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旅游发展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然而,生态旅游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文从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在分析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鉴于此,世界旅游专业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然而,近年来旅游环境恶化的事实,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许多,但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还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
1.2可持续发展思想
国际学术界一度认为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经济可持续性指保证稳定的增长,尤其是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社会可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2.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好处
开展生态旅游不仅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而且也正在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位于黑龙江省德都县境内的“五大连池”,是因火山岩溶堵塞白河河道,形成了5个相连的火山堰塞湖,素有“火山博物馆”之称。五大连池周围景色壮观,巍峨耸立的火山群环抱着碧波荡漾的火山堰塞湖,湖光山色映成一体。许多外国游人及专家见到当年熔岩流动的千姿百态的痕迹,汹涌的石海,倾泻的岩流,还有那如盘丝般的绳状熔岩造型和喷气火山锥体,都连连赞叹。“火山博物馆”每年要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人前来观赏研究,赚取大量外汇。
众所周知,我国是旅游洞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开发每一个洞天都招来众多的游览观赏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杭州的灵山仙境、贵州的织金洞、桂林七星岩和芦笛岩溶洞、广东肇庆七星岩溶洞、宜兴善卷洞等等。随着这些洞天资源的开发开放,给当地的人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减轻农村的压力,又给国家和当地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上述实例足以证明生态旅游被普遍看好,主要包括:赚取巨额外汇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普教育和科学考察的好场所;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减轻农村压力,促使区域经济发展。
3.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
3.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据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开展生态旅游无论是规划开发还是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
4.如何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1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4.2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4.3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4加强生态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 学习 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昆欣.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3]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3).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鉴于此,世界旅游专业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然而,近年来旅游环境恶化的事实,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许多,但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还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
1.2可持续发展思想
国际学术界一度认为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经济可持续性指保证稳定的增长,尤其是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社会可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2.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好处
开展生态旅游不仅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而且也正在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位于黑龙江省德都县境内的“五大连池”,是因火山岩溶堵塞白河河道,形成了5个相连的火山堰塞湖,素有“火山博物馆”之称。五大连池周围景色壮观,巍峨耸立的火山群环抱着碧波荡漾的火山堰塞湖,湖光山色映成一体。许多外国游人及专家见到当年熔岩流动的千姿百态的痕迹,汹涌的石海,倾泻的岩流,还有那如盘丝般的绳状熔岩造型和喷气火山锥体,都连连赞叹。“火山博物馆”每年要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人前来观赏研究,赚取大量外汇。
众所周知,我国是旅游洞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开发每一个洞天都招来众多的游览观赏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杭州的灵山仙境、贵州的织金洞、桂林七星岩和芦笛岩溶洞、广东肇庆七星岩溶洞、宜兴善卷洞等等。随着这些洞天资源的开发开放,给当地的人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减轻农村的压力,又给国家和当地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上述实例足以证明生态旅游被普遍看好,主要包括:赚取巨额外汇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普教育和科学考察的好场所;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减轻农村压力,促使区域经济发展。
3.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
3.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据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开展生态旅游无论是规划开发还是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
4.如何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1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4.2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4.3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4加强生态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 学习 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昆欣.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3]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