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腊散文家普鲁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妙问,点燃学生学习的火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不懈的追求。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做到妙问,就应该既要追求提问内容的价值性,又要讲究提问方法的技巧性,实现提问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妙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深浅之间有坡度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因此,课堂所提问题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深或太浅。提问过浅,导致学生无须动脑;提问过深,导致学生无从动脑。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过浅或过深的情况并不少见。某校一教师在上《公司的经营》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什么是企业”“什么是公司”“公司的分类有哪些”“公司的组织机构是什么”“公司的成功经营取决于哪些因素”等9个问题。纵观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知识类、描述类的问题,没有一个属于分析类、创造类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之间既没有关联性,又没有层次性和渐进性,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青岛六中教师杨伟科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将该课教学分成基础知识检测、走进公司、公司的经营、知识回归生活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设计了“海尔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制改革”“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海尔是哪种形式的公司”“海尔是怎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成功的”等几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考虑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一次成功的问题设计。
二、妙在提问时机的捕捉上:冷热之间有讲究
提问时机要一冷一热。“热”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的,即要把握教材知识的“热”处:如知识的关键处(重点难点),内容的矛盾处(疑点),事物的联系处(对比处)。我在进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课的教学时,针对知识的关键处(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设计了“怎样预防和治理政府的腐败行为”这一问题,针对内容的矛盾处(学生容易将司法机关的监督等同于法制部门的监督)设计了“司法局对政府的监督属于什么监督”这一问题,针对事物的联系处(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与第二课民主监督的意义)设计了“政府接受监督与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何异同”这一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冷”是从教学进程的角度而言的,即要选择学生精神不够集中、思维较“冷”的时候进行提问。一堂课中,学生刚上课时,精神不够集中,这时采用复习提问、情境提问等,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快到下课时,学生感觉有些疲惫,精神有些分散,这时运用归纳提问、对比提问等,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妙在提问效果的显现上:共鸣之中有不同
课堂提问的效果如何,我认为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所提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即沉默率较低;二是所提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提出新的问题。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的一同事在讲《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一内容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国家可以运用的财政手段有哪些?”学生回答的答案包括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这位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到此为此,而是进行了追问:“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扩大内需?”学生陷入了沉思。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增发国债不是相当于把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拿走了吗,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怎么还能扩大内需?”这位教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其他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老百姓用来购买国债的都是怎么样的钱?国家又是拿这些钱(国债)干什么去了?”最后,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老百姓用来购买国债的都是多余的闲钱,用这些钱购买国债不会减少人民的日常消费,而国家用筹集来的这些钱可以增加投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听完这堂课,我为这位同事高超的提问技巧所折服,他不仅顺利地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延伸和认识的升华。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妙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深浅之间有坡度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因此,课堂所提问题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深或太浅。提问过浅,导致学生无须动脑;提问过深,导致学生无从动脑。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过浅或过深的情况并不少见。某校一教师在上《公司的经营》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什么是企业”“什么是公司”“公司的分类有哪些”“公司的组织机构是什么”“公司的成功经营取决于哪些因素”等9个问题。纵观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知识类、描述类的问题,没有一个属于分析类、创造类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之间既没有关联性,又没有层次性和渐进性,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青岛六中教师杨伟科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将该课教学分成基础知识检测、走进公司、公司的经营、知识回归生活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设计了“海尔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制改革”“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海尔是哪种形式的公司”“海尔是怎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成功的”等几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考虑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一次成功的问题设计。
二、妙在提问时机的捕捉上:冷热之间有讲究
提问时机要一冷一热。“热”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的,即要把握教材知识的“热”处:如知识的关键处(重点难点),内容的矛盾处(疑点),事物的联系处(对比处)。我在进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课的教学时,针对知识的关键处(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设计了“怎样预防和治理政府的腐败行为”这一问题,针对内容的矛盾处(学生容易将司法机关的监督等同于法制部门的监督)设计了“司法局对政府的监督属于什么监督”这一问题,针对事物的联系处(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与第二课民主监督的意义)设计了“政府接受监督与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何异同”这一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冷”是从教学进程的角度而言的,即要选择学生精神不够集中、思维较“冷”的时候进行提问。一堂课中,学生刚上课时,精神不够集中,这时采用复习提问、情境提问等,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快到下课时,学生感觉有些疲惫,精神有些分散,这时运用归纳提问、对比提问等,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妙在提问效果的显现上:共鸣之中有不同
课堂提问的效果如何,我认为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所提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即沉默率较低;二是所提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提出新的问题。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的一同事在讲《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一内容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国家可以运用的财政手段有哪些?”学生回答的答案包括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这位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到此为此,而是进行了追问:“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扩大内需?”学生陷入了沉思。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增发国债不是相当于把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拿走了吗,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怎么还能扩大内需?”这位教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其他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老百姓用来购买国债的都是怎么样的钱?国家又是拿这些钱(国债)干什么去了?”最后,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老百姓用来购买国债的都是多余的闲钱,用这些钱购买国债不会减少人民的日常消费,而国家用筹集来的这些钱可以增加投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听完这堂课,我为这位同事高超的提问技巧所折服,他不仅顺利地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延伸和认识的升华。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