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长陪读现象利弊探析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相伴而生的陪读现象也愈加普遍。以文献分析为主,并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福利镇两所高中的陪读现象进行小规模调查,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进行布局调整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家长陪读对于孩子的学习利大于弊。
  [关键词]农村家长;陪读;利弊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陪读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现有文献了解到,先是刘正言于1982年提出了“陪读”一词,随后有人陆续引用它来分析小学的教育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陪读现象开始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王周生《陪读夫人》一书的出版,更是掀起了一番关于陪读的讨论热潮。2001年,国家开始在农村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家校距离随之变远,带来寄宿制学校和学生通勤的发展。但由于寄宿制学校和学生通勤问题颇多,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家长选择了陪读。
  近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陪读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视角主要基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理论学科,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于概念解读、类型划分、现状调查、成因探究、利弊分析、对策建议等方面。陪读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现象,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1]。早期王江给“陪读”下的定义是:陪读是农村家庭特有的,父母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从而去学校附近租房生活的行为[2]。黄淑贞将其解释为:“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能够越来越好,放弃自己的时间和事业,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3]”郑燕娜根据陪读形式的不同,将陪读划分为临陪、半陪、暗陪和全陪[4]。王晓慧将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区分为三种类型:因父母进城务工而致的随迁型、因中小学布局调整而致的被迫型和祈求获得更高教育质量的主动型[5]。关于陪读成因的解析,多数都是从学生个人、家长、学校和社会等角度来考虑的。
  多数研究者对陪读这一现象持否定态度。例如有学者指出:陪读现象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肿瘤[6]。宏观上,它将造成社会发展机会的更不均等,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阶层的固化,并使整体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微观上,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对家长也是一种拘禁,不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压力。然而,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变,很多现实的教育问题导致陪读现象愈加普遍,目前还不能禁止它的发展。陪读对谁有利,对谁有弊?怎样引导陪读的正向作用,同时尽量避免消极影响?这些才是应该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现状调查
  福利镇是黑龙江省集贤县的交通枢纽站,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所辖范围共有18个行政村。由于地理分布和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进,小学大部分位于镇周边的村落,初中和高中则全部集中在镇里。现有的3所高中分别是集贤一中、集贤四中和建新中学,其中建新中学是职业高中。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初,学生上学多选择通勤方式,后因问题频出而被政府禁止。考虑到多数中小学校没有宿舍供学生居住,大部分人选择到教师家中或辅导班解决食宿问题,也有少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家庭直接搬到福利镇去陪读。但由于住在教师家中的费用偏高,辅导班的环境又不好,学生太多,饮食问题、打架事件频出,所以选择陪读的家庭数量逐年增多。
  此次调查主要是在集贤一中和集贤四中两所公立普通高中学生中间进行的,共计发放问卷110份,每个学校各占50%,其中有55份发给了高中毕业生,另外55份发给了高中在读生,回收有效问卷102份。
  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的102名高中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家庭(44.12%)选择了在学校附近购房或租住,可见陪读现象在福利镇已经相当普遍。
  由表2可知,陪读人员主要还是以学生父母本人为主,尤其是母亲陪读的比例较高。关于陪读的决定多数是由父母先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为直接的帮助。
  表3中的相关项表明,学生和家长对陪读基本持肯定态度,陪读期间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稳定,亲子关系也比较和谐。在6名被访高中毕业生中,也只有1人认为陪读没效果,其余5人都比较满意,并表达了他们对家长陪读行为的感激之意。对于陪读影响的负面评价,主要是源于经济负担和学习压力,但基本还在家庭和学生个体的承受范围之内。
  三、利弊分析
  中小学陪读现象愈演愈烈,并从农村向城镇蔓延。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差、教育质量偏低。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引发陪读热潮的直接原因。总之,陪读作为在我国特定社会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育现象和产物,对学生个人发展、农村家庭及经济结构稳定、学校教育规模与质量、社会进步发展都影响较大。只有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陪读现象,既要看到陪读的正向作用,又要正视陪读的消极影响,才能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和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提供有益思路和合理建议[7]。
  1.正向作用
  (1)提供良好学习环境
  据了解,福利镇的小学和初中是没有宿舍的,农村孩子想上城镇的小学和初中只能通勤或住在他人家中,包括教师家、亲戚家及辅导班。通勤往返路途辛苦,特别是在冬天,而住在他人家里又会存在饮食不适应、监管不力等問题。家长陪读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家长陪伴也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高中学生家长陪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高中虽有宿舍,但因宿舍人多且条件简陋,不利于孩子学习与成长,相较之下有陪读更好一些。有一部分学生家长选择在孩子读高中二年级时陪读,每天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监督孩子学习,及时和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补习班,这些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业表现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另外,因陪读所产生的经济负担对于一般农村家庭来说是很大的,这些家庭的收入多为务农和打工所得且相对微薄。学生在知道父母为了自己的学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多数都会以此激励自己,加倍努力,刻苦学习。
  (2)建立友善亲子关系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必须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以外,还要获得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与包容。如果孩子不能获得這些精神上的食粮,很可能会出现网络成瘾、厌学、逃学等现象,而这所有的一切往往是由亲子双方情感交流障碍造成的[8]。
  由于陪读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生活,得以有更多时间关注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的性格、认知、兴趣、爱好及情绪的起伏变化,进而因势利导,消除不利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会增进感情,让孩子能够深刻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无私付出,更加理解父母,关心父母,体谅父母,用努力学习和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回报亲人。
  (3)缓解学校监管之责
  在我国,到外地上大学是农村青少年社会流动的主渠道之一,高考竞争压力非常大。在保证升学率的同时,学校更为重要的任务是要对学生健康成长负监管之责。像集贤这样的县区,一般只在城镇才设有高中,农村学生到高中就读必须在陪读和寄宿之间进行选择。集贤一中和集贤四中作为镇属中学,由于当地办学条件较差,学校宿舍资源相对不足,并不能够完全接收来自周边村落的所有学生。况且学生宿舍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学习环境设施不齐备,不便于学习生活的安排;学校食堂卫生条件不达标,学生的用餐消费又不低,这些都给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实施有效监管带来了困扰。这种情况下,家长陪读不失为一种缓解之策。家长陪读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专心学习,减轻他们的焦虑,提高其学业表现,这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2.消极影响
  (1)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受访学生反映自己会产生依赖感,出了事情马上想到的就是去找父母解决,这一思维定势恰恰是由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所致。能够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是一个人将来适应社会并独立生存的一项重要技能,需要在后天的培养锻炼中逐渐养成。然而在陪读过程中,孩子一直处在父母羽翼呵护之下,缺乏单独生活的经验和面对困难挫折的考验历练,一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难处,首先想到的不是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极求索来化解,而是走捷径让家长想办法。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习上也会产生依赖心理,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不仅如此,还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获取新知、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在家长适度放手鼓励下持之以恒地努力塑造,否则就会成为孩子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9]。
  (2)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甚至较差的农村家庭来讲,陪读是一个较大的开支项目。包括在学校周边租购房屋的费用,每月固定支出的课业辅导费,以及为陪读放弃外出工作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在不同程度上都会给陪读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同时也使学生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学习状态不佳,成绩下滑,或者达不到家长的期望目标,孩子可能会因觉得对不起父母的含辛茹苦而深感自责、焦虑彷徨,这种情绪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会产生负面影响。
  (3)弱化学校教育功能
  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涌现,减轻了城镇学校的住宿压力和监管之责,增强了家校的合作力度,无疑为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但某些学校办学的唯一目标似乎只剩下追求升学率,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统统为其让路,以成绩论成败;教师课堂教学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学生作业多、练习多,作息时间少、文体娱乐活动少[10]。农村家长在陪读过程中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即一方面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就是暗中“监护”[11]。有的家长不但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要了若指掌,更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甚至对孩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横加干涉”。家长的这些行为,不但扰乱了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对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妨碍和干扰。
  虽然一部分农村家长选择陪读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发展至今,陪读现象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一种特有文化,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目前陪读所带来的正向作用远远超过其消极影响。鉴于我国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传统教育制度的制约,无法在短期内使农村和城镇获得均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唯有不断通过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政策引导,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12],才能够真正做到保障教育公平,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7][9][10][12]蔡颖.从社会学视角审视教育陪读现象的利与弊[J].教学与管理,2015(3):44-46.
  [2]王江.陪读性迁移: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表现——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T县第二中学为例[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黄淑贞.高校陪读的弊端及对策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60-162.
  [4]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8):790-791.
  [5]王晓慧.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4-25.
  [6]王文龙.中国陪读现象的流变及其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126-132.
  [8]袁桂平,刘春志.青少年亲子沟通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6):52-53.
  [11]刘建.“异地陪读”现象的研究——以临川区普通高中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其他文献
生态课堂即回归师生自然发展需要、回归真实生活的课堂。品德与生活学科关注学生的体验和践行,倡导在和谐、生态的课堂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了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生产者”,道德的“体验者”和“践行者”,品德与生活教学应充分凸显生活化的特性,回归儿童生活,利用情景模拟打造生活化的生态课堂。  一、相关概念解释  情景模拟[1]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
为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宪法教育,丰富教育形式,深化2016年教育系统“国家宪法日”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经研究,决定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教育部办公厅就有关事项下发通知。通知对活动主题、活动主要内容与形式进行了说明,对具体工作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2016-09-26)
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造福于人,使人幸福。而幸福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的幸福能力,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基。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提出了“打造幸福教育,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学生快乐成长”工程、“教师敬业乐业”工程、“家长幸福感提升”工程和“幸福学校建设”工程,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幸福教育品牌特色,进入全国教育强区行列。  一、“學生快乐成长”工程 
在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第一中心小学的足球场上,常常会看到一群学生在一板一眼地进行着足球训练。十年间,虽然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但不变的是全校师生对足球的热爱与执著。  “以球润德、以球启智、以球健体”是学校足球教育的追求,更是“爱的教育——以球育爱”理念的延伸。学校以校园足球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探索中一路前行。  一、梦想起航  要将校园足球运动真正开展起来的确不易,如经费问题、队员选拔问题
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首倡的“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执行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全民素质,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平等。花垣县在全国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历时月余,利用督学、教科研视导、实地调研、网上工作布置、线下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对该县3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民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极佳的学习素材,教师应该挖掘课文中的有效训练因素,在读写中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与能力。鉴于此,笔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语文阶段目标,立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积累与表达倾吐的习惯养成和能力生成,并将教学目标落实于情趣化的“我随课文学作文”系列教学三部曲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按“公平全纳”原则,出台一系列措施,实行同城待遇,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的随班就读和就近入学。  一是建新校提升吸纳能力。该区在对人口分布和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后,完善发展规划,保障学校总数不减少,重点区域校区不撤并。同时,2年投入近8亿元,在新城和城郊接合部新建学校3所,改造学校5所,新增公办学位1200多個。  二是降门槛保障同城待遇。该区在划定
静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教师设疑、学生探讨的教师主导模式依旧普遍盛行。经常可以看到,当教师满怀期待地“把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时,学生的表现往往是不知所措、问之无物或“明知故问”。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已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学生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
近年來,浙江省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文教体工作局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本文化构建为主题,激励各校从实情出发,提升校园厅廊文化品位,打造各具特色的书香校园,助力区域“精致教育”品牌打造。截至目前,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的11所公办中小学均被评为温州市级书香校园。其中,沙城第一小学、沙城第二小学、沙城第三小学、温州滨海学校被评为温州市书香校园示范校,沙城第一小学还被评为浙江省书香校园。  温州浙南产业集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以下简称四师)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兵团第六次、第七次党代会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工作指导方针,紧紧围绕科教兴师和人才强师战略,结合四师教育工作,研究制订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不断提升四师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培训的质量。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