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不用概念唬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j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纪鸿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们都是1978年考入大学的“新三届”。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在大学遇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尤其是著名作家、学者汤吉夫教授和苗雨时教授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破格晋升为讲师后,还师从著名民俗学家、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攻读过民俗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虽然他大半生时间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和海关职业教育工作,但他所痴迷的文学评论工作却一直在坚守。甚至在近期还出现了一个小高潮。算起来,他在文学批评这块领域里默默笔耕,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这种甘于寂寞、锲而不舍、长期坚守在早已退居边缘地带的文化阵地的精神,无疑是十分令人钦佩的。1999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文苑絮语》出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李书磊在为该书写的序中说道:
  周纪鸿怀持着80年代的一点善念,居然将他的文学批评工作延续至今,他也该算是80年代的“遗老遗少”了吧。且不说他的文章中有多少好处,也不管他的文章中有怎样的不足,仅看他这一点坚持的精神就少见得很。坚持并不一定就是胜利,但坚持是比胜利更珍贵的东西,它超出于胜败的衡量标准之上。
  周纪鸿的文学批评一向思路开阔,尤其是对新时期以来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总有一些非常新鲜和独到的见地。如对王蒙的中篇小说《蝴蝶》的分析,从细微处入手,捕捉到主人公张思远由小石头—张书记—张老头—张副部长这些称呼上的变化,从而发现其中围绕着“丢魂儿”和“找魂儿”这个轴心,形成多条辐射线,使得作品和人物有着鲜明、饱满、丰富、充实的艺术特征。再比如,他以《命运的怪圈》为题解读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不仅认为《人生》历史性地再现了高加林从农村到县城再回农村的工作变动过程,糅进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历史积淀等丰富内涵,而且重点肯定路遥在新时期文坛的贡献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深度的青年知识农民的典型形象,丰富了现当代文学史上青年农民的人物画廊。他认为高加林的价值在于,自从鲁迅在五四新文学浪潮中推出阿Q、闰土以来,六七十年来,农民形象在不断丰富变化。在生气勃勃充满进取精神的青年农民形象中,依次发现了立秋(叶紫《丰收》)、多多头(茅盾《春蚕》)、小二黑(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水生(孙犁《荷花淀》)、赵玉林(周立波《暴风骤雨》)、梁生宝(柳青《创业史》)、萧长春(浩然《艳阳天》)、高大泉(浩然《金光大道》),最后发展到高加林。从现当代文学史上农民形象的维度来解读路遥的《人生》,既有学术研究上的历史感,又有开拓发现的敏感度。不仅显示了专业积累的深厚功力,而且非常宏观地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农民形象人物画廊,勾勒出一个完整清晰的轮廓和脉络。
  周纪鸿的文学批评眼光始终关注着当代文学的前沿。1999年,他就发表了《余秋雨的“问题散文”令人关注》一文。这是一篇较早地关注余秋雨散文现象的文章,而且达到了一个很高层次的文章。体现了周纪鸿更加宏观地把握一个作家的能力,而且能从一种纵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线索上看出一个作家的特殊意义。文章中对“问题散文”的概括和解释,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学术发现,可称是对余秋雨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周纪鸿的文学批评语言也极富文学性。他从不故意在批评文章中玩弄那些艰涩的理论或概念。他十分懂得如果文学批评只是靠一些莫名其妙的抽象概念吓唬人,起码不是一个合格的文学批评家。纪鸿在自己的评论中追求一种文字和语言表述上的艺术美甚至诗意美,强调用文学语言评论文学作品。这使他的文学评论流畅生动,具有较强的文学可读性。如2019年9月4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对郭保林的传记文学《大江魂》的评论,认为郭保林的《大江魂》“生动地验证了‘风景之发现’的现代美学理念。他多次行走在长江沿岸,其长江漂流之旅成就了传记文学《大江魂》。他的长江考察,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拓展和文学意义上的采风猎奇,而是带着深切人文关怀的新的寻找和发现。关于江河的文学传记不仅仅是张扬艺术的风采,涉猎的还有历史学、地理學、考古学、植物学、风俗学、昆虫学、气象学、美学和哲学多学科学问,是一曲宏阔浑厚的协奏交响曲。江河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它比人类记忆还要深刻久远。《大江魂》对广袤苍茫的长江两岸大地蕴含着的历史气韵和人伦风习,充满着复杂深邃的情感和多重历史文化哲学思辨,是携带者个人情感记忆的新语境下的美学表达。”这样明丽流畅而深刻的评论语言非常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赏析与咀嚼。
  在周纪鸿的文学批评中,对文坛上的不正之风和作家作品的不足,他也能大胆地指出。《文艺评论家及报刊编辑亟待直面的一些问题》一文,对当下评论交口称赞的问题;编辑与评论家角色混淆的问题;大刊物名刊物存在的“门阀”观念以及评论家道德操守和敬业精神缺损的问题一一指出,可谓击中要害,入木三分。文学批评,说到底还是重在“批评”。近年来我国的文学评论出现了一种以捧为主、好话连篇的现象,甚至直接就是“红包批评”,这些严重污染了文学批评的本义。周纪鸿对此大胆发声,这才是真正的批评家的性格和勇气。
  周纪鸿作为一名评论家,不仅关注全国的文学大家、名家,对家乡河北秦皇岛和海关系统内的作家作者也倾情关注,予以扶持和点拨。河北是文学重镇,海关系统也是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在河北和海关系统涌现出许多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及时地从理论上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跟踪研究,无论是对一省一市文学发展,还是对海关系统文化建设都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功不可没。对于文学批评来说,能够明确地为地方和系统文化建设服务,也应该是每个文学评论家特别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周纪鸿的实践有着榜样的意义。
  (作者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山东聊城海源阁——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由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杨以增所建,藏书峰值达三千余种、二十余万卷,且多珍本、善本,它与江苏常熟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杭州丁氏兄弟的“八千卷楼”汇称中国近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藏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之美称,其藏书、校书、抄书、刻书,甚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与称道。  流传至今的我
《〈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研读》出版于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时,对当前百年党史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我重读后,对其中《为人民服务》部分尤有深切感触。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密切党群关系  《研读》指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宗明义地点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这与当时因种种原因导致党群关系的紧张有密切关联。天地
郑霭龄(Denise Chong),195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为第三代华裔移民,加拿大著名华裔女作家。成为作家之前,郑霭龄是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她曾经受雇于加拿大财政部,并在总理办公室当过一年的特别顾问。从1981年开始一直到1984年为止,她是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目前专职从事写作,共出版了四部作品。《妾的儿女》(The Concubine’s Children)为其处女作和
中國共产党与以往中国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不同,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让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关键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在全部马克
与《红楼梦》一样,《三国演义》(罗贯中撰,毛宗岗父子编)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史学名著《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是毛泽东一生学思践悟阅读生涯中的至爱。从少年“三国迷”,到生命终点的书香留痕,研读“三国”历史文化典籍的芬芳,始终沁入这位伟人的内心,也影响着那个年代的社会政治和党史国史的抒写。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其宏阔的艺术结构,大气磅礴的人物场面描绘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欧阳修一生建树颇多,在政治方面,他曾任参知政事,为人刚直,敢于直谏,所以屡次受到排挤,屡遭贬官;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文、词、赋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还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提倡效法韩愈,反对五代以来的奢靡文风;在史学方面,他著有《新五代史》,并和宋祁共修《新唐书》;在艺术鉴赏方面,他对书法、绘画、音乐都有独到的见解。欧阳修的诗文中更多展现的是他作为儒家士大
河北作家刘凤起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洋洋洒洒150余万字,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长篇巨制,是一首展示大运河文化精髓的壮美诗篇,也是一幅凝聚运河人民血泪情仇的恢宏画卷。  大运河与长江、黄河等天然河流不同,它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大运河部分河段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至隋朝全线贯通,共穿越4省2直辖市,连接22座城市,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历史上南粮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蔡邕文学研究逐渐受到关注,虽无皇皇巨著,却有明显的深入。专著可以邓安生的《蔡邕集编年校注》、高长山的《蔡邕评传》为代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赵德波独自发表15篇,论及蔡邕作品的意象、《诗》《书》称引等问题;刘跃进、袁济喜等学者见解深刻,影响较大。生平、著作与文学史地位研究  生平及著作整理研究,是蔡邕文學研究的基础。发表论文约15篇,著作3部。史福庆等认为蔡邕故里为尉氏县蔡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在定居农业出现之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聚族而居。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约前5000—约前3000),就已产生了发达的宗族制度。同一血缘关系的人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族群。他们活着在一起生活和生产,死后也一起葬入宗族墓群。对共同祖先的崇拜与宗族伦理,分别从精神信仰和现实规范两方面,提升了族群的凝聚力。王朝政治以宗族制度为基础,宗族制度的维护则离不开宗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歌德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  提起旅行这件事,古今中外有过太多不同的见解与感悟了。一般中国的文人和士大夫尤其偏爱于此,仿佛不爱旅行便不能算是十足的文人,不留下几篇写景状物的诗篇就不算真正的诗人。否则,怎么古文里到处都是“有诗为证”呢?至于近现代的作家里,仍然不乏其人。这里我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