价值”;惟其出自“人之子”自觉的伦理认同下的担当,毋宁在为艺术“此地此刻”的本真灵韵而倾情奉献着什么。
  平静而怆痛的《天空》,无疑将宋耀珍与诗神会所把持的尺度予以了有力的阐扬。
  该诗计6节,每节四行。开头两节及末节均由“天空空无一物”一句引出,第3、4节该句略有变化,“我”如何如何,“我”看到如何如何,分别出现在各节2、4行,唯第5节由反诘逆转其义:
  谁能挣脱大地的羁绊
  谁能在梦中愈见天空
  使得诗后半部涌现的在“看”、在“凝望”、在“把沙哑的歌/送上天空”的“我”,历久弥坚,意志强悍;不消说,他为他的“大地”和“天空”着色,以至于所谓的“贫瘠”和“苦难”、“灵魂”和“幸福”洵非其“概念”化明确的意指意向所能图解。它们形近“明喻”的修辞格,其实涌迫的是雅各布森意义上以“相邻性”(而非“相似”性的)为历时性取向的“转喻”策略;其中涉及的“说明”与“讲清”的微言大义无非取决于:
  隐喻的概念说明了症状的概念(一個能指被另一个关联的能指所取代),转喻的概念则讲清了欲望的起源(通过能指和能指间的组合连接,产生一种把这一过程延伸到未知领域的无限制的扩张感。
  然而“我”仍活在“父亲”的惦记里,只是“他转过头来,像望着一个陌生人”———
  我没想到,死亡带走了那么多的父亲
  如果他们从石头上站起来
  如果他们叫嚷着要回来
  《和解》)一诗中阴阳相隔陌异的当下/“现在”,“我”与“父亲”意欲和解的邂逅,何尝流于一种乡愿的满足?就列维纳斯意义上由“面孔”呈显的伦理关爱维度而言,其邂逅莫过于一种辩证局面的昭示,这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实现出与一个他者之唯一性本身的唯一可能的关系”,“每一种爱都必须近似于父亲的爱”。这样的爱欲创造并不“与受造物的自由相矛盾”,父子关系中兼容的“无数的将来”被生产出来的自我,同时既作为世界上的唯一者又作为众兄弟中的一员而实存。……因此自我作为自我就从伦理上转向他者的面容,兄弟关系犹同“博爱”而施予“面容”可辨识的关系本身;主体(被)拣选与平等,亦即他者对我的支配性,也同时造就。而正“因为没有人能够代替自我来衡量自我责任的程度”,“这当然就证明了……人类自我在兄弟关系中确立,……就使得爱欲性的事物涌向社会生活,”“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并不消失,而是被允诺给和被唤往善良”民胞物与,潜泳涵藻,宋耀珍由平淡的“荒诞”构图,穿越了那把“父亲”与“儿子”分离开的“死亡”的时间性铭记,引向与存在伦理性“和解”的峻切,与其“超逾了对限定者的悬隔”,毋宁敞视着“那写在瞬间内盛开的青春所具有的新颖,伴随着所有那些被体验的青春,已渐趋沉重。”(同前)
  宋耀珍的《幻觉》分明也传递着类似的“新颖”与“沉重”。
  他的诗所以总散逸着“那白色,那蓄满泪水的语言的芬芳”。(《少女》)   所以,当他“把一枝玫瑰/插在日常生活的花瓶中”,他业已意识到“时髦的田园诗人笔下的乡村/仅是一堆凌乱的意象”,因为他“谨慎地使用比喻”(《在新庄谈美》);又的确不致出乎意料!
  抑或从小处讲,譬如他对“眼睛”作为喻体的使用,“像两家破產的银行”(《肖像》),“像两座兵工厂”(《四月》),出奇的想象拼接,一如他的名篇《一个牙疼的人》已经得到不少方家的称誉,在此就不叨扰了。我想发挥的是,当“眼睛”作为本体来使用时,作为循常的“看”的主体,再度践临“遇见”、“发现”之类戏剧性扭结的生活奇遇时,———《大街上》背着巨大的石块“长长的队伍”,被“熟悉人”所引领,处在“十字街头”的诗人“心里纳闷他们这是要去哪里”?
  不经意包含着对西西弗斯式的现代性处境的间离或反讽:是执迷不悟,还是坚韧地自我救赎?诗人旁观者冷眼掠过的多重能指铰链的“想象”厚度,不但是“让它作一次简单的病理记录”(《谈心》),同时还会转变与之神会的笔调,随轻逸的体温简约着繁育生产的丰韵;《叶子》《青花虎》《长篇小说》《往事》《春天》诸篇譬如霁日晴云,清醇健朗,确实都会别开生面。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历来看作美谈,但从庄周“齐万物,等生死”方面讲,儒家济世怀抱岂不也是落入“有待”,不可方物。然而欹正不器亦为仁,揆诸道家大小之辨,免于拘形役使之厄计,同样都似天钧骏发,以期去蔽。关于“玫瑰”,诗人多次慨怀,它可以“在正午的阳光中挺立”(《玫瑰》)所云,也可以是“孤苦的”,“站立在秋风中”,“站立在大地上”,“像盲目的少女终将失却青春”(《歌谣中的玫瑰》),更意味着“纯粹的玫瑰在远处存在着,我的目力不能/到达,我的纯粹也因此成为疑问?”(《空白》);一如诗人曾经诉诸“走”及当下/“现在”存在之介入的想象施为那样,饱满而深切;至若《歌谣中的玫瑰》末节的这般直接慨叹、呼吁:
  歌谣中的玫瑰,是生命的玫瑰
  是美好的玫瑰,到歌谣中来吧
  这是大地上唯一永存的居所
  一连串的“命名”翻新,犹同持续的“转喻”,如果参照本雅明有关普鲁斯特、卡夫卡的写作方式的品鉴,宋耀珍相关的“想象”取径的确非同小可。
  或者这属于一种“具有挑衅性且喜怒无常的品性”;不但普鲁斯特,就是宋耀珍都喜欢那没完没了的“不是……就是”句式;它的语用属性无非是“从一个行为赖以存在的无数动机这一角度,极尽其详而又毫无生机地展现了这一行为,……透过这些并列的单元而显示出来的,即在知识上是超迈出世的,在审事时又是经受了考验的怀疑论者。”本雅明把这看作是普鲁斯特的“缺陷”与“天才”的齐凑,并归因于不给这“内在性的诱惑”以任何信任。
  本着“内在性的诱惑”的宋耀珍如果神笃八荒,那也是通过频频的变化想象“凝眸”的角度,与其获悉想象“能指物”并置之所可以的隐秘。这样的话,其诗俨然接近卡夫卡《诉讼》中的族长———亚伯拉罕表现出“跑堂般的殷勤”那样难言的悲哀了;然而卡夫卡“只会透过形体姿态来理解事物,这个他无法破解的形体姿态就成了寓言中的晦暗之处。”宋耀珍与诗神会却不限于此。
  《夏天》所以又不得不提。
  它的起句尤其奇崛:“夏天在一枚果子上腐烂”;它的末句又格外霸气:“我侧身走进蓝色的天空”;但我更想追究的是,“大地上的一枚小小的果子”又究竟缘何“置放”在“夏季”这样的时令,然后令“我”陡然从澹远中获得其不平静的“与物神游”豪健的气魄?不消说,“腐烂”一变而为消极修辞的意指意向,岂不正蕴含着“结局”或“开始”的转瞬即逝间的辨证的“运动”?“他强大的精神有尝试自己力量的需要和快乐”,史蒂文斯如是称颂他的精神同道(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赞誉,揆诸宋耀珍一点也不为过。其形式外衣刻意平凡,但却饱含着诗的本质上的华丽。
  宋耀珍《叶子》《土豆》《强权》以及《雪》,亦不例外。
  一叶知秋,悲哉为气,“具有高怀能吊古,断无名士不悲秋”;不过5行的《叶子》揖别陈词滥调的修为,不能不引以为是!其前3行由外嵌内含的“叶子”、“好听”反复递进中组成;无外乎“叶子”被风粗暴地摘下来扔在地上,“叶子”的骨头被我们的脚踩碎:“声音很好听”。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我们反复地踩”。最后2行别出心裁地区别出“叶子”中另一类的当下际遇:“但有些叶子是自己腐烂的/这些死亡不关我们的事”,洵非同一、同质化的“腐烂”,如果必须上扬到“死亡”一侧而作比较的话,其筋骨思理,明显得益于其前3行“叶子”/“好听”反复吟唱邈远的风神气象;相异的时令物候牵涉出的“腐烂”意象,相去甚远,就不遑多言了吧?
  计19行的《土豆》中有12行均从“土豆”引领的陈述组成,机智,洒脱,也不遑多言了。
  围绕着“把”字句一顺布排的《强权》,更是将类似的话语“配置”推向了极致。它共计86行。其中含“单句”格式的不过8则;其他诗行,句式、句法异常繁复。各则先后堆垛,不拘一格,内在的“语义”牵连有讲对称而成排比之势,但不规则的参差构图又趁机占据了上风;因祈使语气所盘旋的语句主干形似“喻体”;若变换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却又分明属于“本体”辖制的想象领地,怪诞与反讽层出不穷,风格完全是《一个人的牙疼》的翻版,形同日常经验中“恶”的开具的明细清单;而话语祛魅偏偏又完全仰仗“暴力”美学者,甚嚣尘上,结果尽显其饕餮气象。
  进而言之,宛若“把蚂蚁吊起来抽打”的《强权》,自然与《叶子》的轻逸、《土豆》的简劲相去甚远;其轻狂,蛮横,好比精心组织的一场轮盘赌,对馥郁的苍凉的“愿景”,———亦即前述所谓的“内在性的诱惑”予以了刻骨的仇视,语言承载想象的“边界”悠悠间得到了充分聒噪式的暴露。这是诗人“牙疼”美学发作后的登峰造极,诚如鲁迅所云:“并不拒惮……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雪》何尝不是这样?
  简要地讲,《雪》中间几行“我知道”/“雪不知道”的逆转,于平行“并置”中兼有鲁迅《野草·雪》中对“朔方的雪”/“暖国的雨”迤逦的绎思。开头几行“雪字”连翩而出,不失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原野》奔涌的豪逸。至于首尾敞视的几处“飘落”(“落”)疏密相间的反复重奏,以及排比呈述,又俨然似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浪漫而多情。而它最后的7行:
  我们全部的智慧结合
  抵不上一片雪花的重量。现在
  我在屋子里注视着它,它飘落在
  它的冬天里,只将一种感觉落在我的心上我体验到的已经不是一场真正的雪
  我所写的诗篇也不能像一片雪花
  走进冬天
  诚如所云,他所“感觉”到的、“写下的”与“飘落”的,其实和所谓的时令物候全然无干。他的想象的生色活香,究天人之际,而成自家之言。他一如在他的“诞生地”(他一首诗的标题,亦标劲)担承着他的“存在”,他的“尖锐”,从“目睹真实的事物”中,从“已看到幻觉中的村庄”边,铭记着希望的“箴言”,因为———
  一切被人视为虚幻的,必是真实的,
  一切被人不忍抛却的,必是虚幻的。
  “每一个有价值的灵魂都渴望过极致生活。”
  佩索阿如是说。宋耀珍亦如此。
  因为“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活出自己的生活”的极致,一如宋耀珍不可抵御的“内在性的诱惑”那样,总会在被延迟的焦虑中,产生令人赞叹的违抗,但“出现在这一超越之终点的,是一个渴求强力、渴望将强力神化并因此注定孤独的人。”列维纳斯又如是说。宋耀珍与诗神会的旅次见闻,概莫能外,当作如是观!
其他文献
我被抛到闹市之中  不知道要去往何处  与森林完全不同的霓虹  恍了我的眼,那是一雙见证过  天地的开辟日月的变化的眼睛  人们的喧闹,汽车的轰鸣  轰炸着我的耳朵  如几十年前第一次听到  那名为炸弹的奇怪物体的声音  来来往往的人们表情麻木  让我不禁想起,那年夏天  她微笑的容颜  以及轻抚我身躯的双手
期刊
夜的风韵在次日的清晨摇曳  柔风、月光、星辰  以及靜物的呓语  都集结在花叶上  在阳光奔出地平线之前  凝成一颗露珠  刚起床的甲壳虫  睡眼惺忪在叶脉上转身  一口喝掉一颗露珠
期刊
拔了穗的玉米  称为果实的正在慢慢长大  顶部象征王冠的穗  一場雨过后,被剪刀处决  静默的果实透过包裹的叶  低头看到掉在土壤的穗  继续埋起头  雨滴悄悄穿过挺拔的叶  落在穗旁慢慢长大  淹没,粗壮的根
期刊
台风作为大海的使者来访  顫抖的车辆惊鸣不止  避难所摆满沙丁鱼罐头  火灾中的象牙晶莹剔透  地球旅馆持续营业  蓝鲸的骨架在餐桌上遨游  审判之日即将来临  金属脑袋的木偶还在跳舞  一群闪闪发光的人类站在塔顶  用理论的形式控制木偶  狂欢的木偶们丢弃外壳  跳入葡萄酒的河  顺流而逃  巨大的天平倾斜成锐角  木偶压在托盘底端  痛苦号叫  弯曲的木偶在欲望公路上行进  用尽一生  唱一首
期刊
一  “这个孩子将是一个奇迹,将是基因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第五次基因科学秘密会议上,罗伯斯再一次眉飞色舞。他说话的时候,金色头发随着说话节奏飘了起来,那色泽,像当年印第安人交给侵略者的黄金一样,黄金填满了小屋,金发堆满了人们的视线。罗伯斯脸上的肉也在颤动,红血丝映在脸上,每一根似乎都能让实习护士熟练抽血,这种脸色,带有诈骗色彩,让他看起来挺像一个脸皮薄的人。  圆桌会议边,坐着各种肤色的
期刊
下午,夕阳在你的脸上稍作停留  眼眸中,风烟俱净,从天际滚落的云朵  把你的笑容一如既往地拉长  夏天的雨,总会和群山相互拥抱  吐露彼此的心事  一如你爱过的敬亭山,所有的细节  全部為你打开,滴落的鸟鸣  偏爱星光的隐退,也偏爱梅花旷世的筋骨  若你深陷暮色  夏天便最先从你的眼眸开始
期刊
弟弟带刀出门?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弟弟可能会遭遇某种困境,他需要刀子,至少需要刀来削弱恐惧。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弟弟安全返回,还带着两样东西:“佛”和“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想象,这必是一个典型的弃恶从善的故事。可自古佛、刀不两立,弟弟怎么就成了“个别”:卖佛,也卖刀呢?其中是否有写作者不愿坦白的动机?如果有,那是什么?  直到“正常”的生活被打破,意外出现———我是说弟弟英雄般的壮
期刊
胡子张在公园干园林,独身一人,只有一个闺女在外打工,他索性把家也安在了公园里,也就是一间放工具的小木屋。生活条件简陋,却更近了自然。他的时间,一天之内,是靠看人,一年之内,是靠看树,一年以上,也就不计了,计了也没用,早一年晚一年,有什么关系,不就奔着唯一的终点去吗,之所以日日还出着一口气,只因心里还巴望着:闺女快些嫁了,生个胖外孙。胡子张干活儿的时候常想,要是能看着小外孙一年一年的长大,顺带着自己
期刊
青春随着甲板上的野草疯长  少年人不再年轻  循着阴影,从杂草丛中望见  一双混浊的眼睛里  那把腐朽的单弦琴  过去的日子还未长草之时  你渴望远方的海平线  却不敢直视深海的眼睛  于是,一株苍耳长大了  勾住了你的裤脚  而裤脚勾住了你的心  直到落日,太阳终于打动了你  在无数次调音过后  你终于打算弹奏  那根名叫“海平线”的琴弦  然而太阳的热情不止引燃了你  还唤醒了深海的中心  一
期刊
为人的书稿作序,是件苦恼的事情,因为我怕对人家的作品说不出道道来,就有些发怵,深怕贻误了人家的美意。好在爱玲不是个挑剔之人,让我为她的诗集《尘世之光》说几句话,我也就壮了几分胆子,尽力去征服自己的一些浅见,说说自己的心想。当然,这里假如有些地方我说得不好,说得不对了,也请爱玲诗家悄悄地在私底里放我一马,给我点面子。  一、好诗长得是什么样子的  好诗长得是什么样子的,似乎我和你讨论这个问题是多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