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略读课文杂议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oy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本构成的重要成分,它自三年级上册起出现至六年级下册终止,所占比率逐年提升,由初始时的三年级仅占25%,四年级占43.75%(上)、46.87%(下),到五、六年级的50%(其中六年级下占到110%),篇数渐增,依现行人教版为例,共有略读课文98篇,蔚为大观。教材之所以这样结构课本,是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积累。由此,略读课文在小语阅读教学系统中担负着供学生独立运用阅读知识、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实践平台的作用,补充精读课文内容和体裁的作用。
  略读课文也有与其自身特点、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要求,这便是内容上理解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不必精雕细琢。方法上,教师该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讲就是“期其自得”。因而,我们在实际教学当中,既不能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来教,也不能将略读课文异化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不加指导和检查。须知,任何的偏颇和极端都是有害的。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步骤应该是:先由学生依照连接中心的提示,明确阅读学习的要求,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深入交流、初步体会文本内容;然后由教师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式方面的),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紧扣“单元组文”的编辑意图,把握好略读教材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角色。应该牢记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是将精度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故,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拟引领学生回顾单元学习习得的方法、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得法在先并迁移运用,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略读课文一般一文一课时,因而教学时不能求全求深,宜采取整体处理和长文短教处理的方法,略其次要,精其精要,略中求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一课一得便可。
  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略读方法的训练,因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提炼方法显得很重要。课堂上开始应突出读书方法的指导与提示,过程中应突出指导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整体读、速读、默读等方法,通过阅读,渐进地形成自主获取信息、正确概括中心、准确理解重点内容等阅读能力,收到略教而学丰的效果。
  略读课文教学的评价,课程标准只讲了一句话,即“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对这句话,我们有理由把它看作是略读课文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低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时刻牢记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重在略读能力的培养之任务,依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选取施教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通过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略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练习设计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化知为能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看,绝大多数略读课文后并无编者预设的练习呈现,仅有少数略读课文在课后以提示的形式安排有练习设计,这就要求教者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学情,依据重点训练项目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科学适当地设计课后练习。下面笔者依四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略读课文为例,谈谈略读课文练习设计的策略:
  1 坚持学以致用、及时迁移的原则,安排专项练习。例如,在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后,布置学生深入思考“在小木偶身上,后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之后要求学生接着将故事续写下去。又如在教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后,可向学生布置:给自己最喜爱的人写一封信,借以运用书信格式,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2 适时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比如,在师生共同学习了课文《卡罗纳》后,老师可以及时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一书进行拓展阅读。
  3 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积累生活素材。如学习了《火烧云》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实地观察当地的景观。
  4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用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之后即让学生自主组织、同伴合作、把课文内容用表演的形式演一演。
  5 认真完成课本编辑在略读课文后预设的练习,引领学生提升学习质量。
  6 整合教辅资料、优化习题资料。目前与学科相关的教辅材料版本众多,针对略读课文的练习量亦不菲,对此,老师不能简单化地应用,而应精心选择,做到适量、适度、有效。
其他文献
燃气轮机机组的设备对中是技术难度很大的工作,它包括燃气轮机和齿轮箱、齿轮箱和发电机的对中。对中工作应首先选好基准,为减小工作量,一般选取齿轮箱为对中基准。然后调整非基
【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中“三封锦囊”的典故谈起,主要探讨了如何化解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笔者认为:对于不曾预见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并化险为宝、实现教学转机,教师要稳住阵脚勇接招、顺势而为“点火把”、春风化雨巧升华。  【关键词】“三封锦囊”化“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80-01  《三国演义》中“三封锦囊
【摘要】本文将根据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教训,就如何开展“静动相宜”的教学模式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和策略,希望能够对同仁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 “静动相宜” 静态思考 动态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46-01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