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3-02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仅融于各门学科之中,还具有系统完备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具体地说,《品德与生活》是通过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乐纳自己,从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及关注的问题和产生的烦恼,使小学生能享受到健康、安全、愉快的生活,能够积极地、负责任地、有爱心地生活,并能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题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弥漫于整个学校教育生活之中,并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延伸。换言之,我们应该从学生道德生活来观察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将书本中道德理念认识与生活中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机而紧密的结合起来,防止受教育者言行脱节或形成双重人格。
一、在教学中,重视教材与生活的结合
教材是一种文本,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教材所提供的文本,而是对教材中文本进行扩充与创新——从现实生活出发构建或补充新的教育内容。即要充分利用社会中蕴藏着的内容鲜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素材,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好素材收集进我们的教学中,把及时发生的重要事件等内容补充进我们的教学中,从而打破文本教材的限制。因此,我们要以负责的眼光和态度,从实际出发,随时把那些能够鲜明地反映本地特点,具有时效性的素材作为对现行教材的补充和完善。
二、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道德制度建设与宣扬,形成规范的道德体系
道德理念认识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要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必须加强道德制度建设与宣扬,也就是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并进行宣扬。
三、注重道德评价功能,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氛围
孩子的行为需要得到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以激励正确的,指出错误的。因此,在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之后,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道德评价体系,即根据道德制度的要求,对行为做出一种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例如,《我的劳动感受》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教学之后我们结合生活建立一个对劳动和劳动者认识的评价体系表:
通过评价表的填写来检查并促进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以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合理的道德评价体系,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氛围,增强学生道德感,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不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违反社会道德要求,就一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就不能融于学校、家庭、社会。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合乎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与道德追求。
四、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和检验道德品质
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生活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只有在真实生活的经历中,学生才能明辨是非、判断对错、分清善恶。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经受风雨,在磨砺中成长。
首先,重新返回家庭生活是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家庭是个摇篮,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关系状况、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性质及精神境界等都会对孩子接受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其次,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锤炼品格。学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学习道德,其道德品质才具有坚定性、持久性。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又会影响到千家万户,能够起到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要坚持与社会同步调、共呼吸,互相借力、互相推动。例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召开“劳动不分贵贱”的主题队会,请身边的平凡劳动者讲述他们工作的艰辛和艰辛中蕴藏着的伟大,并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橱窗进行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和对劳动者的尊重。通过运用学生身边这些鲜活的人和事来教育他们,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学校德育不仅仅是通过课本与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日常道德生活,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生活态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学生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生活。由此,教师应该培养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生活。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仅融于各门学科之中,还具有系统完备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具体地说,《品德与生活》是通过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乐纳自己,从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及关注的问题和产生的烦恼,使小学生能享受到健康、安全、愉快的生活,能够积极地、负责任地、有爱心地生活,并能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题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弥漫于整个学校教育生活之中,并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延伸。换言之,我们应该从学生道德生活来观察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将书本中道德理念认识与生活中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机而紧密的结合起来,防止受教育者言行脱节或形成双重人格。
一、在教学中,重视教材与生活的结合
教材是一种文本,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教材所提供的文本,而是对教材中文本进行扩充与创新——从现实生活出发构建或补充新的教育内容。即要充分利用社会中蕴藏着的内容鲜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素材,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好素材收集进我们的教学中,把及时发生的重要事件等内容补充进我们的教学中,从而打破文本教材的限制。因此,我们要以负责的眼光和态度,从实际出发,随时把那些能够鲜明地反映本地特点,具有时效性的素材作为对现行教材的补充和完善。
二、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道德制度建设与宣扬,形成规范的道德体系
道德理念认识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要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必须加强道德制度建设与宣扬,也就是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并进行宣扬。
三、注重道德评价功能,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氛围
孩子的行为需要得到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以激励正确的,指出错误的。因此,在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之后,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道德评价体系,即根据道德制度的要求,对行为做出一种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例如,《我的劳动感受》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教学之后我们结合生活建立一个对劳动和劳动者认识的评价体系表:
通过评价表的填写来检查并促进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以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合理的道德评价体系,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氛围,增强学生道德感,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不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违反社会道德要求,就一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就不能融于学校、家庭、社会。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合乎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与道德追求。
四、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和检验道德品质
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生活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只有在真实生活的经历中,学生才能明辨是非、判断对错、分清善恶。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经受风雨,在磨砺中成长。
首先,重新返回家庭生活是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家庭是个摇篮,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关系状况、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性质及精神境界等都会对孩子接受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其次,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锤炼品格。学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学习道德,其道德品质才具有坚定性、持久性。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又会影响到千家万户,能够起到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要坚持与社会同步调、共呼吸,互相借力、互相推动。例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召开“劳动不分贵贱”的主题队会,请身边的平凡劳动者讲述他们工作的艰辛和艰辛中蕴藏着的伟大,并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橱窗进行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和对劳动者的尊重。通过运用学生身边这些鲜活的人和事来教育他们,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学校德育不仅仅是通过课本与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日常道德生活,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生活态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学生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生活。由此,教师应该培养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