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就现实情况来说,河南省高等教育在结构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内部方面因素是高等教育结构中各个要素之间不协调导致生态失衡;外部方面是高等教育结构作为社会生态的子系统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不相适应导致生态失衡。
关键词:生态学;高等教育结构;成因
当前,在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失衡现象。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内部方面的因素是高等教育结构中各个要素之间不协调导致生态失衡;外部方面的因素是高等教育结构作为社会生态的子系统,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不相适应导致生态失衡。以下笔者基于生态学的视角,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追寻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内部成因:遗传因子和生态位的影响
1.遗传因子: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历史的影响
英国学者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阐述了“大学遗传环境论”,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同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紧密联系。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生态失衡受遗传因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了多次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论证的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院系调整。1952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出来建成河南医学院、河南农学院以及河南行政干部学校,同时将河南大学的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只剩下地理、历史、教育、中文、物理、化学、数学7个院系以及俄文专修科。这次的调整虽然加强了河南省的师范类教育,增加了河南省高校数量,但是却架空了原本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河南大学,使其直接退出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同时将水利、机械、建筑、财经等工科类专业调入外省,对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且至今这些专业仍旧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1955年,河南省再次做出院系调整,河南大学调整为河南师范学院一院,属文科院校;平原师范学院改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属理科院校。这两所院校科系进一步单一化,对整个学科建设产生了更加不良的影响。时至今日,虽然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逐步恢复重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学科体系,但是由于之前学科基础过于薄弱、缺乏优势,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次,在特殊历史时期,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也是不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1958年,河南省的一部分中学、中专相继升格为大专、大学,河南省高校总数进而达到了42所,是1957年的6倍,而这些学校往往连最基础的办学条件都十分匮乏,至1960年河南省高校数量上升到64所,在校生规模是1957年的3倍。紧接着,由于河南省高等院校井喷式发展,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1961年开始河南省高等教育开始大幅度压缩,至1962年,河南省高等院校数量回落到12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高等院校长期停止招生,高等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1976年河南省高校数量减少到11所。在这段时期里,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不管“大起”还是“大落”,都带有违反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盲目性。“大起”超越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大落”虽然是对河南省高等教育不正常发展的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却又走向了反方向的极端,在裁并高等院校之时政治指导性过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部分实力较强、有发展潜力的院校同不符合标准、条件较差的学校被一并裁撤,这种“一刀切”的政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省属的工科院校全部撤掉,师范专科院校也全部没有保留,这给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再次,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主体是地区财政,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投入和产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区性。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2007年,郑州市人口为735万人,只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但GDP总量却占了全省的18.5%,117所高等院校有51所(近43.6%)集中在郑州市,因此河南省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也集中在此,加剧了河南省高校区域群聚现象。
2.遗传因子: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位不合理
高等教育生态位不合理指的是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不合理,系统内部高等教育结构各要素的生态位不合理,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无法达到“外部适应、超前发展”的要求。
河南省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生态位失衡,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生态位,从经济基础以及教育的阶级性来看,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高等教育又主导着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又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对于整个社会系统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理所当然应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教育要先行于经济发展,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把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到了前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拉开帷幕之后,河南众多高校也纷纷表示要发挥高等教育“思想库”的作用,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但是,作为河南省“智囊”“思想库”的河南高等教育却不能适应省域经济发展,使得当前河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投入和产出上生态失衡。如果一个国家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就需要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考虑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与农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另一方面还要为即将到来的工业社会需求做出适度超前的引领。2011年,在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13%,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7.3%(其中工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1.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29.7%;在三种产业贡献率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4.3%,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3.6%(其中工业产业贡献率为61.2%),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2.1%;在三种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方面,第一产业为0.5%,第二产业为7.6%(其中工业拉动率为7.3%),第三产业为3.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非常大,特别是工业产值,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河南省目前科类结构中工学类二级学科覆盖率仅为49.1%,不能适应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外部成因:生态因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生态因子:河南省高等教育限制因子的影响
生态因子指的是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通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当生态因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时,生理现象最为活跃;在最大状态时,生理现象又会停止。这就说明,当生态因子处于最小量和最大量时,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限制性影响,变成限制因子。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不仅由于某种生态因子的量太少,低于临界线,而且也会因为某种生态因子的量太大,在超过最大负载力时起限制效果。在高等教育这一生态系统中,人口、环境、资源等条件都作为生态因子而存在,对其产生影响。对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从整个社会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方面来看,其所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两种限制因子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利于系统结构的调整优化。
(1)物质流: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现有教育资源容量的矛盾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及教育设施,如教学基本设施、科研设备、师资力量等。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拉开帷幕,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7.5%提高到2005年的17.02%,2012年更是达到27.2%,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缺乏缓冲和调整的过程,进而直接产生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同现有的教育资源容量的矛盾。尽管经过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学校的不懈努力,但是河南省高校的教学条件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根据《河南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200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生均图书占有量为73.9册,2005年为66.4册,2011年为79.43册;生均校舍面积从2006年的31.86平方米下降到2011年的31.2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从2006年的5508元降到2009年的5300元,2011年才回升到6020元。总体上看,河南省的生均占有资源处于下降趋势,即使增长,也十分缓慢,并不明显。更加严重的是师资力量的匮乏,2006年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师生比为1∶18.41,2011年为1∶18.29,如果算上成人高等学校等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在校生,其师生比达到1∶22.8;而1994年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师生比为1∶7.1,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师生比为1∶16.2,美国高等教育师生比为1∶14.2。由此可见,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并没有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有限的教育资源支撑不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压力,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半依靠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简单扩张,随之配套的资源体系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种畸形化的发展只会致使高等教育结构的生态失衡,使河南省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下滑。
(2)能量流:河南省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匮乏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指的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是维持高等教育系统正常运作、高等教育系统得以发展的根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或者无法有效配置,就会成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阻碍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支撑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一方面,能量流不足,2004~2008年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4923元、4810元、4742元、5073元、5462元;另一方面,河南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4201元、3690元、3898元、4575元、4009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表1显示,2008年河南省生均教育经费为9606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000多元。同时期和中部六省里的其他五省做对比可以发现,河南省生均教育经费只能排在第5位,仅高于安徽省,而2008年河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20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中部六省中位列第一,生均教育经费和国民生产总值完全不符。
近年,随着国家提出到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2011年河南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9324513万元,比2010年增加了2548529万元,增幅达到了37.61%。但是若要高等教育真正快速高效地发展,政府财政拨款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在能量流本身不足的情况下,有限的教育经费也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将有限的教育投入分配到学生培养经费上后,已经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完善校园基建、教学科研等基础设施,甚至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缺乏规划、浪费严重。
2.生态环境: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育生态环境是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包括制度环境、规范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其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两者相辅相成。
(1)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制度生态环境
尽管我国经过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受到很多不良制度环境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是党和政府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运行在一种强调政府行政约束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中。在这种以政府行为为主控约束的生态环境中,河南省高等教育制度作为政治层面的一个方面,是受到更高层面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制约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发展高等教育,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涵、单一发展公办教育。这种体制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制度局限: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学校没有自主权;行政官员在办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和学者则处于一种被管理、被监督、被控制的客体地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这种僵硬的制度环境,首先,使得高校管理效率低下。高等学校制度运作往往是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下达文件来推动,在这种繁杂的管理机制下办事,使高校失去了很多机会,同时管理效率低下,缩减了制度创新的空间。其次,高校行政化发展。在高校这一学术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主体应该是高等学校和教师,他们的作用能够正常发挥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但在高度控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的主体行政权威化,其学术权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再次,难以开展制度创新。在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制定规则制度的高校主管行政部门通常处在远离制度和规则实施的地方,缺乏对制度和规则实施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而对学校存在问题了如指掌的学校管理者却没有进行制度创新的权力,这种情况严重抑制了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 (2)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规范生态环境
在教育生态学体系中,生态环境范畴里的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社会风气习俗等环境,通俗来说就是文化生态环境。河南省地处中原,其文化从属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区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统称,其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正统性和保守性、忠厚古朴、本分自守。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乃至整个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锁定效应,还是会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河南省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区,儒家正统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一种正统保守的特性。人们长期追随正统,反对异端、抵触变革,对外来文化、新思想和新事物有着本能的排斥。儒家文化中的绝对权威主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河南文化,在这种极端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河南文化普遍缺乏创造性、能动性,与沿海地区以开放性和实用性为重要精神内核的“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这种文化弱势使得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河南文化的主体是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注重世俗与实用,小农经济长期影响会使人们忽视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较高层面的学术文化与思想研究缺乏造成文化气息不积极、高等教育学术氛围薄弱,进而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河南扎根发展。河南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儒家文化中的社会等级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论、“官本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河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文化观念会导致有的学生乃至教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研究学术,难以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阻碍了河南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会让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功能,愿意在教育上追加投资。
(3)河南省高等教育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07~2011年,河南省GDP年均增长12.4%,到2011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931.03亿元,位列全国第五。虽然经济总量水平较高,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但整体上看,河南省高等教育经济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
首先,河南省人均收入水平低下。2011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181元,河南省为28661元,河南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5%。同年,河南省农村、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4929元、15616元,分别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7.5%、83.3%。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反映着居民供应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较差的经济基础使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河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三种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3.0∶45.4∶31.6发展为2011年的13.0∶57.3∶29.7,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培养充足的适合河南省当前产业结构的人才,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也要随之做出调整和改变。再次,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河南省的四个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且这种差异有持续扩大的趋势。根据2011年河南省各地区GDP数据统计,中原城市群高达15885.47亿元,而豫北经济区仅为2884.47亿元,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为3232.76亿元,黄淮经济区为5218.31亿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严重影响着河南省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吴鼎福,褚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录德,郭小聪.试论新世纪我国高教行政生态平衡框架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2002,(3).
责编:赵 东
关键词:生态学;高等教育结构;成因
当前,在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失衡现象。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内部方面的因素是高等教育结构中各个要素之间不协调导致生态失衡;外部方面的因素是高等教育结构作为社会生态的子系统,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不相适应导致生态失衡。以下笔者基于生态学的视角,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追寻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内部成因:遗传因子和生态位的影响
1.遗传因子: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历史的影响
英国学者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阐述了“大学遗传环境论”,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同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紧密联系。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生态失衡受遗传因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了多次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论证的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院系调整。1952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出来建成河南医学院、河南农学院以及河南行政干部学校,同时将河南大学的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只剩下地理、历史、教育、中文、物理、化学、数学7个院系以及俄文专修科。这次的调整虽然加强了河南省的师范类教育,增加了河南省高校数量,但是却架空了原本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河南大学,使其直接退出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同时将水利、机械、建筑、财经等工科类专业调入外省,对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且至今这些专业仍旧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1955年,河南省再次做出院系调整,河南大学调整为河南师范学院一院,属文科院校;平原师范学院改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属理科院校。这两所院校科系进一步单一化,对整个学科建设产生了更加不良的影响。时至今日,虽然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逐步恢复重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学科体系,但是由于之前学科基础过于薄弱、缺乏优势,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次,在特殊历史时期,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也是不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1958年,河南省的一部分中学、中专相继升格为大专、大学,河南省高校总数进而达到了42所,是1957年的6倍,而这些学校往往连最基础的办学条件都十分匮乏,至1960年河南省高校数量上升到64所,在校生规模是1957年的3倍。紧接着,由于河南省高等院校井喷式发展,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1961年开始河南省高等教育开始大幅度压缩,至1962年,河南省高等院校数量回落到12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高等院校长期停止招生,高等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1976年河南省高校数量减少到11所。在这段时期里,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不管“大起”还是“大落”,都带有违反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盲目性。“大起”超越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大落”虽然是对河南省高等教育不正常发展的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却又走向了反方向的极端,在裁并高等院校之时政治指导性过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部分实力较强、有发展潜力的院校同不符合标准、条件较差的学校被一并裁撤,这种“一刀切”的政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省属的工科院校全部撤掉,师范专科院校也全部没有保留,这给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再次,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主体是地区财政,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投入和产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区性。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2007年,郑州市人口为735万人,只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但GDP总量却占了全省的18.5%,117所高等院校有51所(近43.6%)集中在郑州市,因此河南省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也集中在此,加剧了河南省高校区域群聚现象。
2.遗传因子: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位不合理
高等教育生态位不合理指的是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不合理,系统内部高等教育结构各要素的生态位不合理,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无法达到“外部适应、超前发展”的要求。
河南省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生态位失衡,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生态位,从经济基础以及教育的阶级性来看,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高等教育又主导着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又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对于整个社会系统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理所当然应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教育要先行于经济发展,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把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到了前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拉开帷幕之后,河南众多高校也纷纷表示要发挥高等教育“思想库”的作用,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但是,作为河南省“智囊”“思想库”的河南高等教育却不能适应省域经济发展,使得当前河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投入和产出上生态失衡。如果一个国家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就需要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考虑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与农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另一方面还要为即将到来的工业社会需求做出适度超前的引领。2011年,在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13%,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7.3%(其中工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1.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29.7%;在三种产业贡献率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4.3%,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3.6%(其中工业产业贡献率为61.2%),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2.1%;在三种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方面,第一产业为0.5%,第二产业为7.6%(其中工业拉动率为7.3%),第三产业为3.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非常大,特别是工业产值,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河南省目前科类结构中工学类二级学科覆盖率仅为49.1%,不能适应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外部成因:生态因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生态因子:河南省高等教育限制因子的影响
生态因子指的是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通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当生态因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时,生理现象最为活跃;在最大状态时,生理现象又会停止。这就说明,当生态因子处于最小量和最大量时,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限制性影响,变成限制因子。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不仅由于某种生态因子的量太少,低于临界线,而且也会因为某种生态因子的量太大,在超过最大负载力时起限制效果。在高等教育这一生态系统中,人口、环境、资源等条件都作为生态因子而存在,对其产生影响。对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从整个社会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方面来看,其所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两种限制因子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利于系统结构的调整优化。
(1)物质流: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现有教育资源容量的矛盾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及教育设施,如教学基本设施、科研设备、师资力量等。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拉开帷幕,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7.5%提高到2005年的17.02%,2012年更是达到27.2%,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缺乏缓冲和调整的过程,进而直接产生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同现有的教育资源容量的矛盾。尽管经过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学校的不懈努力,但是河南省高校的教学条件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根据《河南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200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生均图书占有量为73.9册,2005年为66.4册,2011年为79.43册;生均校舍面积从2006年的31.86平方米下降到2011年的31.2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从2006年的5508元降到2009年的5300元,2011年才回升到6020元。总体上看,河南省的生均占有资源处于下降趋势,即使增长,也十分缓慢,并不明显。更加严重的是师资力量的匮乏,2006年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师生比为1∶18.41,2011年为1∶18.29,如果算上成人高等学校等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在校生,其师生比达到1∶22.8;而1994年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师生比为1∶7.1,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师生比为1∶16.2,美国高等教育师生比为1∶14.2。由此可见,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并没有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有限的教育资源支撑不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压力,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半依靠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简单扩张,随之配套的资源体系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种畸形化的发展只会致使高等教育结构的生态失衡,使河南省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下滑。
(2)能量流:河南省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匮乏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指的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是维持高等教育系统正常运作、高等教育系统得以发展的根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或者无法有效配置,就会成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阻碍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支撑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一方面,能量流不足,2004~2008年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4923元、4810元、4742元、5073元、5462元;另一方面,河南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4201元、3690元、3898元、4575元、4009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表1显示,2008年河南省生均教育经费为9606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000多元。同时期和中部六省里的其他五省做对比可以发现,河南省生均教育经费只能排在第5位,仅高于安徽省,而2008年河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20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中部六省中位列第一,生均教育经费和国民生产总值完全不符。
近年,随着国家提出到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2011年河南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9324513万元,比2010年增加了2548529万元,增幅达到了37.61%。但是若要高等教育真正快速高效地发展,政府财政拨款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在能量流本身不足的情况下,有限的教育经费也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将有限的教育投入分配到学生培养经费上后,已经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完善校园基建、教学科研等基础设施,甚至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缺乏规划、浪费严重。
2.生态环境:河南省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育生态环境是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包括制度环境、规范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其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两者相辅相成。
(1)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制度生态环境
尽管我国经过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受到很多不良制度环境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是党和政府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运行在一种强调政府行政约束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中。在这种以政府行为为主控约束的生态环境中,河南省高等教育制度作为政治层面的一个方面,是受到更高层面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制约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发展高等教育,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涵、单一发展公办教育。这种体制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制度局限: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学校没有自主权;行政官员在办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和学者则处于一种被管理、被监督、被控制的客体地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这种僵硬的制度环境,首先,使得高校管理效率低下。高等学校制度运作往往是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下达文件来推动,在这种繁杂的管理机制下办事,使高校失去了很多机会,同时管理效率低下,缩减了制度创新的空间。其次,高校行政化发展。在高校这一学术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主体应该是高等学校和教师,他们的作用能够正常发挥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但在高度控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的主体行政权威化,其学术权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再次,难以开展制度创新。在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制定规则制度的高校主管行政部门通常处在远离制度和规则实施的地方,缺乏对制度和规则实施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而对学校存在问题了如指掌的学校管理者却没有进行制度创新的权力,这种情况严重抑制了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 (2)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规范生态环境
在教育生态学体系中,生态环境范畴里的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社会风气习俗等环境,通俗来说就是文化生态环境。河南省地处中原,其文化从属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区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统称,其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正统性和保守性、忠厚古朴、本分自守。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乃至整个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锁定效应,还是会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河南省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区,儒家正统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一种正统保守的特性。人们长期追随正统,反对异端、抵触变革,对外来文化、新思想和新事物有着本能的排斥。儒家文化中的绝对权威主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河南文化,在这种极端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河南文化普遍缺乏创造性、能动性,与沿海地区以开放性和实用性为重要精神内核的“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这种文化弱势使得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河南文化的主体是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注重世俗与实用,小农经济长期影响会使人们忽视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较高层面的学术文化与思想研究缺乏造成文化气息不积极、高等教育学术氛围薄弱,进而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河南扎根发展。河南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儒家文化中的社会等级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论、“官本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河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文化观念会导致有的学生乃至教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研究学术,难以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阻碍了河南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会让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功能,愿意在教育上追加投资。
(3)河南省高等教育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07~2011年,河南省GDP年均增长12.4%,到2011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931.03亿元,位列全国第五。虽然经济总量水平较高,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但整体上看,河南省高等教育经济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
首先,河南省人均收入水平低下。2011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181元,河南省为28661元,河南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5%。同年,河南省农村、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4929元、15616元,分别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7.5%、83.3%。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反映着居民供应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较差的经济基础使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河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三种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3.0∶45.4∶31.6发展为2011年的13.0∶57.3∶29.7,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培养充足的适合河南省当前产业结构的人才,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也要随之做出调整和改变。再次,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河南省的四个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且这种差异有持续扩大的趋势。根据2011年河南省各地区GDP数据统计,中原城市群高达15885.47亿元,而豫北经济区仅为2884.47亿元,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为3232.76亿元,黄淮经济区为5218.31亿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严重影响着河南省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吴鼎福,褚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录德,郭小聪.试论新世纪我国高教行政生态平衡框架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2002,(3).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