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件肩负着伟大使命的工作,它通过让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明确的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与实践力来实现人的自我发展。教书育人是艺术,语文教育则是艺术中的的艺术。对善于教人阅读教人思考,让人产生更努力深入某个问题的强烈愿望的教师,有谁不怀念他呢?在生活中需作出某些重大决定时又有谁未曾从语文课堂中所学知识,哪怕是部分知识中得到启迪呢?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传情达意的功效和艺术魅力传达给下一代,有责任把常规课都上成优质课,有义务使每天的教学活动都是自己最优的智慧结晶。
教育激起了太多期望,人们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有时不太合理的要求。尤其是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有其特殊规律,例如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李清照也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的都是语言的相对局限性。是的,一种百感交集的体会,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一种个性化细腻的思想,要用精确的语言来传情达意,确实很难。不过很多的文学作品却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比如《春望》《静夜思》《雨霖铃》,比如《兰亭集序》《陈情表》《背影》等等,谁能再说无声胜有声呢?看来问题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要看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语文读本进行课外阅读,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水平,就是要突破语言表达的障碍,做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种语言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以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目的。
其中阅读教学是关键。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课堂是主阵地。以现代散文教学为例探讨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每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本着对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把握,对课标的理解,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研讨评析文学作品能力,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研究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从而确定最佳最优的教学方案。其中尤其要好好把握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正确认识阅读教学课堂优劣的标准
好的阅读教学课堂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它应该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即学生真正能从阅读教学中学会怎么去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主旨,欣赏作者的语言魅力、细腻独特的情感,研讨阅读写作可供借鉴的经验,评价不同文章的风格特征。
正所谓以文会友,以学论教,学生的收获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那些花哨的形式以及教师的个人表演等倒是次要的。因为教学的本质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教师教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习。教“学”是教的最本质的行为,学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要想实现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的大教学梦想,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价值取向,将知识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之一,将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看作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机制,基于学习与发展的机制研究思考阅读教学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具、语言、外在形式、教学资源,其作用就是要创设信任安全宽松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关于世界的个性化知识,从而实现自己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指导、帮助学生能动地展开学习的过程上。真正的教不是向学生直接传授、给予或灌输,而是激发、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真正的教育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教引起学生能动的学;好的语文课堂也不是教师个人的花拳绣腿才艺表演,不是谈笑风生鼓锣喧天的音乐电影小品等拼凑的晚会现场,而应该是真正促学促发展,表现在学生思维活跃素质发展的课堂。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夸美纽斯说:“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自身的实际状况,自主设计实施教学计划,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清醒冷静的头脑,有自己的理智判断。不要随便否定自己去盲目模仿和照搬某个教师或某种模式,也不要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批评意见吓倒,不要被一些所谓的专家权威所迷惑。教师尤其有资格对最适于学生的教材教法作出判断,所以应在得到认可的课程大纲的范围内,在选择与使用教材、选用教学资源以及运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形式等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这时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己独特的人格个性,自己的教研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正确认识教材读本等文本的作用
教材、读本以及其他的一些文本,是教师赖以展开教学活动以及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物质载体,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外部动作内化与内在智力动作外化的桥梁。它们是学生实现身心素质发展的资源,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权威。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学生对知识命题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所以,学习文本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个人或教研组集体参与课程设计的作用,以教师个性化的课程理解和课堂设计来统领课程教学,同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潜力,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可以考虑以某个主题来组织可供利用的几个文本,从而丰富中心问题的广度深度,开阔学生的多角度视野。在整合中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在比较中博采众家之长。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注意以高难度高速度来激励学生斗志,克服以前教学内容贫乏的毛病,引起学生创造性认识活动,为紧张的智力活动不断提供丰富的食物,促进学生迅猛的发展。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补充读本及其他材料进行拓展阅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正确认识课堂活跃的问题
当前课堂活跃与否也被认为是评价课堂的硬性标准。有人曾撰文归纳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七种表现形式:多余的练习,蹩脚的启发,廉价的表扬,热闹的讨论,花哨的板书,抽象的学法指导,琳琅满目的教具。主要是批评了语文课堂的所谓“表面的活跃”。很多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活跃和课堂的活跃,他们往往为活跃而活跃,竟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活跃,为什么活跃。为达到活跃课堂,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一一亮相。君不见,君不闻,课堂变成了晚会现场,吹拉弹唱,说学逗唱,到处是一哄而起的掌声,此起彼伏的笑声,而且一定要有师生的合作探究,一定要有师生热烈的讨论。
理论上说,应将学生看作是“能动的生命体”。作为能动的生命体,他有自己的需要、价值与尊严,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是自主生成的,其生命具有有机性、独特性和个性。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就表现为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和理解、能动地选择和创造,并最终生成自己独特的体验。所以在实践中,课堂的活跃应该主要或首先表现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哪怕一堂课一点声音都没有,你只要看一看学生的眼睛,看看他们因为教师的启发而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就决不是沉闷的。同时可以说,阅读课堂不但不能要那种表面的活跃,相反倒要安静。因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师生才能在文本的引导下,超脱出教室的时空限制,进入个性化情境化的意境中,去体会书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去感受特殊情境中的此时此境,去感悟永远都无法重复和预知的即时感动,去身临其境,去感同身受,去物我两忘,去宠辱皆忘,去在别人的故事中流自己的眼泪。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真(科学性)善(人文性)美(艺术性)的统一,是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课堂实效性的统一,是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是教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有效渠道。上好每节阅读课,是一个教师的职业义务和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寒天,高长梅.初中教学指导全书语文卷.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2.赵宪宇.教育的痛与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郑金洲主编.全球教育发展新路向丛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
6.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7.周毅.21世纪中国两大支柱.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8.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9.新课程改革50问特刊[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0.李玉萍.教育艺术案例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袁正光主编.现代文明的基石——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14.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走进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萧宗六.教育改革与学术争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7.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8.李震主编.全国青年教师中学语文论集.语文出版社,1996.
19.程少堂著.程少堂语文教学思想录.海天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公明中学)
教育激起了太多期望,人们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有时不太合理的要求。尤其是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有其特殊规律,例如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李清照也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的都是语言的相对局限性。是的,一种百感交集的体会,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一种个性化细腻的思想,要用精确的语言来传情达意,确实很难。不过很多的文学作品却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比如《春望》《静夜思》《雨霖铃》,比如《兰亭集序》《陈情表》《背影》等等,谁能再说无声胜有声呢?看来问题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要看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语文读本进行课外阅读,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水平,就是要突破语言表达的障碍,做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种语言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以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目的。
其中阅读教学是关键。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课堂是主阵地。以现代散文教学为例探讨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每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本着对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把握,对课标的理解,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研讨评析文学作品能力,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研究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从而确定最佳最优的教学方案。其中尤其要好好把握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正确认识阅读教学课堂优劣的标准
好的阅读教学课堂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它应该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即学生真正能从阅读教学中学会怎么去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主旨,欣赏作者的语言魅力、细腻独特的情感,研讨阅读写作可供借鉴的经验,评价不同文章的风格特征。
正所谓以文会友,以学论教,学生的收获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那些花哨的形式以及教师的个人表演等倒是次要的。因为教学的本质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教师教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习。教“学”是教的最本质的行为,学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要想实现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的大教学梦想,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价值取向,将知识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之一,将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看作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机制,基于学习与发展的机制研究思考阅读教学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具、语言、外在形式、教学资源,其作用就是要创设信任安全宽松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关于世界的个性化知识,从而实现自己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指导、帮助学生能动地展开学习的过程上。真正的教不是向学生直接传授、给予或灌输,而是激发、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真正的教育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教引起学生能动的学;好的语文课堂也不是教师个人的花拳绣腿才艺表演,不是谈笑风生鼓锣喧天的音乐电影小品等拼凑的晚会现场,而应该是真正促学促发展,表现在学生思维活跃素质发展的课堂。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夸美纽斯说:“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自身的实际状况,自主设计实施教学计划,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清醒冷静的头脑,有自己的理智判断。不要随便否定自己去盲目模仿和照搬某个教师或某种模式,也不要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批评意见吓倒,不要被一些所谓的专家权威所迷惑。教师尤其有资格对最适于学生的教材教法作出判断,所以应在得到认可的课程大纲的范围内,在选择与使用教材、选用教学资源以及运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形式等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这时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己独特的人格个性,自己的教研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正确认识教材读本等文本的作用
教材、读本以及其他的一些文本,是教师赖以展开教学活动以及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物质载体,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外部动作内化与内在智力动作外化的桥梁。它们是学生实现身心素质发展的资源,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权威。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学生对知识命题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所以,学习文本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个人或教研组集体参与课程设计的作用,以教师个性化的课程理解和课堂设计来统领课程教学,同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潜力,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可以考虑以某个主题来组织可供利用的几个文本,从而丰富中心问题的广度深度,开阔学生的多角度视野。在整合中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在比较中博采众家之长。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注意以高难度高速度来激励学生斗志,克服以前教学内容贫乏的毛病,引起学生创造性认识活动,为紧张的智力活动不断提供丰富的食物,促进学生迅猛的发展。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补充读本及其他材料进行拓展阅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正确认识课堂活跃的问题
当前课堂活跃与否也被认为是评价课堂的硬性标准。有人曾撰文归纳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七种表现形式:多余的练习,蹩脚的启发,廉价的表扬,热闹的讨论,花哨的板书,抽象的学法指导,琳琅满目的教具。主要是批评了语文课堂的所谓“表面的活跃”。很多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活跃和课堂的活跃,他们往往为活跃而活跃,竟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活跃,为什么活跃。为达到活跃课堂,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一一亮相。君不见,君不闻,课堂变成了晚会现场,吹拉弹唱,说学逗唱,到处是一哄而起的掌声,此起彼伏的笑声,而且一定要有师生的合作探究,一定要有师生热烈的讨论。
理论上说,应将学生看作是“能动的生命体”。作为能动的生命体,他有自己的需要、价值与尊严,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是自主生成的,其生命具有有机性、独特性和个性。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就表现为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和理解、能动地选择和创造,并最终生成自己独特的体验。所以在实践中,课堂的活跃应该主要或首先表现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哪怕一堂课一点声音都没有,你只要看一看学生的眼睛,看看他们因为教师的启发而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就决不是沉闷的。同时可以说,阅读课堂不但不能要那种表面的活跃,相反倒要安静。因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师生才能在文本的引导下,超脱出教室的时空限制,进入个性化情境化的意境中,去体会书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去感受特殊情境中的此时此境,去感悟永远都无法重复和预知的即时感动,去身临其境,去感同身受,去物我两忘,去宠辱皆忘,去在别人的故事中流自己的眼泪。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真(科学性)善(人文性)美(艺术性)的统一,是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课堂实效性的统一,是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是教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有效渠道。上好每节阅读课,是一个教师的职业义务和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寒天,高长梅.初中教学指导全书语文卷.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2.赵宪宇.教育的痛与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郑金洲主编.全球教育发展新路向丛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
6.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7.周毅.21世纪中国两大支柱.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8.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9.新课程改革50问特刊[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0.李玉萍.教育艺术案例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袁正光主编.现代文明的基石——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14.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走进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萧宗六.教育改革与学术争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7.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8.李震主编.全国青年教师中学语文论集.语文出版社,1996.
19.程少堂著.程少堂语文教学思想录.海天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公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