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拯救之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h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石的孩子》讲述的是何克怎样用大爱拯救因战争而灵魂扭曲的孩子的故事。但是,纵观整部影片,他的拯救并未完成。
  [关键词]《黄石的孩子》 拯救
  
  一、灵魂的拯救
  
  《黄石的孩子》在开始就以何克触目惊心的经历穷尽战争的暴虐与不义。由于战争的机缘他成了60多名灵魂扭曲的孤儿的拯救者。其灵魂的扭曲体现在两方面:因战争而造成的仇恨和敌视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前者以“刺儿青”刘石凯为代表,后者以小青为代表。由于战争的极大戕害,他们对一切人都充满仇恨和敌视:由于战争的阴影,死亡的恐惧纠缠着他们,他们不敢相信未来,也不敢奢望未来。
  刘石凯的身上集聚了深仇大恨:亲眼目睹父亲的头被日军砍掉,姐姐和妈妈被强奸后也被砍了头,自己装死才逃过一劫。因为仇恨他敌视一切人,成为“破坏力”的象征。刚到黄石的何克就被他称作“猪”,夜间又怂恿其他孩子集体殴打何克。殴打的场面,影片处理得极为巧妙:身负重伤的何克抱头倒在地上,头脑中出现被日军砍头时的情形,这从侧面告诉我们战争使得孩子的行径与日军的暴行无二;何克刚糊好的窗子,他只从嘴角挤出一个字“撕!”他敲坏发电的机器致使整个房子陷入原来的黑暗;他拒绝像其他孩子那样除虱子、洗澡、上课,就像一个幽灵一样,木然地蓄意破坏……而这是孩子们对何克敌视的集中体现。
  死亡,是战争的常态。因此,孩子们对死亡的恐惧在所难免,这种恐惧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未来的恐惧。影片屡次出现孩子们在黑夜里辗转反侧的镜头,头脑中满是屠杀的场面。在这方面,小青尤为突出。他表面坚强,内心脆弱,一听到飞机的声音就惊恐不已。在迁徙的前夕,尽管何克让孩子们明白是他们自己做到这一切的,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做到这一切,他还是选择以上吊自杀的方式逃避对未来的恐惧。
  战争使得孩子们的灵魂扭曲,深陷囹圄,而何克的拯救就是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大爱式的拯救
  
  面对那些灵魂扭曲的孩子,何克选择了大爱。一方面他用自己的爱不遗余力地照顾他们:另一方面,他试图坚持和平主义主张,反对战争。
  刚到达黄石的何克无论走在哪里,都有一双双戒备的眼睛,甚至他一转身,孩子们就会吓一跳,他们把他当作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对此,何克只是用微笑和耐心来拯救这些受伤的心灵。他是一个沉默的英雄,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清扫撕碎的窗户纸,支起篮球架给他们带来快乐,发电给他们带来光明,用他英国式的幽默以蔬菜作为硬通货币从王太太那里赊欠种子,拿起不熟练的锄头干,与记者毫不相干的农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初衷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为了他们而被关押……
  爱,终于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给了孩子们最大的温暖。他们在黄石建起美好的家园,重现他们应有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长久。战争悄然袭近,为了避免他们再次受到伤害,何克决定带领着他们沿着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到达沙漠的边缘——山丹。一路上,他们遇到日本人的盘查、遭遇暴风雪等困难,历尽艰辛,最后在兰州府特别行政长官的帮助下,顺利到达山丹。在山丹,他们又建立起一个和黄石一样美丽的家园……
  对孩子的爱是如此,同样的,对日本人,何克也希望和平相处,避免战争。“拒杀两个侦察兵”的事件很简单,但是可以看出何克的心理,固然可以将之理解为人道主义精神,但更多的是他内心的拯救在作祟。他希望用一种西方基督式的博爱来建立起孩子们对战争的认识。
  他的拯救灌注着高贵而伟大的气质,在现实层面上通过与孩子们的共同担当苦难通向伦理人道主义,继而在精神层面通向宗教人道主义,也即基督式的博爱。
  
  三、未完的拯救
  
  影片一开始就将何克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首先面对自己信仰的分离、成长的裂变,他不得不抛却初衷,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照顾一群野兽般的孩子。从何克与孩子的对抗关系的消除来看,他们的确在共患难中建立了友好关系。埋葬他时孩子们的话和片尾人物原型的赞誉之词即为证。
  然而,何克的拯救并未完成。他拯救的是孩子因战争而扭曲的灵魂,是敌视、是仇恨、是恐惧,但是仇恨并未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并未消除。在此仍以石凯和小青为例。石凯是最具叛逆性格的人,他的破坏力跟他的仇恨连在一起,在何克的感化下他似乎逐渐忘却了仇恨。但实际上,他的仇恨一直蓄积在心底。他训练孩子们时的像模像样,连陈汉生都称他“有种”,想带他去延安。他在黑夜里拿枪放哨时的警觉犹如一个军人,这些都表明他根本没有忘却仇恨。特别是“杀掉两个侦察兵”事件:在处置两个侦察兵的问题上何克一反其温文尔雅的常态,粗暴地阻止陈汉生杀了他们,但是怀着阴冷仇恨的石凯却背着何克杀了他们。并且在何克质问时,冷漠地夺过照片撕掉扔在地上,头也不回地从他身边走了过去……
  对于仇恨的拯救就此罢终,而对于死亡、未来恐惧的拯救也因小青的自杀预示其失败。迁移意味着抛却重建的希望,走向遥不可知的未来,于是,他内心的恐惧驱使他走向死亡。诚如丽所说:“他真正的快乐是跟他的家人在一起,也许他的家人,他的爸爸、妈妈或者姐姐在天堂里呼唤他。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极为可怕的事情,可怕到我们无法想象,这种恐惧不会消失的,对于小青来讲,永远不会。”而在石凯死时,丽也说过:“睡吧,石凯,一切都平安了。”由此可见,在现实中他们永远不安全,永远处于恐惧之中。
  作为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其瑕疵无可厚非。然而,就拯救本身而言,何克深受和平主义信仰的影响,其拯救未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在战争年代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杀戮,就会有死亡和恐惧。所以,何克的拯救并未完成,它还应内化为一种坚韧的自我担当意识,以此驱走战争的恶魔。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中文译著《第22条军规》封面  约瑟夫·海勒1923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家庭。二战爆发后,19岁的他便应征入伍成为美国空军的一名投弹手。在军旅生涯中他共执行过60次飞行任务。海勒驾驶着飞机在枪林弹雨的天空中战斗着,可以说与上帝咫尺之遥,但他却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这使得上帝的真实性变得模糊起来。究竟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战争使得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相互屠杀,人的尊严与生命在爱国
[摘要] 《金瓶梅》中的配角之一西门大姐,是一个不应忽略的悲剧形象,她缺失的亲情,无爱的婚姻,矛盾的性格让她在封建礼制的熏染和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走向了死亡。  [关键词]《金瓶梅》 西门大姐 悲剧命运    高尔基曾经说,在社会生活中,人是“带着自己心理地整个复杂性的人”,“人是杂色的,没有纯粹黑色的,也没有纯粹白色的。在人的身上掺合着好的和坏的东西……”。而在我国小说的童年时代,甚至可以说在《
摘要 《蜘蛛侠3》这部超现实的市场化大片,在其细微之处,让我们见识到其中蕴涵的美国的国家精神、道德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反思我们自己的“大片”,它们在创造一个个高票房收入的同时,为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与道德价值观贡献了什么?  关键词 《蜘蛛侠3》 美国文化    艺术来自特定的文化,也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无论何种艺术都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载体,即使如好莱坞的科幻片,也同样是美国
[摘要]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充满关切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当代伊朗人的生存状态,拍摄手法与电影风格紧密结合,电影里所揭示的信仰与现世的双重挣扎,敏锐地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伊朗人在内心深处的灵魂与道德拷问。  [关键词] 《一次别离》;艺术本质;生存状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24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得第
摘要 元代后期著名爱情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陈玄祜的传奇《离魂记》,但经郑光祖再创作之后的杂剧,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它对元前期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所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倩女离魂 西厢记 继承 发展    活跃于元代后期的著名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被公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中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文举成人后,“上朝进取”,途经张家,
[摘要] 由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在八年战乱的跌宕起伏的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张忠良一家的悲欢离合。而张忠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则是故事发展的关键,也改变着一家人的命运。  [关键词] 张忠良 生理需求 社会环境 矛盾丑陋  由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白杨、陶金、上官云珠、舒绣文、吴茵主演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一部现实主义的史诗巨作。看完全片,不禁使人喟然长叹:是什
[摘要] CCTV-9纪录频道于2011年5月首播了系列电视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这部纪录片通过影片片段、纪实影像、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元素的综合运用,重现了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的音容笑貌和早期文化现象,修复了一个关于“老电影”的时代文化记忆。《流光碎影》显现了当今人物类电视纪录片在题材选择、故事讲述和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走向。  [关键词] 人物 纪录 文化 故事 形式  
[摘要]赫克托·巴本科1985年的电影《蜘蛛女之吻》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和场景安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改编后的电影版不但延续了小说的中心主题,并且把情节剧与其受众的关系表现得更为尴尬和讽刺。这部电影利用情节剧来反情节剧,从而加重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力度。  [关键词]《蜘蛛女之吻》 女性 跨性别 情节剧 改编    1976年出版的西班牙文小说《蜘蛛女之吻》(原名El be
[摘要] 借助对电影《13骇人游戏》文本的解读,对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和人性论中善恶之争的问题进行探讨:道德上的善恶必须以自由意志为基础和前提。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道德状态不是一个既成的已然的状态,而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未然状态。故而,“我心危险”这是人所应有的最基本的自知之明。  [关键词] 《13骇人游戏》 康德 自由意志 人性论 我心危险  doi
[摘要]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中西灾难电影在内容、形态、制作等方面呈现出不同风貌。尽管如此,中西同种类型的灾难电影在启发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灾难电影《超强台风》 《后天》 比较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03    从汶川地震、冰冻灾害,到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些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