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命哲学的重建——以梁漱溟的探索为先导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哲学其他分支,生命哲学在东西方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生命" 成为现代哲学起点,源自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 的批判.狄尔泰试图解决启蒙理性与科学主义对生命的压抑,创立了生命哲学.梁漱溟借助西方生命哲学的直觉方法,整合儒学本体观念而开辟了带有生命哲学色彩的中国哲学方向.生命哲学对重建中国哲学有着重要意义.百年以降,中国哲学已慢慢走出格义阶段,前辈的探索为重建中国生命哲学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梁漱溟等学人并没有深入讨论生命哲学的起源、突破及独特性等问题,更没有形成生命哲学史.在此意义上,中国生命哲学在梁漱溟生活的时代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当今,中国生命哲学的重建仍然离不开中西会通的视野,但必须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故而"做哲学" 与"做哲学史" 的路径都值得借鉴.中国生命哲学重建的重点在于本体论、体知论、价值论和践行论,诠释生命价值、践行道德精神、升华生命境界,这些都应是该学科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生命哲学的重建,既有助于重建家庭观念和生育观念,也有助于树立人类整体生命健康观,为世界哲学提供一个基于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的理论视角.
其他文献
“四川大学德国古典哲学论坛Ⅱ:黑格尔的‘逻辑学'”于2016年4月9-10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以纪念黑格尔《逻辑学》出版200周年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的24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就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第一,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过渡问题。邓晓芒教授以“从本质论向概念论的过渡”为例,分别讨论了从必然性到自由的过渡问题、从现实性到概念的过渡问题,以及对“概念”的理解问题。
2016年6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室、南开大学哲学院逻辑教研室和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逻辑教研室共同发起的“第一届京津冀逻辑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第一届京津冀逻辑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室主办,主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包括逻辑前沿问题研究、逻辑教学回顾与展望,以及论坛的今后发展等内容。
本文聚焦于“巴黎手稿”(“巴黎手稿”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手稿和“穆勒评注”,本文主要聚焦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传播与接受史,以期对学界围绕马克思“早期”和“晚期”著作而展开的相关论争作一批判性考察。几乎所有公开出版的有关马克思早期著述的重要研究文献(特别是在德语区、法语区、前苏联和英语国家),都吁求要对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进行全新的和严格的解读;同时,也几乎是所有的解释者都理所当然地假定,“巴黎手稿”是一部业已完成的著作。然而,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所
乌托邦传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尤其是解放政治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形成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规范维度和尺度的重要资源。但是,在乌托邦的设计中存在不同的倾向。哈维提出的是时空结合、后现代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所谓新的“辩证乌托邦”。这里关键是重新建构地方和城市的正义与权利,如此才能形成现代和当代解放政治的进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版中共写下45处"Ideologe,-n"(意识形态家),内容涉及对其产生的原因、看待世界的方式及相关定义的阐释.马克思对该词的认识、使用与定义,通篇是一致的,亦即意识形态家是采用脱离现实基础后的观念与思想来认识与解释世界的一群人.马克思并没有对"意识形态家" 的本质作过负面的指涉,而是统称哲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只要从观念出发,颠倒现实与观念的主从关系,他们就是"意识形态家".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是对其他各条的理论总结.围绕"解释世界" 与"改变世界" 的关系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互斥论、并存论、断裂论和互动论等不同看法.这些观点的缺陷不尽相同,共性的问题在于均未能有效地解释第十一条前半句的断言.实际上,该条提纲蕴含的是哲学问题的实践解答论.实践解答的依据是认识和实践的同步原则.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不理解这一原则,幻想单靠解释世界的" 唯灵论的活动" 就可以改变人们的意识,进而实现改变世界的抱负.马克思则认为"生活决定意识",人们在改变世界的生活实践
政治与空间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不仅空间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空间性.以这种同构关系为基点,重新理解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空间形态与政治形式,可发现资本主义的" 狡计" 就在于通过资本的时间性图式对空间进行时间化" 占有" 和" 重构",进而生产一种符合资本增殖逻辑的空间政治秩序.然而这恰是资本主义全球政治规划破产的根源所在.要建构一种真正符合全球治理变革要求的空间政治秩序,首先要获得一种不同于资本"时间政治理念" 的"空间政治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于在充分尊重空间关系性、异质
2008年以来,右翼激进主义在西方社会全面蔓延,这一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已初现端倪,对此,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曾作出深刻分析.右翼激进主义的反复上演印证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结构性危机:人们诉诸极端的意识形态来表达民主诉求,反智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政治行动和社会生活中不断渗透,"新形式法西斯主义" 悄然崛起.多元主义民主不仅无法有效遏制右翼激进主义的复苏,反而为右翼激进主义培肥社会土壤."后真相时代" 大众媒体对民意的操控,构成右翼激进运动的实质.对于西方民主政治激进化趋势的再度出现,有必要批判地吸收
章太炎的《齐物论释》在字里行间隐隐指向康有为,康有为是其隐秘对话者.《齐物论释》对康有为的学术反驳主要有:针对公羊学"《春秋》为汉制法" 的今文经学观点,章太炎对庄子的"春秋经世" 作出古文经学式之解释,以《春秋》为史志,非为后世制法;针对康有为"齐其不齐"、野进于文、崇尚普遍性的大同理想,章太炎提倡"不齐而齐"、文野异尚、尊重殊异的多元主义;针对康有为以科技进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大同学说,章太炎指出文明进化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毋宁说是另一场苦难;针对康有为鼓吹孔教主义,章太炎则借助佛学
章太炎概括《汉书·艺文志》论诸子的观点为" 诸子出于王官" 并顺承其说,胡适著《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予以反对.这两种貌似相反的观点由于分别侧重" 学在官府" 和"子出王官",其实并非完全对立.大一统观念盛行于西汉,刘歆整理图书而著《七略》,班固承《七略》于《汉书·艺文志》言"诸子出于王官",乃是大一统观念下的整体文化建构.刘歆、班固之论并非追溯诸子的历史起源,而是在统一文化的背景下安顿彼此相异的诸子思想并定位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