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强化问题教学意识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暴露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再引出新的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由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谍堂教学以知识为纽带为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全程引导学生盯着问题进行教学,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
  
  一、要引导学生多暴露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文汇报》曾作过这样一个报道:上海有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位高材生,解数学题的能力很强,但有个小毛病,答案往往小错不断,结果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于是家长把他送到国外一所著名的大学去读书,这个学生常在课堂上提出无穷的问题把任课教师问得瞠目结舌。在实在无法回答的情况下,这位教师请全体同学起立,为这个中国学生鼓掌。他为有这样能把自己问到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这可能就是当今西方教师和中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不同点。据说,西方教师上课时,问题越上越多,最后以留下许多问题下课让学生考虑而感到高兴。而中国教师上课时,问题越上越少,最后以无问题下课为满足。中国教师这种“去问题化”的教学,看似没有问题,实际上蕴藏着很大的问题。因为它给学生形成了一个极强的心理定势,这就是教师怎样教,自己就怎样学。造成学生普遍养成不想提问题、不会提问题的习惯,这是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隐患。
  要消除这一隐患,作为教师,一是要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学校提出:“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进行问题教学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并在学校设计了“问题墙”,在每个教室后面的墙报上专门开辟了“问题角”,每周还评选几名“问题明星”,还让每个学生建立了“问题本”。让学生认识到,不愿去找问题或不会找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二是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和暴露问题。比如,用观察法去观察化学实验,一般可按照“从上至下、从左到右”的思路进行,并要鼓励学生实话实说,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思维漏洞”和各种问题,教师再在其基础上,适时、适量、适度地做好引导,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各种问题。
  三是要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境。比如,大家熟知的陈景润如何摘取数学皇冠的故事,就是其初中数学老师把自己做的一个梦说给全班学生听,在大家的笑声中,陈景润被老师提出的问题深深打动了心,从而促发他去破解这一难题。
  
  二、要鼓励学生多提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笔者在听课中,有两次学生提问至今仍记忆犹新。一次是听一节植物课的“茎”,当时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答完问题后又补了一句:“老师,为什么这个树只长成圆的,不长成四方的,如长成四方的,那木工做房子时就省事了。”话没说完就引得满堂大笑,老师也只跟着一笑了之。另一次是听一节植物课的“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老师,我们那里几次山火烧掉了不少树,有火烧不着的树吗?”老师回答:“亏你想得出。”又是一场哄笑。应该说,学生的这两次问话虽问得有点“离奇”,但确实很有新意,而我们的教师却无情地将这些学生感兴趣且又有意义的问题置之不理,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作为教师,一是不要害怕学生提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从内心来说,还是有点怕学生提问题,怕学生问到自己,怕自己在学生面前下不了台。如今是一个学生挑战教师的时代,教师在课堂中无可选择地要成为一个应战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要以自身的高素质来从事素质教育。二是要给学生提供多提问题的机会。如今不少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不给学生留一点思维的空间和表现机会,造成学生即使有问题也只能“敢怒不敢言”。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教学民主”,对那些敢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创新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那些提问或答问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要多加鼓励,要采取“唯问是举”的教学态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认识问题和多提问题。
  三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快答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并告诉学生那些问题提得没有意义,那些问题提得有创意,那些问题鉴于目前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水平还暂时不能解决,对那些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像陈景润的老师那样去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决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取笑的态度。
  
  三、要培养学生多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当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很少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进行回答,一般都是读课本上的规范语言或现成答案。虽然看上去答对了,但实际上学生几乎没有动脑筋。这种司空见惯的不良教学现象,年级越低越普遍。
  要改变这一现象,作为教师,一是自己在学生面前要带头多用自己的个性语言进行教学,这种个性语言当然不是方言之类的东西。教师要改变“手不离书、眼不离书、口不离书”的教学常态。否则,照本宣科的教师只能培养出照本宣科的学生。
  二是要让学生养成用自己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叶圣陶老先生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有一句话说得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意思是说,写作文要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借鉴到课堂教学上来,就是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经常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多说与众不同的话,即使暂时说得不太准确,也要多鼓励,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他们改正。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开动脑筋,才易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三是要多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训练语言的机会。比如,当甲学生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师可先请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代替教师进行回答。教师只在旁边适时起个引导、点拨、归纳、强化知识的作用,只教学生真正不会的地方。只有这样,才易使师生、生生在学习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正>幼儿期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孩子
重症超声可以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的信息,对血流状态以及心脏的结构功能进行有效的分析。重症超声可以完整地将血流从流入心脏到流出的过程可视化,为重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办学理念,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从体验中学生活、毕业旅行和关注社会问题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