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需要小结或总结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适时、适当、适量的小结或总结,提炼出某些相应的结果或结论。传统的小结或总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形成,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领域。于是,在智慧数学的课堂里,这一不可或缺的教学过程,呈现出“智慧心语”的形式或形态。即: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机,教师刻意把知识或结论的总结,引向超乎知识、结论的视野,引向生活的积累和智慧的生长,并努力引发学生认识的共鸣。
一、“智慧心语”是贯通知识的点拨之语
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表现在:前面知识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后续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各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块,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四组计算题,前三组分别是整数加减、小数加减、同分母分数加减,第四组是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很快完成了前三组计算,正对第四组感到困惑时,教师提出了以下的系列问题:计算整数加减时,为什么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时,为什么要强调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什么?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教师适时出示“智慧心语”:“在计算加减法时。必须统一计数单位。”那怎样统一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把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顺着这样的“问题链”,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认知活动的内部矛盾。由于教师让学生合理调用了储备的知识,促成了学生智慧的生成,造就了课堂的精彩,很自然地流淌出“智慧心语”:“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整数、小数、分数加减的基本道理是一样的。”当学生自己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后,教师又引领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全部过程,进一步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智慧心语”又一次进发:“在探索某个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往往是从已知领域出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逐步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从那里来;不但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到那里去,并且知道怎样到那里去。教师充分利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个或若干个已知点,再从这些已知点出发,适时适量地发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顺利地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智慧生成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这种方法和思路。不仅表现在数学结论的探索过程,而且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每个方面。这样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知识的范畴,上升到一种科学认识世界的境界,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财富。
二、“智慧心语”是融合方法的概述之语
思维教育是智慧教育的核心。从哲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转识成智”,是引导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将客观的、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对学生而言,智慧不是一种知识,而是多种知识的融汇,是将各种认识和实践贯通,并加以提升。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法”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为什么要替换”和“怎样进行替换”上,淡化了替换以后的问题解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策略意识,二是注重对各种替换的方法进行比较,三是注重各种解决问题策略的融合。首先根据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让学生比较在替换前后,哪些数量发生了变化,哪些数量没有发生变化,这变和不变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再根据大杯的容量比小杯的3倍还多20毫升,比较替换前后,杯子总数、溶液总量各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而分析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然后提出大、中、小杯的容量分别是240、180、80毫升,其中大杯和中杯的个数同样多,3种杯子共10个,共盛溶液1580毫升,3种杯子各多少个?让学生比较第一次替换后,杯子的个数和杯子的种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二次替换后,杯子的个数和种数有没有发生变化,溶液的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综合运用了列表、画图、假设、比较、转化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溢出的“智慧心语”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不仅需要采用某一种策略,而且是多种策略协同发挥作用,各种策略既有各自独特的功能,相互之间又是相辅相补的。”最后教师让学生把以上各种形式的替换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同,顺理成章地生成“智慧心语”:“数学知识系统中有着结构的美和形式多样统一的美,看似对立,却又统一。”
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比较,不但基本掌握了替换的策略,明确了替换这一策略的功能,还认识了替换策略与其他策略的关系,又一次体验了数学理性思考的魅力,境界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华。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认识过程起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学生情感的升华,就会形成知情交替、知情合一的良好教学环境和心理环境,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层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着积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智慧心语”是凝结思想的提炼之语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是传播数学文化的主要渠道。智慧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相机凝练和相机渗透,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浸润,受到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在教学“三角形的按角分类”时,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的是若干个大小形态不一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根据角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学生通过研究,发现了这些三角形的根本区别是最大的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于是根据这一标准把这些三角形分为3类。这时出示的“智慧心语”是“在认识事物时,我们通常是根据某个标准将事物进行分类。在分类时,要特别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学生的方法予以肯定。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用画集合图的方式,表示这3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只要是三角形,都可以在这个圈内找到相应的位置,反过来,一个三角形在按角分时,也不可能既不是锐角三角形,也不是钝角三角形,还不是直角三角形。另外,教师还通过“有没有一个三角形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钝角三角形?”这一问题来渗透集合中有交集、并集等思想,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三角形的并列关系,没有交叉和重叠,使学生加深对集合圈的认识,体味集合的思想,又自然出现了“智慧心语”:“任意一个三角形在按角分类时,必然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这3种三角形中的一种。这3种三角形既是独立存在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相伴发生的。”在后面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进一步让学生明晰,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既是相互依赖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并重点让学生体会这种制约关系。这样又自然地生成了“智慧心语”:“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 都是相互关联的,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客观地认识、正确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其实,“智慧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论”,“智慧心语”也是一种结论,而且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特殊作用的“结论”,这样的“结论”给予学生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人格和人性的塑造,已经涉及学生的精神领域,远比数学结论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加具有作用。
四、“智慧心语”是感悟人生的启迪之语
数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师的职责。
一位三年级老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不时地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地点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即使从相同的地点观察同一个物体,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看到的也有可能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恰当地选择观察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尽可能多地看到物体的原貌。逐步让学生悟出这样的“智慧心语”:“对事物仅仅从某一个方面去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和外部的,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位老师还在这节课的课尾,介绍了“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并出示了两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在广泛的交流后,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不失时机地用“智慧心语”的形式,意味深长地启迪学生:“我们只有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思想方法不仅仅运用于数学学习。而且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人文教育,期待着健全的人格和丰满的人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今后的人生,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概言之,“智慧数学”所提倡的文化教育,从根本上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狭隘的知识,而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智慧心语”所提倡的数学课堂阶段小结或全课总结,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现有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受到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的熏陶。主张知识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文化和生命,使文化教育成为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摇篮,其目的是使知识真正回归文化,教育真正回归人求真、向善、尚美的本性。
一、“智慧心语”是贯通知识的点拨之语
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表现在:前面知识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后续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各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块,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四组计算题,前三组分别是整数加减、小数加减、同分母分数加减,第四组是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很快完成了前三组计算,正对第四组感到困惑时,教师提出了以下的系列问题:计算整数加减时,为什么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时,为什么要强调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什么?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教师适时出示“智慧心语”:“在计算加减法时。必须统一计数单位。”那怎样统一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把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顺着这样的“问题链”,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认知活动的内部矛盾。由于教师让学生合理调用了储备的知识,促成了学生智慧的生成,造就了课堂的精彩,很自然地流淌出“智慧心语”:“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整数、小数、分数加减的基本道理是一样的。”当学生自己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后,教师又引领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全部过程,进一步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智慧心语”又一次进发:“在探索某个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往往是从已知领域出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逐步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从那里来;不但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到那里去,并且知道怎样到那里去。教师充分利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个或若干个已知点,再从这些已知点出发,适时适量地发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顺利地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智慧生成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这种方法和思路。不仅表现在数学结论的探索过程,而且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每个方面。这样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知识的范畴,上升到一种科学认识世界的境界,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财富。
二、“智慧心语”是融合方法的概述之语
思维教育是智慧教育的核心。从哲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转识成智”,是引导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将客观的、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对学生而言,智慧不是一种知识,而是多种知识的融汇,是将各种认识和实践贯通,并加以提升。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法”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为什么要替换”和“怎样进行替换”上,淡化了替换以后的问题解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策略意识,二是注重对各种替换的方法进行比较,三是注重各种解决问题策略的融合。首先根据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让学生比较在替换前后,哪些数量发生了变化,哪些数量没有发生变化,这变和不变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再根据大杯的容量比小杯的3倍还多20毫升,比较替换前后,杯子总数、溶液总量各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而分析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然后提出大、中、小杯的容量分别是240、180、80毫升,其中大杯和中杯的个数同样多,3种杯子共10个,共盛溶液1580毫升,3种杯子各多少个?让学生比较第一次替换后,杯子的个数和杯子的种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二次替换后,杯子的个数和种数有没有发生变化,溶液的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综合运用了列表、画图、假设、比较、转化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溢出的“智慧心语”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不仅需要采用某一种策略,而且是多种策略协同发挥作用,各种策略既有各自独特的功能,相互之间又是相辅相补的。”最后教师让学生把以上各种形式的替换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同,顺理成章地生成“智慧心语”:“数学知识系统中有着结构的美和形式多样统一的美,看似对立,却又统一。”
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比较,不但基本掌握了替换的策略,明确了替换这一策略的功能,还认识了替换策略与其他策略的关系,又一次体验了数学理性思考的魅力,境界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华。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认识过程起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学生情感的升华,就会形成知情交替、知情合一的良好教学环境和心理环境,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层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着积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智慧心语”是凝结思想的提炼之语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是传播数学文化的主要渠道。智慧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相机凝练和相机渗透,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浸润,受到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在教学“三角形的按角分类”时,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的是若干个大小形态不一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根据角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学生通过研究,发现了这些三角形的根本区别是最大的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于是根据这一标准把这些三角形分为3类。这时出示的“智慧心语”是“在认识事物时,我们通常是根据某个标准将事物进行分类。在分类时,要特别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学生的方法予以肯定。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用画集合图的方式,表示这3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只要是三角形,都可以在这个圈内找到相应的位置,反过来,一个三角形在按角分时,也不可能既不是锐角三角形,也不是钝角三角形,还不是直角三角形。另外,教师还通过“有没有一个三角形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钝角三角形?”这一问题来渗透集合中有交集、并集等思想,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三角形的并列关系,没有交叉和重叠,使学生加深对集合圈的认识,体味集合的思想,又自然出现了“智慧心语”:“任意一个三角形在按角分类时,必然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这3种三角形中的一种。这3种三角形既是独立存在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相伴发生的。”在后面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进一步让学生明晰,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既是相互依赖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并重点让学生体会这种制约关系。这样又自然地生成了“智慧心语”:“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 都是相互关联的,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客观地认识、正确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其实,“智慧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论”,“智慧心语”也是一种结论,而且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特殊作用的“结论”,这样的“结论”给予学生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人格和人性的塑造,已经涉及学生的精神领域,远比数学结论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加具有作用。
四、“智慧心语”是感悟人生的启迪之语
数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师的职责。
一位三年级老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不时地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地点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即使从相同的地点观察同一个物体,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看到的也有可能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恰当地选择观察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尽可能多地看到物体的原貌。逐步让学生悟出这样的“智慧心语”:“对事物仅仅从某一个方面去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和外部的,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位老师还在这节课的课尾,介绍了“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并出示了两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在广泛的交流后,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不失时机地用“智慧心语”的形式,意味深长地启迪学生:“我们只有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思想方法不仅仅运用于数学学习。而且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人文教育,期待着健全的人格和丰满的人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今后的人生,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概言之,“智慧数学”所提倡的文化教育,从根本上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狭隘的知识,而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智慧心语”所提倡的数学课堂阶段小结或全课总结,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现有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受到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的熏陶。主张知识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文化和生命,使文化教育成为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摇篮,其目的是使知识真正回归文化,教育真正回归人求真、向善、尚美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