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异物吸入的诊治和预防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25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出儿童异物吸入的预防建议,探讨软式支气管镜(FB)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应用经验。

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对38例呼吸道异物在FB下取出,并对出现肉芽组织增生的患儿进行氩气刀(APC)联合二氧化碳(CO2)冷冻治疗经验,分析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入异物至就诊的时间、临床及X线表现、异物所在位置、支气管镜与APC及冷冻治疗、并发症和结局情况。

结果

38例患儿中男31例(81.6%),女7例(18.4%);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年龄28.5个月;有明确异物史30例(78.9%)。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呛咳(84.3%);X线胸片示15例表现为患侧肺不张(39.5%),肺气肿17例(44.7%),肺炎改变6例(15.8%),11例来院时行肺部CT检查,仅1例见有异物影;镜检发现吸入的异物位于右侧支气管22例(57.9%),花生米是本组患儿吸入的主要异物;仅4例(10.5%)在异物吸入24 h内诊明确诊断并取出异物,34例(89.5%)于异物吸入24 h后才明确诊断及治疗;儿童哭闹是导致异物吸入的首要诱因。38例患儿吸入异物全部在FB下取出。有19例(50.0%)在异物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其中5例异物被增生的肉芽组织包裹,用APC处理异物表面的肉芽组织暴露异物后取出,然后予CO2冷冻治疗;9例异物周围有肉芽组织但未形成包裹,取出异物后直接予CO2冷冻治疗。本组1例术中有心动过缓,2例术后少量出血,无相关性死亡病例。

结论

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父母进行饮食习惯及喂养方法的教育是预防婴幼儿异物吸入的关键,FB下可安全取出呼吸道异物且并发症少,是异物吸入呼吸道诊断及治疗的可选方法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M2.5对哮喘急性期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急性期小鼠模型;2.用智能总悬浮颗粒物(TSP)中流量采样器采集湛江市区PM2.5,制备PM2.5干粉;3.无特殊病原体(SPF)级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C组)、哮喘对照组(AC组)、致敏小鼠不同剂量PM2.5处理组(SP组)及哮喘小鼠
目的分析发作性睡病伴肥胖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肥胖对发作性睡病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首次确诊的发作性睡病患儿40例,参照中国儿童体质量指数(BMI)生长曲线中关于肥胖的诊断标准分为伴肥胖及不伴肥胖2组。对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2组患儿肥胖的相关代谢指标、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组患儿男女比例3:1,
期刊
食物过敏(FA)常导致迁延慢性腹泻,严重影响儿童营养及生长发育,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其发病机制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及IgE和非IgE共同介导。FA相关性迁延慢性腹泻主要表现为食物蛋白性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性肠病、麦胶样肠病(CD)。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饮食回避和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主要是针对可疑食物进行回避,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需回
蛋白质能量消耗是慢性肾脏病患儿常见的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现就儿童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托珠单抗是抗白细胞介素(IL)-6受体(IL-6R)的重组人源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IL-6与跨膜或可溶性IL-6R的结合,阻断IL-6介导的信号转导,从而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RA)的炎性反应和关节破坏。在美国和欧盟,静脉注射托珠单抗已经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的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JIA)和多关节炎型(pJIA),2个针对2~17岁活动性sJIA和pJIA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国多中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血清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OCS-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及其与高血糖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治疗的脓毒症患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修补术后患儿及严重外伤术后患儿共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血糖情况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增高组,选择同期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体检健康儿
目的总结儿童胰腺胸膜瘘(PPF)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12月至2014年3月确诊的PPF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诊断PPF患儿5例,年龄2岁~10岁5个月,病史1~6个月余。5例患儿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胸闷(3例)、胸痛(3例)、发热(3例)、喘息(1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和SOCS3 mRNA的表达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CD25+Treg)的变化,探讨KD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诊断为KD急性期16例患儿为KD组,男10例,女6例;年龄1~2岁[(1.6±0.3)岁];同期诊断为肺炎的16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与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VC)结扎术治疗儿童VC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4年3月126例左侧V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1例行显微镜外科VC结扎术(显微外科组),75例行腹腔镜VC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睾丸体积、术后24 h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显微外科组手术时间[(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