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洒脱不羁的青春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青春电影是中国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受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青春电影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青春电影影响反思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05
  一般认为,青春电影是指以青少年这一类人物为表现对象,围绕青少年生活这一题材展开的电影。同时,人们对于青春电影也还存在多方面的认识,仅从称呼上看,青春电影还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成长电影”等。
  青春电影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影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青春电影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与影响都十分有限,直至新时期以后,我国的青春电影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在西方青春电影的影响下,我国的青春电影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下面,笔者就以美国好莱坞青春电影为切入点,简要谈论一下其对我国青春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影响。
  一、对中、美青春电影发展的回顾
  1. 对中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一时间,中国的电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其中就包括青春电影。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有《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等,这些影片都是以青年人为表现对象,他们由于经历了人生或生活上的种种无奈而一时沉沦,最终却从茫然中幡然醒悟,从而积极和社会反抗来进行自我拯救。三四十年代这段时期的青春电影主要以“觉醒与反抗”为主题。到进入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都沉浸在建国的巨大喜悦之中,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当时的电影人也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作了一批具有红色经典的青春电影。其中以《红色娘子军》、《董存瑞》、《青春之歌》等片最为有名。七八十年代,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电影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当时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开明与开放,出现了一批以批判的姿态亮相的、追怀流逝了的青春岁月的伤痕电影,一时间伤痕青春片成为中国青春电影的创作主流。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受到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冲击,西方电影的商业化浪潮不断的冲击着我国电影市场。这时,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往往以社会边缘人物的处境为突破口,将自己对真实社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在影片中将之展现出来。这时的青春电影中充满了对青春的焦虑与迷茫,也因此被称为“感伤青春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2. 对美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美国青春电影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及其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享誉全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迎来了“青少年叛逆片”的第一个高潮。代表作品有入选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无因的反叛》,此外还有《野小子》和《黑板丛林》等。这些影片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化”运动,故而当时的美国青年热衷于反叛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当时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对青少年的叛逆性格的塑造就有所偏重。如影片《毕业生》、《逍遥骑士》等。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美国风情画》是七十年代的一部影片,该片表达了主人公对逝去了的美好时光的一种无限怀念,是一部怀旧影片。美国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如《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死亡诗社》、《青春年少》依旧是演绎着青少年的叛逆形象。但在影片《最后一个美国处男》和《美国派》等影片中,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叛逆之外,也刻画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的困惑与探索。而二十一世纪以后的好莱坞青春电影更是着重的刻画着这种青少年叛逆、反叛的形象,此处就不再赘述。
  二、浅论好莱坞青春电影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1.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年人的“复合形象”及其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春电影兴起至今的绝大部分好莱坞青春影片中,其所表现出来的青年人的形象都有一个十分相似的特点,即:青少年在表面上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给人一种叛逆少年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却又展现出了一个内心纯洁、善良,富有爱心的有为少年的形象。两种形象的构建看似是矛盾的,但电影对这两种形象的定位却是有着一定合理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叛逆是对美国社会的成人世界和庸俗浅薄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一种不满、鄙视、反抗的体现,所以多数影片中的人物会有不用功读书、满嘴淫言秽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乱性等不良行为;但在这种叛逆的外表下,影片中的青少年却又不时的展现出其富有爱心、同情心、怜悯心的一面。这两种形象的交相呼应,恰恰形成了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少年人物的“复合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恰恰生动地描绘出了美国青少年的那种对青春的困惑与迷茫。
  2.从“反抗”到“叛逆、反叛”的转变
  从各个时期的青春影片中青少年的“表现”上来看,则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反抗”阶段和七十年代以后的“叛逆、反叛”阶段。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所以当时的青春影片多表现出青年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不满,以及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情调,这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抗”;而七十年代以后,青春电影中青年主人公的行为表现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伤痕青春片还是九十年代后的感伤青春片都较多的表达出一种对青少年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索。其中多数影片都折射出一种因时代的变迁,青年人对在传统文化氛围构建下的当代社会的一种不适、对抗,更有甚者表现出一种“反叛”的情绪。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受到了好莱坞青春电影的影响。如七十年代拍摄的《美国风情画》这部影片,四个中学毕业生在即将步入成人世界前十分忐忑与茫然,故而决定彻夜狂欢。八十年代的影片《早餐俱乐部》则展示了五个叛逆中学生与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冲突与对抗。由上述分析可见,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叛逆与反叛“形象可谓是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已现端倪,并一以贯之。而我国的青春电影中的青少年“叛逆与反叛”形象是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这之中,好莱坞青春电影对我国青春电影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对青春电影的一点反思
  1.中美青春电影中展现出的永恒“青春母题”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中国的青春电影,两者虽然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虽然在电影中所展现的、展示出的青少年人物的形象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其在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青春母题”却是一致的——成长与叛逆。成长是青春不可回避的一个过程,自然也是青春电影所着重要表现的桥段。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成长”的内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分别是:身体成长(包括身体发育、体格和体质方面上的成长)、心理成长(主要指自我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上的发展、社交心理和人格上的成长)以及精神成长(指价值观、信仰观等人生观上的发展与成长)。[1]纵观中美青春影片不难发现,对于片中青少年主人公“青春成长”的刻画是十分翔实的,叛逆表现在身体身外的各个细小方面。因为,成长与叛逆是青春影片中永恒不变的“青春母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2.中美青春电影中体现出的“两种状态”
  中美青春电影的“青春母题”在电影中具体表现为“两种状态”——浪漫与毁灭。[2]由于青春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上开始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好感,开始渴望接近异性。青春电影恰恰又主要是以青少年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基本叙事情节而展开进行演绎的,所以自然少不了青少年人之间的相互对异性的朦胧的爱意以及青涩的爱情,而这往往也显现着浪漫与唯美。在青春电影中,除了展现了青少年浪漫情怀的一面,同时,青少年人由于种种原因而颓废、叛逆、反叛的事例与情节也比比皆是。无论这种肆意的颓废、无由的叛逆、疯狂的反叛是出于何种原因,这其中都表达出了一种对青春的“毁灭”。
  3.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浅议——“平民化”视角
  中国青春电影发展至今,已有约80年的历史了,在各个时期,中国青春电影都仅仅依照着时代的特点展现着那个时代的青少年人群的群态,可以说,中国青春电影就是展现中国青少年的一面镜子。虽然,中国青春电影发展到今天进步明显,但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的青春电影还是有着诸多不足与上升空间,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加强个体“平民化”视角来展现新一代青少年人。现在很多青春电影往往偏爱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特殊群体,因为这类群体里的青少年身上能折射的问题更符合大众猎奇的心理需求。关注这部分人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要看到,在社会中还是“普通的青少年”居多,这部分人身上也许没有千奇百怪的故事,也许没有崎岖坎坷的经历,也许没有令人噙泪的遭遇,但是,这部分人身上仍有属于这一个时代青年人所共有的“符号与印记”,而这同样需要去关注、去挖掘、去再现给大众。
  
其他文献
摘要 元代后期著名爱情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陈玄祜的传奇《离魂记》,但经郑光祖再创作之后的杂剧,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它对元前期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所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倩女离魂 西厢记 继承 发展    活跃于元代后期的著名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被公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中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文举成人后,“上朝进取”,途经张家,
[摘要] 由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在八年战乱的跌宕起伏的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张忠良一家的悲欢离合。而张忠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则是故事发展的关键,也改变着一家人的命运。  [关键词] 张忠良 生理需求 社会环境 矛盾丑陋  由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白杨、陶金、上官云珠、舒绣文、吴茵主演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一部现实主义的史诗巨作。看完全片,不禁使人喟然长叹:是什
[摘要] CCTV-9纪录频道于2011年5月首播了系列电视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这部纪录片通过影片片段、纪实影像、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元素的综合运用,重现了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的音容笑貌和早期文化现象,修复了一个关于“老电影”的时代文化记忆。《流光碎影》显现了当今人物类电视纪录片在题材选择、故事讲述和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走向。  [关键词] 人物 纪录 文化 故事 形式  
[摘要]赫克托·巴本科1985年的电影《蜘蛛女之吻》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和场景安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改编后的电影版不但延续了小说的中心主题,并且把情节剧与其受众的关系表现得更为尴尬和讽刺。这部电影利用情节剧来反情节剧,从而加重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力度。  [关键词]《蜘蛛女之吻》 女性 跨性别 情节剧 改编    1976年出版的西班牙文小说《蜘蛛女之吻》(原名El be
[摘要] 借助对电影《13骇人游戏》文本的解读,对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和人性论中善恶之争的问题进行探讨:道德上的善恶必须以自由意志为基础和前提。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道德状态不是一个既成的已然的状态,而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未然状态。故而,“我心危险”这是人所应有的最基本的自知之明。  [关键词] 《13骇人游戏》 康德 自由意志 人性论 我心危险  doi
[摘要]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中西灾难电影在内容、形态、制作等方面呈现出不同风貌。尽管如此,中西同种类型的灾难电影在启发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灾难电影《超强台风》 《后天》 比较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03    从汶川地震、冰冻灾害,到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些震
[摘要]《黄石的孩子》讲述的是何克怎样用大爱拯救因战争而灵魂扭曲的孩子的故事。但是,纵观整部影片,他的拯救并未完成。  [关键词]《黄石的孩子》 拯救    一、灵魂的拯救    《黄石的孩子》在开始就以何克触目惊心的经历穷尽战争的暴虐与不义。由于战争的机缘他成了60多名灵魂扭曲的孤儿的拯救者。其灵魂的扭曲体现在两方面:因战争而造成的仇恨和敌视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前者以“刺儿青”刘石凯为代表,后者以
摘要:电视剧《潜伏》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谍战剧市场中脱颖而出,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潜伏》故事叙述的生活化、人物经历的传奇化以及在艺术的真实、情感的表现、独特的节奏、意蕴的表达、现实的关照等方面独辟蹊径,展现给观众一个不同的欣赏视野。  关键词:生活化 情感 节奏 意蕴 现实的关照    2009年年初,没有过多炒作和宣传的谍战剧《潜伏》一如其名,不着声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部电视剧由作家龙一的同名小
[摘要] 影视主题公园意象之“象”作为载体,可以帮助游客进入意的境界。游客通过对主题公园之“象”的观赏,可以更好地领会和感悟主题公园之“意”,从而让游客真正达到心领神会的审美境界。主题公园意象之“象”构筑的路径,是遵循“由内而外“的基本路径,并通过建筑、影视拍摄片场等五种现实路径完成其构筑过程的。  [关键词]影视主题公园 “象” 构筑路径  doi:10.3969/j.issn.1002-691
[摘要]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写有两本关于电影的书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电影1:运动-影像》、Cinema 2: The Time-Image《电影2:时间-影像》让我们对解读电影有了一种新的观看之道:观看不一定非得依靠视觉。是的,德勒兹在他的电影哲学中更加注重的是电影的非视觉研究——对时间问题的考证。在电影的非视觉研究问题上,时间问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