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b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理念的要求:“生物课程必须与信息技术整合,构建信息技术的平台,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充分运用教学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现生物信息知识的共享和互动交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世界,这就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方法更加复杂.同时生物学又是和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理卫生、环境保护、营养保健等内容都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活,是一门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让学生带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和关注的生物学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教学《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时,可以让学生用显微镜先观察几种细胞,学生在动手制片观察的同时,既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引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对于显微镜里所看到的细胞并不能仔细地观察到细胞的结构,所以还需要辅助一些细胞图片,以生动、美丽的图片再次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设计
  
  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给学生20-3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任务,学生可以随意地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针对任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关于蛋白质结构的教学,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一直是生物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主要是学生对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过程不能掌握.为此,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演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通过直观的演示过程有利于学生接受抽象的概念、理论等.借助多媒体技术把微观的东西放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运用多媒体合作学习环境设计
  
  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CAI课件通过“在线交流”、“留言版”、“聊天室”等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CAI系统提出或由学生自由提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如《基因革命》中问“目前科学家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是根据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你还有更好的根治方法吗?”
  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如根据疯牛病的有关知识,再问"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或现象,你认为课本上的中心法则已经完整地表达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了吗?"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考虑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首创精神.
  ③多媒体系统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巩固和反馈知识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要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生物素养.借助计算机网络,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教学测评系统组题、评测,由于这一过程是智能测评,待学生做完题后,教师就可以调出试题的答案,让计算机评判结果,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答题正误的估算并找出原因.同时,它也为综合分析学生思路,推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在课堂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意境,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巩固效果好.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新课程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生物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作为教师应更好的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