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阶段全程式实践”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qwerty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结合浙江省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多年的改革实践经验,探索基于“三阶段全程式实践”模式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发展空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三阶段全程式实践”模式下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三阶段全程式实践” 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专业人才
  1.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各类教育中,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和直接的教育类型当属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的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此大方向下,高职院校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当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 1”模式,即高职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年在学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第三年到企业接受职业岗位培训,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这种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出一些不足:在实践层面,校企合作容易停留在表面,实习条件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所需不相适应,课程体系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设想存有差距,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等,特别是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问题,首先取决于能力养成、技能训练理论,即一个人的技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其次取决于每所学校的自身条件,例如教师水平、硬件设施等;再次是传授给学生的这些技能本身是什么,即知识来源问题。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定位以大土木类专业为主体,以水利水电、建筑艺术类专业为特色,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院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建筑系创建了“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三年三个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在实践中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模式。其设计思路是遵循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双方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方深度融合的一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
  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要遵循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合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培养出高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何谓“高技能人才”,《辞海》相关解释如下:高,“等级在上的”,“超过一般标准或程度”;技能,“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叫技能”,“技能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形成和发展”;人才,“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因此,“高技能人才”词意上可以理解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活动方面超过一般水平的、有才识学问的德才兼备的人[2]。
  2.1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知识、能力和素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健全的教育应该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融于一体,使接受教育的高职学生以知识为载体,提高能力和个人的专业素质,从而协调发展,形成真正的专业技能,进而形成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互融渗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基础一定要实,在专业理论学习上采用理论课教材单设的方法。理论课教材建设采取选、修、编的办法建设理论课程教材。教材内容结合专业发展实际,突出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内容表达多元,可以采用图例、表格、文字等,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岗位,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从多方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比如岗位训练学习: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等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按工程项目作为学习内容实现学生对项目的策划、运作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的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实现对学生的行为引导,在情境中学习,发展个性创造,塑造团队精神。
  3.构建“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1“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三年三个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交替中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第一阶段为认岗。在校内学习岗位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对职业的基本认知,在企业进行岗位初步接触,认识了解岗位工作。认岗学习时间为第一学期的入学教育之后到第二学期的开学之前,分校内统一安排的认识实习和寒假的自主实践两部分;第二阶段为跟岗。学生在校内学习部分岗位知识,初步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到企业进行跟岗学习,跟岗学习时间为第一学年的期末一周时间和暑假期间;第三阶段为顶岗。学生利用校内,学习的岗位核心知识及拓展知识,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顶岗学习时间为第三学年。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在校内,学生主要学习基础与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专项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企业,进行对工作岗位的认岗、跟岗、顶岗系列锻炼,使学生逐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了解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实现通过回校继续学习锻炼,提高深化自己的知识、能力,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需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交替双向互动”。
  构建较完整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双主型教学模式体系、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建筑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为主线,设置“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性的教学模块,使学生一入校就接触和熟悉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和运用的环境,并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组织和带动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3.2“三阶段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下的“3 X”课程体系
  “3 X”课程体系中,“3”为基础部分,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实践基础,“X”为专业能力拓展部分。
  3.2.1公共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取向,以建筑系专业的课程知识为单位,对课程的知识点、技能指标等内容进行归类。在各专业内有同方向的知识内容或专业技能归为“公共基础”一类,也就是本系的通识性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课程领域”课程方案制定过程:①组成教育过程小组和职业小组,有专业科室人员组成教师团队,根据教育过程(培训职业)要求制定;②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组织开发——教学策划;③公共知识顺序安排,形成初步的教学构架;④分析各个类别的学习、训练目的描述以确定学习情境、内容、能力、工作过程、业务过程、课时分配、详细教学构架;⑤将学习情境转化到教学单元中去[3]。
  3.2.2专业基础
  第一阶段——认岗学习。制定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尤其重视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理的项目内容,体现该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现状、学习能力及行业发展前景,并依据学情现状及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将教学计划分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详细确定教学目的,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特点和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灵活性的调整和发挥。鼓励教师引进工作中的情境作为案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构建相对递进的、有差异的,精心设计的专业实训课程,贯穿于整个跟岗阶段。在跟岗过程中形成校本教材,确定课程标准,设计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践需求工种的实训作业、综合实训作业和项目实训作业,让学生真正在跟岗阶段能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实训特点,参与到实训课程的建设中。例如:在建筑实训中心,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建筑的施工现场,这时的教学环境也就是学生的工作环境,以“典型场景”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感受到跟岗人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实际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将来成为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顶岗学习。通过第二个阶段跟岗的梯度式的专业实训,学校与合作企业进行相关的岗位实训鉴定,对工种需求与学生已具备的岗位能力匹配度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考核。在此基础上,达成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顶岗。学生顶岗后,教学环境、学习方式、指导老师都会有所变化。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的具体工作相结合是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首先,校企共同开发项目任务作业。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工作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结合学习之前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岗位的项目任务作业。从简单的工作到综合性的复杂工种,让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熟悉与课程教学相对应的岗位业务要求,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形成作业的能力,体现出学生专业能力递进式的提升过程。
  其次,通过课业的实施,强化学生的学做结合。由于企业的生产规律,每位学生一般只能在一到二个岗位上进行顶岗实践,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的工作流程。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群,可以把学生分成项目活动小组,实践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的交流,小组归纳梳理各个项目的完成流程,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
  3.2.3实践基础
  一方面是教会学生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以学生组成的正式学习小组为主体,通过成员合作共同研究讨论进行学习。教师事先布置任务,安排课程,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实现小组共同目标。合作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使知识与学生之间形成双向的信息流通,同时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后在岗位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另一方面是专业项目化的课程设置。以职业岗位分析结果即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确定专业学习领域,即人才培养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以职业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选择和编排专业知识体系,从注重专业知识的逻辑体系到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以素质核心能力为重心建立行动导向课程教学体系的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4]。
  3.2.4专业能力拓展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练习技能外,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跨专业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计划准备时必须有意识地经常同专业课教师交流,并共同准备跨专业的教学单元,要同企业合作,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在完成基础学习要求及满足取得学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拓展自己。创造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宽松的人才培养环境。
  “三阶段全程式实践”培养模式,学科式课程要向综合或整合式课程转变,使学校的专业显性课程与企业需求的隐性课程相结合,校内教育(正规教育的)与校外教育(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学校搭建平台,与企业共同系统开发课程。构建“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共同拓展学生的课程学习领域。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形成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共同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框架,确定工作逻辑主线和项目课程名称,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拓展和创新,打破传统封闭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企业作用,提高专业建设的开放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浙江的经济发展处于中国的前列,具有较为完备的建筑业基础和较强的承载建筑业人才的能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依托水利厅支持,以携手企业,服务于企业诉求,培养高职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三阶段全程式实践”模式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将教学融入更多的企业专业运行元素,为提升学生的工作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福洪.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EB/OL].[2010-08-30].http://www.cuepa.cn.
  [2]刘春生,马振华.高技能人才界说[J].职教通讯,2006(3):16-27.
  [3]王淑文.“职业导向,形式多元”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Jg201339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宗教情怀、艺术手法(象征和心理分析)、文本模糊性及个人创作追求等方面入手,探究霍桑的短篇小说《人面石像》中蕴含的神秘主义倾向。  关键词: 霍桑 神秘主义 《人面石像》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前期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浪漫主义著称。但通过对其短篇小说的阅读,笔者发现,霍桑的作品在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情节之外,还为神秘主义的气氛所笼罩。现以《人面石像》为例,探讨这篇小
摘 要: 本文以《冷战中的对峙》为例,研究如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有效问题的思考,以及充分的课堂互动,使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情境 问题 互动 实效 主体  自从申请了“构建‘情境·问题·互动’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省级课题以来,我们历史教研组的老师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有效问题的思考,以及充分的课堂互动,使师生共
摘 要: 本文着重论述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人物的战争刻画和人物描写,主要论述了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大战中的表现。  关键词: 赤壁之战 人物 诸葛亮 周瑜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描写战争的绝招,是善于把握人同战争的关系,始终把描写人物当做描写战争的着眼点。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不是用敌我双方大交兵的热闹场面给予读者暂时的刺激和满足,而是通过人与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的描写
摘 要: 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倾城之恋》和《简·爱》两部小说各用了相似的意象“野火花”和“火”来象征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本文意在比较这两个意象相似的象征性含义,并且试图对两意象间的细微差异作一分析。  关键词: 爱情意象 野火花 火  看过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的读者似乎有这样的感觉:两部小说写的都是爱情,但一点也不轰轰烈烈,作品中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情趣,有的只
摘 要: 在教学中,教者指导学生结合诗人所处的环境及思想状况去品味其作品,有助于理解诗篇的主旨,有助于在分析讲解诗篇时抓住重点,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新课前的背景预习可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带动了活力课堂的建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诗词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 文章背景  一、案例背景  罗杰斯认为,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教师应由衷地信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送教下乡过程中初三作文复习课设计的具体方案,从小处入手,讲练结合,巩固提升,构建作文整体框架,以教带训,达到送教下乡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送教下乡 以小见大  教学前记:  2016年1月6日,厦门市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送教下乡,第一期学员汇报课在厦门同安梧侣学校开展。汇报课既是成果展示,又是送教下乡,开课的班级全班40人,90%为进城务工子弟,他们虽然基
摘 要: 鲁迅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启蒙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揭示了我国民主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纵观中国近百年现代文学研究史,针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是最丰富,也是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主要代表作品,深刻剖析并批判了生活在“旧中国”的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尤其五四运动时期,《呐喊》和《彷徨》对中国人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革命性意义。除此之外,这两部作品对新旧文学的转型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
摘 要: 通过查阅20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分析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技能的训练方式及内容、评价地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成效,最后结合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过程,提出地方新建高校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师范生 职业技能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大部分由原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师范专业是学校的主体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
摘 要: 本文运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对aloud, loud, loudly这三个英语词汇的搭配和语域进行了检索,探索了aloud,loud, loudly在搭配和语域这两个方面的异同,以期给近义词辨析的教与学带来启示,加深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近义词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 近义词 语域 搭配 语料库  1.引言  近义词辨析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英语学习者通常求
摘 要: 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多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然而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互动的过程,因此,兼具教学改革参与者、推动者、实施者等多重身份的教师的发展理应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英语专业读写一体化课程为例,以读写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探析以研究性学习机制为途径的读写一体化教学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读写一体化 教师发展  我国教育界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