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德国古典哲学论坛Ⅱ:黑格尔的‘逻辑学’”召开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che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大学德国古典哲学论坛Ⅱ:黑格尔的‘逻辑学'”于2016年4月9-10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以纪念黑格尔《逻辑学》出版200周年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的24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就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第一,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过渡问题。邓晓芒教授以“从本质论向概念论的过渡”为例,分别讨论了从必然性到自由的过渡问题、从现实性到概念的过渡问题,以及对“概念”的理解问题。
其他文献
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弗雷格式量化理论》中,克里普克将弗雷格的句子作为专名这一思想进行了推广和研究,建立起弗雷格式量化逻辑FQ。本文论证FQ不是对一阶逻辑的重新表述,因此克里普克的尝试失败了;但是FQ中还有一些有效项值得作进一步的公理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走向全面现代化的实践之路上取得了辉煌业绩,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何破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已成为中国哲学界亟需解答的重要的时代性课题。为此,2015年11月26日下午,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办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哲学话语权”学术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于什么是自然类,存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两种根本立场,本质主义认为自然类是拥有共同本质的事物群体,非本质主义则反对通过本质来定义自然类。关于自然类词项如何指称,传统的描述理论认为自然类词项是借助与类词项相联系的描述语来实现其指称的;而因果理论主张自然类词项是直接指称自然类、无需描述语作为中介的。非自然科学中的自然类该如何解释、自然类与归纳和自然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近来备受关注,物种问题成为自然类的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解释争论的一个焦点。
2015年10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和福建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朱子文化和宋明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2015年10月1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青年伦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伦理学前沿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高层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副会长李建华教授、王小锡教授,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及部分刊物代表参加论坛。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费尔巴哈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这个问题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坚持革命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成为共产主义者重要的条件。这也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者的定位。
吉林大学白刚、张荣艳著《“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一书,于2015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关系中,将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放进“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这一“纵向”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问题域”这一“横向”的“纵横交错”中进行了比较研究,集中阐释和回答了三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政治哲学?什么是阿伦特的政治哲学?
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誊清稿上,插入了一句对动物是否对他者具有“关系”的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语境中的“关系”,不是泛指对个体事物的单纯超出和在概念中对诸个体的共同把握,而是注重事物对事物所施加的行为和影响。“关系”的这种行为施加的含义,具有施-受的方向性。关于这种狭义的“关系”,马克思还将意识纳入其中,将意识视作一种特殊的行为,当作特定的“关系”。恩格斯则更加严格地界定“关系”,并不纳入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分歧,是在对事情具有基本共识的前提下,带有个人色彩的言说
在荀子看来,命名是在把握“实”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说明人如何把握“实”,荀子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康德先验认识论的方法。不过,与康德通过先天纯形式综合感觉材料的做法不同,荀子是通过“心”来统合“五官”提供的感觉材料的。而“心”之所以能够统合“五官”,乃在于它是一种“通感”。以康德为坐标系,荀子的“心”之“通感”既属于感性,也属于知性。
人际、社会及文化意义上的行为或活动形成了个体历史性的生活经验、常态化的稳定型自我认同。过去经验不断凝结为自我认同,风险认知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由于突发性、鲜见性、破坏性,以及恐慌性等实际特点,风险因素往往明显有悖于正常条件下自我认同的观念框架。在风险认知过程中,相对稳定而又不失边界灵活的认同结构提供给个体搜寻与加工信息、记忆和解释经验、接受和解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参考框架,表现出风险认知的情感、信息、卷入、冲突及偏差等多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