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先贤论师道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及《论语》论师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还是中国师道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践行中国师道的楷模。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仍然有许多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孔子认为,通过兴办教育可以对国家和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孔子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首要地位。《论语》多次提到要致力于培养“士”、“君子”、“成人”。孔子提倡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他的教学内容相当多的也是以道德教育为统领。关于这一点,《论语·学而》篇中讲得就更明确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这些之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指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说,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只要带一束“干肉”作为“学费”,有志于学,都可以收为弟子,施以教诲。它冲破了此前学在官府、只有少数富家子弟和官宦阔少才享有受教育权利的樊篱,以实际行动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倡导平民教育。孔子这种不分贫富、无论贵贱、广收学徒的做法,满足了社会的需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显示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宽广胸怀。
  孔子首创“启发式”教学。《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生必须要有疑问,然后老师才加以引导。此外,孔子还讲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己推人,取譬喻义,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多种诱导方式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孔子还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并且要做到学以致用。
  孔子曾提出“为政在人”、“举贤才”的主张。子夏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孔子的教育目的加以概括。即做官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的人,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应该被授予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邦的贤能之士。孔子认为,子路果敢大胆,子贡通达事理,冉求多才多艺,从政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公冶长可以让他到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管理军费,公西赤可以在朝廷上办理外交事务,接待来访宾客。
  墨子及《墨子》论师道
  春秋战国之际,占据教育主导地位的有两大学派:“世之显学,儒墨也。”它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开启民智、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墨子认为,以“耳目之实”获得的直接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见、所闻为依据。墨子以他的认识论为出发点,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大力兴办教育。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兼爱”的社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通过一种民间秘密结社性质的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他的教育思想不像孔子那样系统完整,但他所提出的许多主张是相当深刻的,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主张造就“兼士”。墨子认为,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务的人才,不仅要有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兼爱”天下的道德境界。《墨子·尚贤上》提出了所要造就的“兼士”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厚乎德行”,二是“辩乎言谈”,三是“博乎道术”。同时,他还要求墨家弟子做到“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他强调学生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心忧天下的道德素养。
  墨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他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把教学分为农学、纺织学、手工学、机械学、建筑学、商业学、军学等,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同时根据弟子接受能力的不同,又分为优等生、中等生、末等生。墨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根据教育对象个性、爱好、志趣的差异,挖掘弟子潜力,发挥弟子特长,分别施加教育。
  墨子主张立言践行,反对华而不实。《墨子·经说上》指出:“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意思是说,做事的目的不为得到好的名声,而是为了天下着想,就是力行。所作所为是求功名,就是取巧,是盗名逐利。另外,墨子以身作则,躬身实践的精神,亦堪称世人的楷模。他强调无论成功与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道”。
  《大学》论师道
  《大学》原为《礼记》第42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编次章句。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认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二程百般褒奖宣扬《大学》,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因此,《大学》被认为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古代大学的教科书,是儒家关于教育的纲领性论著。
  《大学》仅有2000余字,文字精短,思想高深。《大学》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二者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途径。十章分别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出解释。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论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得到众人的支持就会得到国家,失去众人的支持就会失去国家。   《学记》论师道
  《学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礼记》49篇中的一篇,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精辟、深刻,被认为是中国和世界第一部教育典章制度专著。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和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教化才能够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社会风尚。《学记》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实现天下大治,必须加强社会教化,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统治者的法令。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
  《学记》在强调教育作用、阐明教育目的的同时,还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提出在不同的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学记》提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这一提议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比较完备的教育体制。
  《学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核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确立年级制的萌芽。即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
  韩愈《师说》、《进学解》论师道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师说》是中唐时期针对当时士大夫骄傲自满、轻浮狂躁、“耻学于师”的现实状况而作的一篇文章,意在呼吁人们尊师重道。《进学解》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意在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这两篇名著阐发的一些教育主张和观点流传千古。
  《师说》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传道”。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先王之道”、“圣人之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二是“受业”。“受业”,即“授业”,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同时教授学生读写算的能力,进行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三是“解惑”。所谓“解惑”,是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不解之事,教师就去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疑惑。韩愈还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需要有人为他传道;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充分说明了老师的重要性,如果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进一步说明了老师的重要作用。
  韩愈继承了儒家关于“学无常师”、“不耻下问”的观点,明确提出“圣人无常师”,且举例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韩愈引证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一步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老师,实际上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标准上,进一步讲清楚何以为师的道理,这是符合择师之道的。
  《进学解》一开篇,就以精练明快的语言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至今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所谓“勤”即口勤、手勤、脑勤。“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进学解》鼓励学生自身努力进取,不要过多地考虑外界的因素。指出:“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朱熹《朱子语类》论师道
  朱熹,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综观朱子之思想渊源,主要吸取了儒家孔孟等圣贤的思想精华。朱熹一生从事著书和讲学活动,尤其热衷于书院教育。我国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其中朱熹主持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两大书院,并亲自参加书院规章的制定和教学管理工作。朱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提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8岁至15岁为小学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打造“圣贤坯模”。他认为,小学主要以“教事”为主,就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广泛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教育用书。他还撰写了《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习惯作了具体规范。
  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教育内容的重点转为“教理”,即“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朱熹说:“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国家的有用之才。
  朱熹认为,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因为它凝结着天理精蕴。他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读圣贤之书的目的在于穷其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总结整理其有关读书的经验,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选自《国学》)
  传统文化大课堂国学开讲
其他文献
[摘 要:“岭南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本文从岭南诗词文化传承思路入手,探索其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岭南诗词文化;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审美水平正在不断革新,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利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
[摘 要: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蓬勃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和广泛,对移动互联网媒介下高职体育教学的理论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职体育教学影响做出了一定的研究,希望移动互联网为媒介高职体育教学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体育教学;影响]  目前,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的更加 便捷,移动网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为了学生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学对学生进行应试科目的学习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大于一切”的思想灌输,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下进行学习,并不能很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只是一味的完成任务模式的学习。本文就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并浅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情境教学,实现学生自我反思学习等
苏教版第六册《热爱生命》一文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典型代表小说。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充分展露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主人公在友情、金钱、生命的几处矛盾心理中,探求人性的复杂。  首先,他对待朋友比尔的矛盾心理——被抛弃却时时想着比
[摘 要:语文是对生活的凝练、总结,又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交流、沟通,路边的广告语,都有语文的痕迹。语文学科的联想性、发散性较强,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语文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固定不变的,也就要求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导致语文教学效果较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化教学与初中语文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初中
[摘 要: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小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策略  ]  近年来,解决问题教学逐渐被应用
[摘 要:符号学的特殊性在于符号能够传达表义,符号存在形式与意义的连接关系,能够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帮助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事物认知。与此同时,展示空间设计担负着传播展品文化价值和满足观众情感需求的作用。因此,对符号的传递方式以及符号的提炼和表达进行分析研究并在空间中加以运用,既有利于汽车展示空间中文化价值的深入表达,又有利于观众对空间及展品的深入解读和情感认同。  关键词:符号学;展示空间;汽车
瞩目新课改,全新理念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作文教学焕发出青春活力,充满了蓬勃生机,取得了骄人硕果。欣喜之余,我们也毋庸讳言,面对万千变化的世界,原本丰富复杂的心灵个体,在写作时仍常陷入如此窘境:或者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或者老气横秋,落入窠臼……“文章最忌百家衣”(陆游),写诗作文要“标新领异”(郑板桥),“作文贵有新意”(叶圣陶)。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
[摘 要:高中英语的学习词汇量大,学生学习词汇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大。而且在面对词汇的难点的学习时,也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学起。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传统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词汇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而且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中也存在弊端。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但是还不具备词汇的理解和隐喻的能力。本文就隐喻思维与高中的英语词汇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隐喻思维;高中英语;词汇教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以明星、时尚、拜金为装饰的通俗文化风潮正迅速席卷校园。学生热衷于“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但对传统艺术史上渊源久远、内涵丰厚的艺术瑰宝——古琴,茫然不知或知之甚少。  古琴是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曾一度活跃在唐代诗人的笔端,文化内涵丰厚。高二年级通过对课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以及习题中《听颖师弹琴》的学习,激起了学生通过诗歌鉴赏研究古代乐器,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