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处写有光芒的生活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的书稿作序,是件苦恼的事情,因为我怕对人家的作品说不出道道来,就有些发怵,深怕贻误了人家的美意。好在爱玲不是个挑剔之人,让我为她的诗集《尘世之光》说几句话,我也就壮了几分胆子,尽力去征服自己的一些浅见,说说自己的心想。当然,这里假如有些地方我说得不好,说得不对了,也请爱玲诗家悄悄地在私底里放我一马,给我点面子。
  一、好诗长得是什么样子的
  好诗长得是什么样子的,似乎我和你讨论这个问题是多余的,因为我看到了你写的《野菊花》《雪花纷飞的日子》《不,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等等诗歌,已看到了你的诗歌生长的面孔、生长的势头。譬如《野菊花》:
  是谁从天上借来了太阳的色彩/在十月燃烧的记忆里/蓬勃出野菊花傲然的情怀//每一片花瓣都热烈/每一个花蕊都奔放//在快要断流的小河岸边/在被秋风无情切割的荒原上/在峭愣愣的崖壁上//野菊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火焰/给裂变的岁月以金色的幻想//一枚草籽,一枚野菊花的草籽/它从虚无中来,又走向虚无/短暂的辉煌里,燃尽了所有的豪情//不卑不亢,不喜不怨/从容地接受风雨,面对落幕//芳华过后,我们所能看到的/依然是落在泥土里的一枚草籽/它知道,它的生命不会散场
  ———任爱玲:《野菊花》
  你对一个卑微的生命体察得如此细致和周到,此诗或许也交织了你过往和日常的生活。季节里,在未知的日子和未知的地方,生活总是一次次地脱轨,一次次地把我们撂在边远和陌生的路口,似乎要让低沉、沮丧、刮痕和沟壑删改我们,让我们失去灯光、失去亲人。是的,生活在继续。事实上,我们也不会像稗草一样随时都会倒伏。正如野菊花,她柔弱,但头颅上却镌刻着太阳的颜色。
  《野菊花》这首诗歌写得明亮且具有暗示性。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以汤沃雪。这样,让我们对于低垂的生命有了彤红的理解。平日里,有些人把诗歌写的很模糊,他们认为,看不懂的詩歌就是好诗,其实恰恰相反。看不懂和模糊的写作是两个概念,看不懂或许是我们缺少生活的经验,缺少对语言微妙表达的感受,看不懂的诗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增加着我们对其诗歌的领悟。而模糊的诗歌就让读者搞不清楚南北,这样的诗歌带来的问题是:语言没有紧密的联系,段落偏离于核心,立意暧昧和左右摇动,甚至变形,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很是让读者感到读这样的诗歌比拉一车煤都要费劲。
  除有以上的问题之外,有些诗歌不讲究相貌,就像人的五官,好端端地让语言留下了一些伤疤,也像是让诗歌的脸上长了一些雀斑。往仔细里说,有些诗歌让读者看得总是感到疙疙瘩瘩、磕磕绊绊的,让人看得血糖都低了,很是不舒服。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作者无意去梳理自己的诗歌,也不关心诗歌是不是一口气接着一口气地活着,也不去修补语言的中间是缺一根钉子,还是需要去稍稍地打磨一下,这不是偶然和意外,这绝对是作者的粗心和任性。
  好诗长得是什么样子的,除《野菊花》和上述提到的两首诗之外,诗人任爱玲还写出了《这一年》《又一年》《七夕,浸泡在一场秋雨里》《用艾草,拯救那一片碎了的时光》等等,不断吸引我站定对其诗歌张望。当然,这里有我个人的偏爱、个人的敬礼。相信读者会超越我的这种看法。
  好诗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借这样的场地,我也想把我看到的诗歌推荐给你,有些让你相亲的意思,看你能不能为之动心。
  南海紧张那几天/母亲彻夜祈祷/不时地问我,会不会打仗?/我说,不会的,放心吧//母亲还是半信半疑/我说,打也轮不上我/母亲好像松了口气/靠在沙发上就睡着了//不一会儿,她又睁开眼来/拉着我的手说/真不会打/我连连点头//半夜,我上卫生间/还能听到母亲祈祷的声音//几天后,我半夜加班回来/母亲从沙发上站起来问/是不是还在打仗?/我想了想,认真地对母亲说/妈,仗已经打完/母亲像不认识我一样/将我全身仔细打量一遍//不一会儿/房间传来均匀的鼾声
  ———杜思尚:《妈妈,仗已经打完》
  我想,积极地去破解别人的诗歌去强化自己,也不失为是在为自己的诗歌锦上添花。
  二、在低处写有光芒的生活
  什么诗里写有光芒的生活,这需要我必须举出例子来说明,否则,就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譬如诗人牛庆国的诗歌《风雨中》是这样写的:
  一片黑云从山头上翻了过来/田里劳作的人们逃向家门/但有一个女人那么柔弱/却非要把一捆柴草背回家/刚刚被闪电照亮的身影/接着就被风雨模糊/仿佛听见柴草让她先走/可她没有山路泥泞柴草越来越重/一次次被风雨推倒在地/她一次次又背了起来/仿佛把那片黑云也背到了背上/当她靠着地埂喘气的时候/低头看见湿衣服紧裹着的身体/忽然有些羞涩/那时她的男人已跑回了家/她的毛驴和两只山羊也跑回了家/只有她和一捆柴草还在路上/没有人知道她曾感动过一场风雨
  ———牛庆国:《风雨中》
  这首诗写一个女人,当然也是在写一个母亲,为了生活,她与闪电和风雨做着较量,她柔弱,几乎被泥泞的路途吞没,她趔趄,却绝不放手背上的柴草,风雨一次次地把她推倒,她又一次次地站起,即使是黑云的重量,也没有让她低首。
  一个低矮处的母亲,一个双手沾着泥草气的母亲,一个说不出来真理的母亲,为了生活,她用胸怀做了生活的栅栏,她用十指和手背做了亲人的帐篷。有时,我们听不到一个母亲站在土屋后的低泣,看不到她们咬紧牙关时唇齿间渗出的血来,她们默默地像一块砖,而不奢求人们的目光和双手的抚摸,只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她们会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她们所做的每一件细微的事情都有着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表达,只是我们没有把这许多细微的事情组合起来,便显不出这些事情和岁月相加相乘起来的巍峨。母亲是纯金的,太阳因为有她们填加的柴火而在每一天可以升起。
  我们要记住母亲的好,她们吃尽了苦头,却用奶水滋养了生活,滋养了我们的手臂、前额和奔跑的双腿,对于母亲灵魂的发现,我觉得我们做得还不够,还需要有一次集体的跪拜。   在低处,写有光芒的生活,这是我们诗人一生中应该干的没完没了的事情。前些日子,我还读到过《记忆》这样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像一枚钉子,一直在往我的泪水里钉着:
  能不能借我一毛一?我想/喝碗汤。人群中的一个陌生人/轻声这样说。他看起来跟我/一样年轻,衣裳穿的比我还洁净//坐在油漆剥落的联排木椅上/我疲惫地摸着身旁的行李/抬头看看却没有回答,因为/跟他一样,在秽浊的空气中//在没有暖气的冬夜,在等晚点的/火车。可在他转过身去的瞬间/分明看见他眼里的泪水,在昏暗的/灯光下,仍能看见寒意与伤害//记忆是一笔未能偿还的债务/包含着不良的自我记录,尴尬与酸楚/那一时刻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商丘火车站,春节刚过//如今伙计,但愿你早已是个暴发户/即使你仍是一个背着包袱/南下打工的老头,我也想再次/遇见你,我们该与我们的贫穷和解//一毛一分钱和一个人的眼泪/一毛钱是一个人的窘迫,是另一个/人的内疚,我们是两个年轻人/而该死的岁月曾如此贬低了我们两个
  ———耿占春:《记忆》
  日子,拒绝为阳光签证、为生活放行。一个窘迫的人,已被生活碾压到了灵魂之外,为了基本的需求,他已顾及不了所有体面的方式,他被迫把手伸出来,以求得对身体的一次加温。
  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一次无奈而又潮湿的相遇。在黑白影片的年代,谁的个头也高不出那时的生活。而这终究成为了一种记忆。而这种记忆不时冲洗着一个人低沉的内心。这种自责来自于一个人的善良和人性,却带着现实的苦涩与苦衷。这种内心的挣扎、自责和不安,是有着温度、有着不会生锈的光芒的。
  我想说这就是低矮处的光芒。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矫情和琐碎。
  在这一点上,你也写过《母亲的陶罐》这样一首诗:
  老房子拆了的那天/母亲的心也被洗劫一空了/狼藉满地,不知道该收拾哪里/她摩挲一下秋风里/那个黝黑的陶罐/自语了几句,又放下//它的价值几何呢/这笨重的罐子里,曾贮满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吧/半罐子高粱面/或者玉米面,榆皮面/大约是那些时日的全部指望吧//如今,这些记忆/都与眼前乍离了枝头的落叶一起/成了对往日的祭奠了/母亲目光游移/不知所措/整个人在那个陶罐里下沉
  ———任爱玲:《母亲的陶罐》
  一只陶罐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但时间久了,它和人便有了交情,它就不是一件简单的器物了。面对即将逝去的旧物,母亲便有了伤心和疼痛,因为这只陶罐曾与母亲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可以想到,有时,母亲把那只陶罐擦洗得干干净净,让它有模有样地站立;有时,母亲顾不上照顾它,它便默不作声地守着盛在它心里的粮食,像个懂事的孩子。一只陶罐总是顺从着母亲的旨意,憨憨的,在寂寞的日子里,陪着母亲一同走着。如今,这旧有的器物就要被拆散了,就要远去。这让母亲感到了日子的断裂和生活的缺失。纠结中,母亲突然发现,那就是她苦命的神,让她重新地去打量和感念着这只陶罐的恩德。
  我相信,这样的诗歌是善良的,这样的诗歌能够唤醒我们的目光,让我们记住了人的德行和花香的存在。读这样的诗歌是脚踏实地的,没有凌空的眩晕。
  是的,这样的诗歌会赢得更多的人气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三、一个能写长诗的诗人
  写长诗,那绝对是一件压迫心脏、压迫大脑、压迫精神的事情。
  爱玲能写长诗,这在我的意料之外。在她的这本诗集中,我看到她写的长诗就有三十首左右。
  写长诗,首先要解决一个脑力的问题,其次是一个体力的问题,再有一个就是耐力的问题。我想,这不是一个摇曳的女子能够肩起的重活,就连男人写作长诗,也要拎一拎自己是否能够吃了这碗干饭。
  除此而外,长诗难写难在布局,因为一首长诗要流畅地写下去,写什么?有多少内容可写?这确实让一个写作者犯难。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找不出事物的线索,就让一个诗人陷入了写作的泥淖和处在了萧瑟之中,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讲,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我钦佩爱玲的勇气,敢于在高坡上行走,当我看到《农事》这组诗时,更加确认了我的这种判断,我想就《农事》一诗再一次有选择性地谈谈我对你的诗歌的看法。在《农事》的第2节中你这样写道:
  选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把家里的两只小笸箩/摆在房檐下能晒到的地方/往玉米皮扎的草墩上一坐/再取出老花镜来,架上鼻梁/像要给春天绣花儿一样/一切就准备就绪了//从小布袋里抓出一把菜籽/一粒一粒地端详,一粒一粒地挑拣/两只手来回移动的样子/像极了在竖琴上弹奏曲子/目光里流动的都是音符/种子丢进小笸箩时发出的脆响/再一次叩响了春天的门铃———
  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记忆是丰碑式的,是没有落上尘埃的,她把熟悉的事物以快递而原有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像把一部分乡村的生活搬到了我们面前,仿佛也让我们成为了一名乡村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着白皙手指和白皙脸庞的路人。
  我们对乡村生活已经开始陌生了,我们渐渐地远离了泥土,远离了鸡鸣、方言和节气。城市正在压倒乡村的生活,而城市生活却缺少了乡村的趣味,城市生活即便再热闹,比起干净的乡村,比起乡村的時光,总是有其暗淡的地方。
  返回来再说这节诗歌,从技术上讲,前面的实写是在引伸,而最后一句才是这节诗歌的灵魂。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写作经验的人,才能让一首诗歌有了这样的荣誉。
  在日常写作中,有许多人写诗,往往是不注重结尾部分的。他们在写一首诗时,以实写开始,最终以实写结束,这样让一首诗处在了不温不火的状态中,使一首诗歌缺少了展示肌肉的机会,也缺少了一朵花儿在盛开时的爆发力,缺少了冲锋和高地。
  就一首好诗而言:语言是铜,要有情趣。立意是银,要有思想。结尾是金,要有包袱。我的这种说法,不知是否和诗歌写作的方法及其规律沾一点边儿。
  在《农事》的第6节中,你这样写道:
  大地终于想开了/在田野的尽头/刷了一层薄薄的油彩/黄色的,鹅黄色的//母亲换上下地的衣服/荷了小锄,牵了小铲,开始忙碌了/没几天,棋盘似的菜畦里/便过起了五颜六色的日子
  俏皮而放松的语言,诗人放牧着娴熟的想象和比喻。我们说,一首诗歌里如果缺少了想象和比喻,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样的诗歌可能会是一具干尸。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两首诗歌:
  圆从苍穹、果实/和乳房上/找到了自己//它也从炮弹坑、伤口/穷人的空碗中/找到了/残损的部分//涟漪在扩大,那是消失在努力/而泪珠说/———请给圆/找一个最软的住所//所有的弧度都已显现/所有的圆,都抱不住/它的阴影……———毛子:《圆》
  每次剥柚子的时候/你都只剥一半/让剩下的一半/在妈妈的胎盘里/多睡一会儿
  ———灵鹫:《剥柚子》
  这两首诗歌的比喻和想象都是一手货,是诗歌创作信念的凯旋。而你的诗歌正是有这样的倾向、这样的信念,使我在阅读你的诗歌时有了向往。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诗歌的比喻和想象上,要毫不退却,要跳出窠臼,要有敢于去推动火车似的想象。这样,我们手中的苹果才可能会与众不同。
  一个能写长诗的诗人,你的能力会让你接近一座果园。
  当然,在接近这座果园的路途上,远处会有落雪的声音,会有石子磨擦着鞋底的声音,会有浪涛打在船舷上的声音,会有绳索断裂的声音,会有劈柴的声音,会有蜜蜂飞行的声音……爱玲,那些都是你的必经之路。我是说,只要你还爱着诗歌的话。
其他文献
拾起雨中的石榴花别在耳旁  七彩的孔翎羽褪成丝线缠绕  这脸庞初绽下的原野星光  聚合着四月创作的所有篇章  我最后一次歌唱  为这看不见的客人再起歌喉  冰山松动的雪送来难得一见的最高音  战栗的松针抬头向上  草地温暖的软泥延伸着地幔的降调  未破土的蝉向下钻了钻  休止符在湖面悬浮  最后一次歌唱遇见罕見的客人  珍重地抚平领口翘起的衣角
期刊
我被抛到闹市之中  不知道要去往何处  与森林完全不同的霓虹  恍了我的眼,那是一雙见证过  天地的开辟日月的变化的眼睛  人们的喧闹,汽车的轰鸣  轰炸着我的耳朵  如几十年前第一次听到  那名为炸弹的奇怪物体的声音  来来往往的人们表情麻木  让我不禁想起,那年夏天  她微笑的容颜  以及轻抚我身躯的双手
期刊
夜的风韵在次日的清晨摇曳  柔风、月光、星辰  以及靜物的呓语  都集结在花叶上  在阳光奔出地平线之前  凝成一颗露珠  刚起床的甲壳虫  睡眼惺忪在叶脉上转身  一口喝掉一颗露珠
期刊
拔了穗的玉米  称为果实的正在慢慢长大  顶部象征王冠的穗  一場雨过后,被剪刀处决  静默的果实透过包裹的叶  低头看到掉在土壤的穗  继续埋起头  雨滴悄悄穿过挺拔的叶  落在穗旁慢慢长大  淹没,粗壮的根
期刊
台风作为大海的使者来访  顫抖的车辆惊鸣不止  避难所摆满沙丁鱼罐头  火灾中的象牙晶莹剔透  地球旅馆持续营业  蓝鲸的骨架在餐桌上遨游  审判之日即将来临  金属脑袋的木偶还在跳舞  一群闪闪发光的人类站在塔顶  用理论的形式控制木偶  狂欢的木偶们丢弃外壳  跳入葡萄酒的河  顺流而逃  巨大的天平倾斜成锐角  木偶压在托盘底端  痛苦号叫  弯曲的木偶在欲望公路上行进  用尽一生  唱一首
期刊
一  “这个孩子将是一个奇迹,将是基因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第五次基因科学秘密会议上,罗伯斯再一次眉飞色舞。他说话的时候,金色头发随着说话节奏飘了起来,那色泽,像当年印第安人交给侵略者的黄金一样,黄金填满了小屋,金发堆满了人们的视线。罗伯斯脸上的肉也在颤动,红血丝映在脸上,每一根似乎都能让实习护士熟练抽血,这种脸色,带有诈骗色彩,让他看起来挺像一个脸皮薄的人。  圆桌会议边,坐着各种肤色的
期刊
下午,夕阳在你的脸上稍作停留  眼眸中,风烟俱净,从天际滚落的云朵  把你的笑容一如既往地拉长  夏天的雨,总会和群山相互拥抱  吐露彼此的心事  一如你爱过的敬亭山,所有的细节  全部為你打开,滴落的鸟鸣  偏爱星光的隐退,也偏爱梅花旷世的筋骨  若你深陷暮色  夏天便最先从你的眼眸开始
期刊
弟弟带刀出门?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弟弟可能会遭遇某种困境,他需要刀子,至少需要刀来削弱恐惧。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弟弟安全返回,还带着两样东西:“佛”和“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想象,这必是一个典型的弃恶从善的故事。可自古佛、刀不两立,弟弟怎么就成了“个别”:卖佛,也卖刀呢?其中是否有写作者不愿坦白的动机?如果有,那是什么?  直到“正常”的生活被打破,意外出现———我是说弟弟英雄般的壮
期刊
胡子张在公园干园林,独身一人,只有一个闺女在外打工,他索性把家也安在了公园里,也就是一间放工具的小木屋。生活条件简陋,却更近了自然。他的时间,一天之内,是靠看人,一年之内,是靠看树,一年以上,也就不计了,计了也没用,早一年晚一年,有什么关系,不就奔着唯一的终点去吗,之所以日日还出着一口气,只因心里还巴望着:闺女快些嫁了,生个胖外孙。胡子张干活儿的时候常想,要是能看着小外孙一年一年的长大,顺带着自己
期刊
青春随着甲板上的野草疯长  少年人不再年轻  循着阴影,从杂草丛中望见  一双混浊的眼睛里  那把腐朽的单弦琴  过去的日子还未长草之时  你渴望远方的海平线  却不敢直视深海的眼睛  于是,一株苍耳长大了  勾住了你的裤脚  而裤脚勾住了你的心  直到落日,太阳终于打动了你  在无数次调音过后  你终于打算弹奏  那根名叫“海平线”的琴弦  然而太阳的热情不止引燃了你  还唤醒了深海的中心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