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在文学鉴赏中审美态度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如何教会学生在文学鉴赏中持何种审美态度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审美态度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鉴赏 审美态度 文学主体 价值观 心里层面
  
  在阅读中,人们往往喜欢那种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连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赞扬那种文质彬彬的人。这就涉及到“文”与“质”的关系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文质是否都好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鉴别、鉴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鉴赏,懂得审美。我想这也是语文课改中一项重要任务吧。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文学鉴赏中的审美态度呢?
  一、明确态度的重要性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此话中的“高度”是指人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态度是心理和神经中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们通过经验来组织,并对个人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和已知有关的情境做出反应,产生一种指导作用或能力作为的影响。”这个定义揭示出态度的三个特点:(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它使某些行为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2)态度有可能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即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3)态度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通过经验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和改变的。
  二、理解态度的作用
  态度能体现主体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他们的价值观紧密相连,价值观不同,态度也就不同。态度对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态度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一定的刺激通过学生能持有的态度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另外,态度对行为中获取信息具有过滤的作用。态度不但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向性,而且还影响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接受与个体的态度一致的信息,拒绝与个体态度不一致的信息,而且认知与个体态度一致时,容易注重和评价其好的一面。
  三、审美态度的重要性
  审美态度是主体鉴赏时的一种精神、心理准备,是以科学态度专为审美服务的特殊心理态度,是区别于把文学完全作为政治本文、现实本文、实用本文、宣传文本、新闻本文、商业本文的鉴赏态度,这与鉴赏主体的人生观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主体确定将一部作品当作文学本文来看待,以一种审美态度、一种无功利的审美直觉的感知态度、超越现实情感的审美情感态度来迎纳本文,才能在心理上唤起审美想象、审美观照,最终获得审美愉悦,达到审美目标。
  四、文学鉴赏中审美态度的心理层面
  在文学鉴赏中审美态度是否奏效,取决于审美态度的心理层面,其中在浅层的注意心理里,审美是不关欲望的,否则,欣赏态度就不可能转换。审美态度包括以下三个心理层面:第一,审美情境注意。它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最直接的心理中介,是审美主体的心意活动对特定情境中的具体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第二,审美心理时空。它是美感活动的直观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具有整合对象感性材料与主体心理要素的功能。第三,审美人格倾向。它是主体先在经验中比较稳定的审美心理定向,是主体在审美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审美人格倾向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表现三个层次:审美需要、审美兴趣、审美理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机体天然的心理潜能。只有发挥与抑制的问题,而不会永久丧失。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的审美刺激的影响,不断地接受新的审美刺激的影响,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趣味视野,就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审美兴趣。当这种审美兴趣到了最高境界时,它就是一种审美的理想了,就是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最积极的动力。譬如,在语文课上要对某一篇文章内涵较为丰富的进行赏析时就要注意学生(即审美主体)的人格倾向,针对其特点进行审美教育,这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吸引过来,或是含蓄的,或是彰显的。
  总之,文学鉴赏的态度应该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态度,具有崇高人格品质的审美主体的、有价值的审美态度。只有这样,主体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美的内涵的享受;同样的,好的作品才会在欣赏者那里得到升华的深化。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
  [2]陶水平.《审美态度心理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历时184天的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于11月1日落下帷幕,闭幕式在沈阳辽宁大剧院隆重举行。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宣布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能力,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使学习目标和方向更明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现状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
高中新课改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态度和教学范式,构建"以人为本""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
教育是“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根据《国家十二五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我国教育改革应加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复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学习杜邦安全理念是2006年大庆石化储运公司的一项安全教育重点。其中,有这样一条内容让我记忆深刻:“上下楼梯,请用扶手。”企业一本本安全管理制度少的几万字,多则十几万字,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责任,是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力,必须从诱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做起,千方百计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成功给予鼓励和表扬,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    创新的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的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儿童入学后,爱学还是厌学,爱问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