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国际广播特点 做好“两会”对外报道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陈敏毅
  
  历次“两会”报道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都努力在增强对外报道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不断开拓创新,每年上“两会”之前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两会”之后进行认真总结。
  2007年“两会”报道国际台将通过43种语言节目,以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短波、中波、调频和境外合作电台向海外听众播送,还有卫星发射的数字广播向欧洲、非洲的听众播送,在线广播则通过48种语言在第一时间向世界传递“两会”信息。
  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在《“两会”热点聚焦》栏目中就物权法草案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的审议、新农村建设、中国政府加大反腐倡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话题进行重点报道。我们还将邀请“两会”的代表、委员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走进《做客国际台》栏目畅谈“两会”。国际台历年的“两会”报道,都具有鲜明的国际广播特点,2007年,我们将继续在以下这些特点上做足文章,使“两会”报道达到理想的外宣效果。
  
  深入浅出,放宽视角
  
  外国人对中国的人大、政协制度了解不多,有西方听众就曾向我们询问:“中国‘人大’是不是代表中国全体人民?它同议院中的议会有什么区别?”国际台在每年的“两会”报道过程中都会安排一批知识性、介绍性稿件解疑释惑,对海外听众介绍中国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
  国际台自2003年首次推出谈话形式的时事专栏《两会进行时》,将热点问题转化成聊天的形式予以解说后,就一直沿用这种主持人与评论员对话的形式成稿,选题全是听众关心的话题,如《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特点》、《从历次机构调整看中国政府的治国思路》、《中国老百姓最关心什么》等,做到了把重大的内容以轻松的形式告诉听众,这种做法很受听众欢迎。在主持人展开访谈时,注意深入浅出,放宽视角,把话题引到中国社会发展与变化的大背景中,使听众通过“两会”报道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
  
  多语种,说新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 43种语言(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及4种方言)向全世界广播。2006年,共收到来自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电子邮件等240多万封。遍布世界各地的听众组织已达3600多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每年“两会”就有20个语种左右的记者上会。“两会”报道中,记者充分发挥外语优势,积极采访对象国驻华使节(很多列席旁听中国政府总理工作报告)、各国政要、专家学者、经济界人士、媒体记者、海外听众等,通过外国人之口报道“两会”。例如,意大利语曾开辟《意大利人看“两会”》专栏,请该国法律专家、经济教授、驻华代表等谈对中国“两会”的看法。其中采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意大利文版译者恩里克,就中国的法制建设谈了感受。涉及法律程序的内容很繁杂,表述起来为了不失严谨难免枯燥晦涩,而由对象国本国的专家用自己的语言就可以讲得很通俗,易于对象国受众接受和理解。
  上会记者们还充分发挥广播优势,从“两会”现场发回了大量音响使用恰当、制作精良的录音新闻、录音报道和口播报道。例如2003年德语部的《两会同期声》系列节目,每天播发一次上会记者发回的口播报道,视角独特,努力发掘听众特别喜欢收听而大多数时候又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素材,用亲切的语言讲出生动的故事,该节目播出后很快收到听众反馈,听众认为德语部当年的“两会”报道“最大的亮点就是记者亲切的口头报道”。还有“国际在线”网络电台突出自身音频优势,《in资讯》栏目以“说新闻”的方式播报“两会”议题,《News茶座》就“民生话题”展开线上与线下讨论,以及电话连线等,均起到了良好的外宣效果。
  
  


  不同受众,外外有别
  
  鉴于国外对“两会”会议本身的关注有限,而把“两会”看成是全方位了解中国各方面信息和社会舆论关注点、焦点的机会,国际台本着跳出“两会”报道“两会”的原则,将“两会”热点话题同国外听众对中国信息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报道思路和选题,着力展现“两会”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报道策略上,大量压缩会议程序性新闻,紧抓国外受众关注的大会新闻热点,采用说新闻、讲故事、记者见闻录等形式,既报道成绩,也谈到问题,侧重介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问题。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改变过去摘编报告内容的做法,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通过记者连线、专家解读等形式突出新闻点,借记者、专家之口把较为枯燥的报告浓缩成足以引起听众关注的新闻。
  国际台的听众除了一些外国政要外,大部分是各国的普通民众,相对于中国的大政方针而言,他们对发生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小事情更感兴趣。报道“两会”时,国际台要求记者多采访来自基层的各界平民代表和委员,例如普通工人、来自县里的农民代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等,通过报道他们在会上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和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具体的小事例来阐释国家的大政策,把硬新闻做软,对外国受众更具说服力。
  在此基础上,国际台还要求各语言广播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听众需求,制订个性化报道方案,做到“外外有别”:对发达国家广播要多报道民主、环保、反腐、监督等;对发展中国家要多报道民生;对周边国家要报道中国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体现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政策。
  
  现场直播,交流互动
  
  为使“两会”报道贴近国外受众需求,国际台各语言部均于“两会”召开前,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的听众和网民中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他们的需求。过去收集海外受众反馈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听众来信和越洋电话,如今通过国际台的 “国际在线”网站(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使用43种文字、48种语言发布内容、包括网络电台和播客平台等新媒体在内的多媒体集群网站),可以电邮、语音信箱、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更加及时地得到受众的反馈,并根据受众的关注点,在广播和网站上开设丰富多彩的针对性栏目。
  2006年,英文网在Talk China英文论坛上开辟了《“两会”特别话题》栏目,引导受众对“两会”各个议题进行讨论,还开设了特色“博客群组”,通过博客日记这种形式加大与网民的互动;日文网在主页和BBS上同时推出《“两会”我想问》的交流活动,征集日本网友对“两会”感兴趣的问题,在“两会”期间针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华语广播策划开展了海外华人华侨“两会”关注热点问题问卷调查活动,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重点选题。
  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广播优势的一种传播手段,传统广播和网络在线广播的有效融合则使“两会”重大活动的直播期间,国际台听众、“国际在线”网民实现了和国际台直播人员即时的交流互动。2006年“两会”报道中,国际台“两会”直播频率覆盖了东南亚、东亚、南亚、北美、日本(通过日本有线广播网)、香港(通过香港有线电视网)等广大地区,并在网上同步播出,通过直播这种方式,不仅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传递了“两会”的重要信息,而且有力地体现了中国政务的公开和透明。例如在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直播的时候,境外听众能在第一时间听到总理答记者问和此起彼伏的掌声,感受到现场的气氛,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国际台的直播人员发问。借听众的提问为由头再作报道,并在播出前通知听众,播出时会点出其姓名,显得亲切、自然、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7年“两会”在即,国际台各语言部除继续做好有关“两会”的常识性报道外,还将紧紧围绕今年“两会”议程,针对不同国家受众关注的内容做好针对性报道,努力把我们想介绍的和听众想了解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责编:雷向晴
其他文献
物候是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植物物候与全球变化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荒漠绿洲交错带4种典型木本植物的物候观测,分析了物候期时间变化趋势与温
利用鲁奇炉煤制气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泥,探索一种可使污泥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的途径,为煤化工行业今后更好地开展污水处理站污泥的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撑。
片名:《北京小吃》   节目长度: 120分钟   出品单位:外文出版社  语种:中、英、日文   拍摄时间:2006年    人们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烹饪王国,殊不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烹饪史是从北京写起的,早在一万七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发明了人工取火的熟食法,掀开了中国烹饪史的篇章。  北京小吃就是深蕴于这种背景下的重要饮食文化成果。每一种小吃的制作与食用方法,不仅蕴涵着北京人特有的饮食意
期刊
本文较详细的叙述了坦克装甲车辆启动电流的数据采集原理、设备组成与调试,相应略述了电流特性曲线生成中所涉及到的软件问题。充分揭示了PCM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数据实时处理
秋天,是吃鸭子的最好季节。人们以前把野鸭称为凫,家鸭叫做鹜,所谓“落霞与孤鹜齐飞”,但,在饕餮客眼中,也许就是飞向炉火的鸭子。饕餮客对“吃鸭”的研究细致入微,公元6世纪北魏人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养鹅鸭》中总结:“供厨者,子鹅百日以外,子鸭六七十日,佳。”养殖六七十天大的嫩鸭,做菜最好吃。当时主要的做法是“炙”,就是烤鸭,用两个月大的鸭子最好。  北宋的时候,莲花鸭、签鹅鸭、燠鸭、煎鸭子等菜品都已
互联网金融现在正是高速发展的时期,调查其现状及面临的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目前融资渠道有P2P网贷、电商等。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监管不到位以及风险复杂难控等挑战
近年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全国不少地方都筹集设立了企业解困资金,使生活困难的企业职工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享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但
文/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朱灵  每年的“两会”都是海内外媒体密切关注的大事。“两会”议题均关乎国计民生,信息量大,富有新闻价值。但在“两会”报道中,《中国日报》既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也要与境外媒体竞争;既要面临同类媒体的竞争,也要与异质媒体竞争,这就对我们的“两会”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中国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2007年是《中国日报》改扩版的
第二届世界川菜大會名厨云集、美食荟萃。最暖心的一顿饭是在资阳市社会福利院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川菜大会名厨慈善晚宴”。  9月21日晚,资阳市副市长周月霞,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秘书长尚哈玲、常务副秘书长牟栋梁,资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邓爱华、民政局局长林俐、商务局党组成员林敏等,走进资阳市社会福利院,与95位老人共进晚餐,品尝“舌尖上的‘资’味”。晚宴由参加第二届世界川菜大会的国际中餐名厨精心烹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