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为钥 开启儿童的心灵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r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个被称为情绪智力的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对人生的重要性。目前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反映到教育领域那就是对传统的以认知为核心,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主智教育的批判,和对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然而相对于有形的知识,情绪、情感似乎比较难于把握,它们从何处而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怎样才能不流于空泛?要情感当然不能丢弃知识,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怎样兼顾、融通?这些问题都是摆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怎样解决?我们不妨以成功的案例为研究对象,解析其中的要点,从中获得启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就针对传统语文教学抓知识点、繁琐分析、缺乏情感的弊端,以“情境”来融合知识与情感,让儿童在情境的体验、活动中习得知识、陶冶情感品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更是高度评价其“不仅是有效、有魅力的教学,恰是实在的情感教育,是情感教育实践在中国的一个具有本土特点的典范。”那么情境教学究竟是如何在教学中融铸情感,激发儿童学习的情绪,从而实现对儿童优秀情感品质的塑造的呢?笔者根据李吉林老师执教的经典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概括出情境教学影响儿童情感的以下几点策略。
  一、以情激情,境中生情
  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活动,此时处于引导、帮助角色的教师就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将学生的情感调整到与学习目标和谐一致的状态。这就首先需要教师“以情激情”,也就是教师带着充沛的情感进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全身心投入,真实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对教材所蕴涵的情感的体验,同时积极地启发、唤起学生的共鸣。让教师成为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老师的情感成为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
  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教学诗歌《故乡的小园》时李吉林老师是怎样“以情激情”的: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写的《静夜思》这首诗吗?(指名背诵)
  李白在月光下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同学们,什么叫“故乡”?(板书:故乡)
  “故乡”是一个人出生、长大的地方,每当一个人离开了故乡时,常常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乡的小园》,就是写“我”对故乡的思念。
  李老师读了这首诗,仿佛看见写这首诗的诗人,可能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望着月亮,想起自己的故乡;或者站在窗口,望着南飞的大雁,想起故乡的小园……我们好像还听到了这位诗人在轻轻地说着。
  李老师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让学生明白“故乡”一词的含义,同时激起学生的情绪,用“月下怀想故乡、临窗遥望大雁”这些充满深沉思念之情的经典意象,伴随着舒缓、深情地描述,传递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丰富感受,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使他们跟随老师的描述头脑中产生相应的表象和情绪。
  不难看出在这里老师不是直白地表露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是借助情境的创设自然而然地透露出这份情感。“情境教学”顾名思义——有情、有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因此情境教学的“情”与“境”是相互交融,不可分离的。“情”可说是情境教学的灵魂,而“境”则是学生感知的凭借。小学儿童偏向于形象认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通过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知识和情感学习的有效性。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李教师又引导学生体会与之相似的思念校园情境的情感:
  假如,你现在不在校园,而在外地,夜晚你想着美丽的校园。我们校园里,那高高的雪松,那一排排水杉,那成群的鸽子,那飘香的桂花树,曾经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今,这些都像画一样,一幅幅地出现在你的眼前,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听着音乐体会体会。
  这样层层递进,情感步步深入,使得师生共同沉浸在怀想的情境中,一种眷恋的、亲切的情感萦绕在整个课堂。情境的创设帮助儿童调动多种感官,通过想象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因此情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简单的情感加上场景,而是情与境交织、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教师情感的推动、引导下,产生一种氛围,不知不觉地影响身处其中的儿童的内心世界。
  二、引导探究,以趣激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会被新颖、有趣的事物吸引,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注意力是无意识地集中的,不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也就不会觉得疲倦和排斥。情境教学就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利用有趣的手段吸引着儿童向深处探究。
  例如教学《寒号鸟》,李老师就抓住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角色的特征入手,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对角色的情感,吸引儿童走进其中:
  很早以前,很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里传来的小鸟哭叫的声音:哆罗罗,哆罗罗,所以人们就给这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
  接着她又巧妙地利用“号”的读音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既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又没有切断情感的脉络:
  “号”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例如“号叫”、“号哭”。这名字多么难听,但又怪可怜的。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自读课文)
  为什么寒号鸟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孩子们当然顺乎自然地想了解在它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而这些李老师都不直接告诉学生,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寻找答案的。《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然此时孩子们已经有了强烈的探求欲望,而通过自己阅读他们是能够解决问题的,那么老师就不包办代替,只需在关键的时候稍作点拨就可以了。
  其实大多数孩子在最初都是热爱学习的,他们生来具有的好奇心正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端。儿童因好奇而好学,渴求新知,所以在他们的内心存在着巨大的学习的动力。遗憾的是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这一情感动力的作用,一味地灌输、牵拉。正如思维科学专家张光鉴教授所说:“情绪”好比思维的“发动机”,发动机不打开,老师再怎么费力牵引,学习当然都是低效的。更糟糕的是,缺乏情趣和探究的学习磨损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的热情,原本他们可以从探究、发现中获得的快乐被剥夺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少学生厌学,缺乏朝气和活力的现状。
其他文献
摘要: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
摘要:共生是建立在对生命关怀和对异者接纳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和理性竞争,达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想生存状态。在共生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要扭转忽视生命特性的工具取向,尊重师生生生命活动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强调理解、对话与合作,达成全面的共生理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管理、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六个方面体现出新的价值取向,进而构建出符合共生理念、以共生性为典型特征的新型课堂。  关键词
摘要:在文化转型与教育转轨中,名校文化面临着艰难选择。名校文化发展意味着逐步克服文化与人的割裂与对立,形成文化与人的积极互动,促进文化世界与文化生命的同步优化。名校文化发展的深层机制在于办学者自身的文化更新,它迫切要求办学者跳出文化小圈子反观自身,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能力,同时善于捕捉文化冲突中蕴藏的发展契机,处理好文化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调控好稳定与改革的运行节奏。  关键词:文化转型;
锡山区自2001年在全国率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和经验。“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三品课堂”引领全区课改工作向更深处发展,课堂三品化的过程也成为全区教师实现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历程。要打造小学科学学科的品质课堂,让每一堂课都具有内质,耐得起细细品味,必然要归结到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归结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归结到教学是否有效的范畴中来。下
反复回味这一节课,好一节朴实有价值的课!在这一节课中,从初读到精读,从精读到品读,从品读到悟读,从悟读到提升,从提升再到拓展,环环相扣,衔接自然,既有课文内容的解读,又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既有全班学生的共同探讨,又有分组探究;既有课内的升华,又有课外的拓展;既有知识的领悟,又有情感的熏陶。从这样精彩的一节课中,我们还不能感受到语文学习中阅读的秘诀吗?如果还有什么疑问,那就再来读一读这篇课堂实录吧! 
做美术老师已经十八年,刚开始跟着老教师走,后来,特别是自己也成了老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后,则是按照“经验”走。其间,也不乏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的磨练,可是却忘记了此间最本真的问题——怎么做美术老师?直到一次偶然听到学生自然流露出的评价,深化了自己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的个性化理解,并引发了我对“到底我像什么老师?”“美术老师该像什么老师?”“到底怎么做美术老师?”一系列问题的思量……  那堂课,是美
【名师档案】  娄小明,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任教美术,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2年来,醉心于儿童美术教学工作,曾在江苏省各类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23次,有一百余篇文章发表于教育期刊,课堂教学获江苏省录像课评比一等奖。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教海探航”杰出水手、吴江市学术带头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吴江市名教师。    教学时间:2011年3月24日  教学场合:中国名校之光——江苏省著名小学特
《江苏教育研究》课堂围观“十年一课”栏目的推出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同课异构不同于我们平时常见的形式,而是同一课、同一人,跨年度的异构,特别是这样的异构跨越于新一轮课改推行的十年间。我以为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过了对一堂课或一个文本的研究,它成为一名教师审视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透视课改的一个崭新而独特的视角。十年来的课堂中所产生的智慧一定有意或无意地吸收着课改的营养,课改给人带来的变化不但是表现在
《江苏教育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自1999年启动以来,已历经十余年。回顾十年数学新课改,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效?  修订工作组专家:概括地讲,数学课程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是实施的准备与过渡。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实施之前,教育部组织了力量对当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修改,以作为正式实施课程改革的准备与过渡。  二是国家级实验区的启动与推进。2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坐落于常州南翼“花都水城、浪漫武进”中心城区,毗邻春秋淹城,是一所闻名遐迩、享誉省内外的百年名校。学校创办于1906年,始名“私立时敏初级小学”。198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更名为“湖塘桥实验小学”。  湖塘实小,现代却积淀深厚;湖塘实小,古老却常变常新。近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拥有3500余名学生,近2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