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探索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ouh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紧密结合经济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同时需要自身转型升级,高职院校自身转型升级具体可从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四种能力着手,即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服务地方发展实体经济的能力,服务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地方高职;转型升级;服务能力;经济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5-0061-04
  一、高职转型升级问题的提出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进入后示范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我们沿着这样几个问题逻辑进行思考:首先,内涵建设不是高职院校孤立的谈内涵建设,而是与当下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是什么关系。就经济转型升级整体而言,是级别的提升,它没有改变高职在市场中的位置——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组织形态的一份子,只是分工要求办学目的是公益性的;如果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考量,会发现高职的主要产品就是专业和服务,而客户就是学生;高职主要通过客户——学生(毕业后具有岗位胜任能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其当下的主要功能。再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地位已经得到确认。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探究具有地缘优势的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最后,高职院校如何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答案是只有自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服务地方的功能。本文基于上述思考逻辑,分析这一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靠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使高技能人才数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和素质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泰州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0万人”[1],并明确要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12.5%,人才贡献率达43%”[2]。各级规划都明确了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人才要素的重要性以及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具体需求预测。政府发展规划已为地方高职院校指明了办学需求。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就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不一定是要赶超世界上最发达地区或是最先进产业,而是利用自己目前的比较优势找到易发展的产业一样[3],不需要赶超谁,而是要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对服务地方经济有实质性举措。
  二、提升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四种能力
  高职院校具有经济属性,它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主动求变,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泰职院)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语境内,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特色,着重提升四种服务能力,力求实现自身转型升级。
  (一)加强规划,调整专业结构体系,提升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既是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国家发改委早在2011年就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和基本要求,为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新的宏观指导书。
  地方高职院校能否及时准确把脉地方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对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有研究认为,泰州的二次产业专业比重最低,仅为24.99%,未能有效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4],加上泰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以及若干个新兴产品为主体的“1 3 N”的产业体系,泰职院是有所震动、有所触动和有所行动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影响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和办学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对于泰职院而言,就是要厘清哪些是契合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属于鼓励类产业的专业、限制类产业的专业,以及哪些属于逐步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现代产业理念贯穿学院的专业规划和调整中。为此,泰职院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本市“1 3 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了专业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以医药专业为重点,以装备制造、建筑工程等专业为骨干,以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专业为补充的契合地方产业结构的立体式专业(群)结构体系。调整后的专业(群)结构体系基本上契合了泰州市地方产业结构。
  (二)探索“三对接”,建构专业、课程和教学的立体对接模式,提升服务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不高,“新四化”发展还不平衡。在泰州市具体表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不充分、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等突出问题。泰州市提出“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向高新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延伸”,“加快构筑以高起点引进、高位嫁接、高水平产学研合作为主要途径的‘三高’创新格局”[5]。
  面对这样的形势,泰职院在推动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中将怎样发挥作用?事实上,这也是所有地方高职院校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都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泰职院把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理念转化为了具体行动,根据本市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性要求,从“三对接”着手,作了以下探索:   一是根据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先后停办一些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不具有优势的专业,如法律事务、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新增一批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专业,如与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产业对接的药物分析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形成制药技术专业群;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原有的4个专业方向调整为3个(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新开设软件技术专业。调整后的专业与泰州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主导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有实质性提升。
  二是根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求,出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参照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组织制(修)订课程标准458门,进一步提升了“双证书”内涵。
  三是根据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引导重点专业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对接模式。如机电分院与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作共建省级机电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园区无偿提供3000多平方米厂房;医学分院与本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办护理专业驻点教学班,由医院、学校共同实施教学工作及教育管理;信工分院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本市分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中国移动—T学院MM应用孵化基地”,该分公司连续五年每年提供资金5万元,用于实践教学;经管分院与本市安信会计代理记账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成立了分公司;建工分院与江苏一建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建筑设计研究院为“校中厂”,这些共建的实训基地为相关专业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供了平台。
  (三)系统设计,架构四层次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地方发展实体经济的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的震荡警示人们,实体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虚拟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我国在规划“十二五”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把发展实体经济贯穿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工作的始终,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的素质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水平。近几年,绿色、创新已成为发展的主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深刻调整,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如果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属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和中观层面,那么发展实体经济就属于微观层面。泰州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要打牢实体经济这个坚实基础,各项政策措施要向实体经济聚焦和倾斜,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持久活力。在人才需求上,围绕打造“1 3 N”产业体系目标,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大力实行“人才 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重点产业、园区、企业和重点项目,在做实实体经济的实践中聚集和培养一批技术、管理、营销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大力培养高素质技工队伍,通过职业教育、技师研修、学徒制、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能工巧匠,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6]。
  地方高职院校只有深刻领悟实体经济稳定世界经济的意义,扎实服务实体经济,才有专业落地和服务地方的现实意义。泰职院充分利用教育、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优势,架构了四层次校企合作并行机制:
  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基础层次。深化与政府部门、园区、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先后建立233家合作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不乏一批大型园区及知名企业,实习基地涵盖各专业,这些实习基地既是全院学生实习实训的最佳场所,更是以人力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合作平台。
  “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第二层次。泰职院牵头组织成立了由泰州市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组成的“泰州市职业教育联合会”,搭建了理事会——分理事会——专业(群)共建共管委员会三级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以驻点教学、厂中校、校中厂等合作形式实现校企教学融合。
  培训中心——校企合作的第三层次。泰职院重点打造全国高级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国医药城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泰州市中小企业培训基地等品牌。各个分院还结合专业优势自主开展企业需要的各种培训。以多样化、多层次的技能培训满足在岗人员继续教育需求,实现助力实体经济人力资源发展的融合。
  研发中心——校企合作的第四层次。先后成立1个科技开发研究所、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7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专业教师研究室。借助这些中心、所、室,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革新、技术创新问题。
  (四)放眼长三角,扩大高职教育辐射效应,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地方高职院校应放大辐射效应,就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主,兼顾所在区域,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这里的区域是指国家意义上的主体功能区。国务院2010年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长江三角洲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功能定位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7]。
  泰州为长江三角洲24个城市群之一,长三角的发展势头带动了泰州,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也辐射到泰州。泰职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通过调研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高职教育现状,在24个城市群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二是制定错位发展的战略,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三是保证骨干专业发展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兼顾专业,制定科学可行的规模计划;四是避免学院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竞争;五是积极融入“长三角高职联盟”,借此平台在人员交流,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师生技能竞赛,共同申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共同建设区域合作组织等六个方面寻求自身转型升级发展良机。   在人与经济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经济是手段,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的发展需要在经济的繁荣中寻求机遇,人的价值需要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获得体现。因此,从地方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自身转型的视角,探讨通过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四种能力来加强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根本目的仍然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希望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寻求更优的就业机遇。
  参考文献:
  [1][5]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A].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G].第10、26、30页.
  [2]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泰州市人才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A].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G].第116页.
  [3]白正府.地方高校市场化运作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J].教育与经济,2013(6):66-72.
  [4]倪永宏,王武林,黄兴海.高职专业设置与苏中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5):14-17.
  [6]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二五”专项规划[A].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G],第499页.
  [7]《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第五章优化开发区域)[EB/OL].[2011-06-08].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Abstract The strengthening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o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t is necessary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realize their ow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f they mean to provide effective services for lo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erms of realization of their ow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ay, in substance, start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four capacities in providing services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words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ervice capacities; economy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城市圈建设的现实背景,对2008~2010年湖北省77个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总体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处于供需双维较低型的区县占大多数,少部分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均衡水平均相对较高,具备了率先发展的条件。各区县培训供需均衡差异较为明显,经济联系量与2010年培训供需匹配度之间的
摘 要 利用质量工程数据,通过构建包括规模因素、资源水平因素、效益因素在内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发现,江苏省各地区间高职发展不均衡,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够协调。这种不均衡主要是由高职发展历史、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地所采取的高职发展策略决定的。  关键词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指数;质量工程;成因;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G718
摘 要 与我国台湾相比,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存在评价目标片面、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功能狭窄、评价方法粗糙和评价体系局限等诸多不足。通过分析比较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差异,提出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过程评价为主体、以能力评价为根本,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大陆;台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摘 要 以H省C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例,通过对大学组织转型相关文献和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梳理,总结归纳出高职院校组织变革转型的四个核心要素:领导核心、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组织学习、培养模式变革和校企合作。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组织转型;要素;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35-05  一、高职院校
摘 要 针对高职课程体系评价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从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三个方面构建高职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将模糊评价法引入课程体系的评价中,并明确模糊评价法的基本步骤。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模糊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模糊评价法;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实践教学模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内涵建设。依托技能竞赛、技能认证、单开实践课程和校内顶岗等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扎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
摘 要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石,其能否科学有效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设备设施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互为影响与制约。针对职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中存在的注重短时效应,盲目随意,特色不够鲜明,新专业内涵模糊不清,新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等问题,职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方向,立足自身条件,坚持自身特色,突出优势,适度超前,形成新专业的品牌效应。  关键词
摘 要 职业化背景下教师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中的行为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研究,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价值要求三个方面探讨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职业行为对学生态度产生的影响,以及教师如何运用观察、倾听、评价和反馈等行为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  关键词 职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教师行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
【摘要】菲律宾拥有亚洲最有竞争力的熟练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特色,如以能力标准为基础的模块式课程设置、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质量保证机制的有效性等,这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存在借鉴意义。  【关键词】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力标准  【作者简介】鞠慧敏(1976~),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教
摘 要 移动微学习方式是一种随着技术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农村科技教育模式,将学习内容微小化,符合农民学习时间不固定、学习场所不集中、学习风格差异化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在农村推广应用。移动微学习在内容设计上有其独特性,应遵循模块短小、目标简明、内容实用的原则开展学习活动。  关键词 移动微学习;科技教育;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