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实践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ya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中高职要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探索实践“3 2”联合培养模式。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工作站;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5-0012-03
  一、中高职衔接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不同时期的政策和规定,各地区相继尝试各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方式,但不论是衔接的广度和深度都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完善的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高职要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等十个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应着眼区域经济发展,既整体设计,又分工合作,使中高职衔接有序、协调发展。
  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中高职衔接是个全国性的课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很强的区域性[1]。陕西省2012年共有20所高职院校和38所中职院校联合办学,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学校联合培养、分段实施“三二(或二三)连读”两种形式[2]。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依托陕西国防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陕西国防职教集团),实践“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等。伴随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011年起学校分别与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陕西省经贸学校、陕西省化工学校、陕西省榆林能源工程学校探索中高职“3 2”联合办学,即统筹安排中职学段(3年)和高职学段(2年)连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2013年9月,学校与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陕西省经贸学校联合培养的“3 2”学生已进行高职学段的学习。
  三、中高职衔接的实施途径
  (一)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促进高职与中职深度合作
  陕西国防职教集团成立于2011年,由陕西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任理事长单位,学校任常务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理事单位包括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等十大军工集团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等69家单位。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度,强调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集团成立之前,中职和高职学校各自独立,缺乏沟通,但各校都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陕西省经贸学校依托行业背景建立的多个会计专业实验室大部分资源闲置,教师多学生少;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招生形势较好,教学资源相对紧张。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这个平台,陕西省经贸学校开展了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中高职“3 2”试点。
  (二)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在中高职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于核心地位[3]。在陕西国防职教集团构架下,形成“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兵器第845厂工作站”等6个校企合作工作站。联办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以校企工作站为平台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创建了“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系统和基础课程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递进交互。在“递进交互式”专业人才培养构架下,与康佳电子有限公司、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展开深度校企合作,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电子企业的调研,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岗位群进行分析,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构建“工学结合、递进交互”课程体系,具体见图1。
  (三)建立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制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国家骨干专业及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通过新建、扩建、整合等方式,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专业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充分满足“3 2”学生基础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包含模电数电实验室、电路实验室等“基础能力培训平台”,涵盖大学生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等“创新能力培训平台”,包括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电子产品生产线等“创业能力培训平台”,并在集成电路设计平台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光电子检测技术等,在数字电视与平板显示实训室中引入三网融合技术等,满足学生创新和实践的需求。
  (四)形成院校、教师、学生三方位的互动机制
  中高职联办院校加大交流力度和深度,形成院校、教师、学生三方位的互动机制,做好“3 2”合作办学的保障工作。依托职教集团平台,院校层面定期沟通、了解情况,协商、解决联办存在的问题。高职学校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联办中职担任教学任务,进行业务指导,联办中职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高职学校跟班学习。强化联办专业教师大团队建设,形成由高职学院联办专业带头人、联办中职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联办专业教师大团队,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组织“3 2”学生到高职院校参观、听讲座,引导其认识中高职教育的差异。通过互动、交流,使中高职教育教学相互承接,优势互补。
  (五)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单独成班是对“3 2”模式进入高职的学生较好的管理方式,建立辅导员、教师、学保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重点做好“提升”与“融入”两方面工作。所谓“提升”,指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发展方向,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加强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4],鼓励学生参加国防大讲堂、科技知识竞赛、第二课堂、社团协会等各项活动和专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具有军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管理模式上的衔接。   四、新形势下中高职衔接的思考
  (一)借鉴国外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成功经验
  借鉴国外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成功经验,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在课程衔接方面,采取共同研发,统一进行安排的措施,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大纲[5];实行报送制度,中职毕业生达到一定条件,不用考试即可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就学深造,顺利实现初中后学生的合理分流。
  (二)编写适合中高职衔接的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通常指以教科书为主的多种资源,有主教材、辅教材、配套电子资料(电子资料库)、教学网站等,最大限度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目前,中职与高职没有考虑系统性及递进关系,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立体化教材。要分析学生特点,编写适合中高职衔接的立体化教材,避免教材脱节重复,使合作培养做到无缝衔接。
  (2014年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立项项目《中高职衔接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研究》,编号:Gfy14-31,主持人:郗伟)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7):24-27.
  [2]龚小涛,赵居礼.陕西省中高职衔接发展探索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3(32):54,79.
  [3]王寿福,章萍.中高职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2(12):25-26.
  [4]孔庆红.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3):80-81.
  [5]邹亚丽.陕西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Abstract The cohesion of high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 critical part in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ystem, which helps to propel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the high skilled talents systematically. High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tress the cohes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curriculum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hesion situation of high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Group,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station was set up to explor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finally to realize “3 2”joint training mode, which demands that the cohesion of high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e furtherly improved.
  Keywords higher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hesion;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st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其他文献
摘 要 与我国台湾相比,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存在评价目标片面、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功能狭窄、评价方法粗糙和评价体系局限等诸多不足。通过分析比较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差异,提出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过程评价为主体、以能力评价为根本,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大陆;台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摘 要 以H省C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例,通过对大学组织转型相关文献和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梳理,总结归纳出高职院校组织变革转型的四个核心要素:领导核心、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组织学习、培养模式变革和校企合作。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组织转型;要素;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35-05  一、高职院校
摘 要 针对高职课程体系评价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从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三个方面构建高职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将模糊评价法引入课程体系的评价中,并明确模糊评价法的基本步骤。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模糊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模糊评价法;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实践教学模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内涵建设。依托技能竞赛、技能认证、单开实践课程和校内顶岗等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扎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
摘 要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石,其能否科学有效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设备设施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互为影响与制约。针对职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中存在的注重短时效应,盲目随意,特色不够鲜明,新专业内涵模糊不清,新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等问题,职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方向,立足自身条件,坚持自身特色,突出优势,适度超前,形成新专业的品牌效应。  关键词
摘 要 职业化背景下教师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中的行为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研究,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价值要求三个方面探讨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职业行为对学生态度产生的影响,以及教师如何运用观察、倾听、评价和反馈等行为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  关键词 职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教师行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
【摘要】菲律宾拥有亚洲最有竞争力的熟练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特色,如以能力标准为基础的模块式课程设置、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质量保证机制的有效性等,这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存在借鉴意义。  【关键词】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力标准  【作者简介】鞠慧敏(1976~),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教
摘 要 移动微学习方式是一种随着技术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农村科技教育模式,将学习内容微小化,符合农民学习时间不固定、学习场所不集中、学习风格差异化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在农村推广应用。移动微学习在内容设计上有其独特性,应遵循模块短小、目标简明、内容实用的原则开展学习活动。  关键词 移动微学习;科技教育;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紧密结合经济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同时需要自身转型升级,高职院校自身转型升级具体可从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四种能力着手,即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服务地方发展实体经济的能力,服务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地方高职;转型升级;服务能力;经济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
摘 要 根据水利行业人才需求,实时调整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以岗导学,教产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融入相应课程,以水利工程施工流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重构教学内容,强化综合技能训练,为北京水利行业培养急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以岗导学;教产融合;课程体系;水利专业;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