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123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曲是我国重要的艺术瑰宝,在我国各个地方都形成地方特色戏曲。但是地方戏曲很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武都高山戏作为甘肃省武都戏曲代表,是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以武都高山戏作为地方戏曲代表,研究地方戏曲的文化魅力,并探索出通过专业课开设、校园媒体传播和戏曲社团扶持来促进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地方戏曲传承。
  关键词:校园文化;地方戏曲;武都高山戏
  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所以戏曲种类十分繁多。武都高山戏是流传于甘肃省的地方戏,是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戏曲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冲击,出现传承危机。戏曲文化是民族瑰宝,理应被继承和发扬。学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未来栋梁的培育场所,应当将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中,拉近学生与戏曲的距离,促进戏曲传承。因此,本文以甘肃武都高山戏为例子,研究了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现状,并极力探索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促进地方戏曲的发展。
  一、武都高山戏概述
  (一)武都高山戏简介
  高山戏虽然在甘肃武都地区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是被正式命名为“高山戏”是在1956年。2007年时候,武都高山戏被入选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高山戏具有浓厚地方戏的特征,主要以乡村人情世故为主角,具有浓郁的生活特征。由于受到秦剧和川剧影响,高山戏融合了这两种戏曲的唱腔和表演。现代版高山戏中以《开锁记》最为出名,曾经代表高山戏参加全国性的文艺演出,受到戏曲界一致好评,使高山戏在中国戏曲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武都高山戏的文化特征
  武都高山戏是地方优秀戏曲,其文化特征主要从演出程序、唱腔、演唱风格和表演特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演出程序分析,武都高山戏是一种让人观赏的戏曲,其在演出中有固定程序,每个戏曲演员都必须遵守。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是武都高山戏演出的前奏部分,打小唱后就是演故事,演故事是高山戏的重点内容。从唱腔来分析,武都高山戏的唱腔主要分为两类,即欢音和伤音。不同类别的唱腔带给人们的感知效果就跟唱腔名字是一样的。欢音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如《进花园》。而伤音给人一种悲惨兮兮的感觉,如《胭脂泪》。从演唱风格来分析,武都高山戏主要是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显得十分幽默有趣。在演唱唱词上,受得曲牌体系戏曲的影响,唱词多为对联体且韵味十足。高山戏在演奏过程中常用乐器是大鼓、四片瓦、琵琶、二胡等等。从表演特点来分析,武都高山戏中,生角一般在表演过程中以跳或摇来表现人物,而旦角是扭或摆来表现人物。
  二、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的现状
  戏曲作为民族瑰宝,然而地方戏曲在融入校园文化中却受到多方面阻碍,主要阻力来自学子的喜好、高校的重视度以及戏曲人才的缺乏。从学子喜好来分析,学校中的学生在戲曲和流行音乐中更加偏向于流行音乐,并认为戏曲是老年人才会听的过时曲调。地方戏曲受流行音乐的冲击,难以在校园中流行起来。从学校的重视度低来分析,在学校领导层面和教师层面看来,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知识,并认为戏曲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戏曲人才缺乏来分析,学校大多数是理论教学为主,真正领会戏曲要点的戏曲人才是十分缺乏,导致地方戏曲难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三、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地方戏曲专业课的开设
  校园文化打造可以借助于专业课程的设立,让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戏曲,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兴趣,从而在学校中形成探知和研究地方戏曲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地方戏曲专业课的开设要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习压力来选择课程时间。此外,在课程内容上,应当增加品赏类课程和实操类课程,而减少理论性课程。地方戏曲理论性课程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品赏类课程容易让学生快速简便地掌握地方戏曲的要领,而实操类课程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戏曲的兴趣。只要学生有探知戏曲的兴趣,那么学生会自主学习和掌握戏曲理论性知识。
  (二)校园媒体的传播
  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借助校园中现有的传播媒体。对于学校来说,常用的校园传播媒体主要是学校学报和校园广播。地方戏曲采用校园学报进行校园文化打造时,应当主要在学报中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戏曲研究,并将师生在戏曲中获得的成就放置在校园学报中。地方戏曲采用校园广播进行文化传递时,要注意校园广播播放的时间。校园广播一般从周一至周五在中午上课前和下午放学后分别进行半个小时的播放。地方戏曲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应当固定好每周多少时间播放,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每周的播放频次。一旦确定下来后就不要轻易改变,使学生能够掌握校园广播的规律,能够在地方戏曲播放期间腾出时间。
  (三)地方戏曲社团的扶持
  社团是打造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地方戏曲可以借力社团融入校园文化。部分学校存在地方戏曲社团,但是仍有很多学校是没有地方戏曲社团。首先,学校应当保证学校内部有专门的地方戏曲社团在运转。其次,学校要对地方戏曲社团进行扶持,扶持方式主要是人力资源扶持和活动项目扶持。从人力资源扶持上分析,戏曲是一项需要技艺的艺术,学生不一定能够充分掌握。学校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辅导或者校外专业人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做好地方戏曲社团。从活动项目扶持上分析,学校如果举办活动或者校庆时,应当要给地方戏曲演出的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中成长,在舞台上传递地方戏曲。此外,学校还应当与社会戏曲社团合作,为地方戏曲社团连接好校外资源。
  四、结语
  戏曲因为其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武都高山戏作为地方戏曲被列入非物资文化遗产中。本文主要探索以武都高山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戏曲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蒙瑶.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8.
  [2]伍益中.湖南地方戏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5(9).
  [3]何丁瑞.地方戏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亳州地方戏曲二夹弦为例[J].戏剧之家,2015(14).
  (责编  翁春梅)
其他文献
摘要:植物种植是幼儿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是他们认识自然的一个窗口。植物种植的过程是幼儿生长兴趣的过程、激发能力的过程,更是塑造他们品质的过程。  关键词:幼儿品质;植物种植;怜爱;自信;反思  植物种植是幼儿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是他们认识自然的一个窗口。在植物种植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素养的生成。  一、培植幼儿对自然的怜爱之情  大自然是美好的、神奇的,幼儿天生对事与物感到好奇,
期刊
摘要:2020年1月20日,一场巨大的疫病风暴席卷而来,给国内各个领域造成极大的冲击,随着疫情形势不断严峻,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截至三月份,已经超过万人被感染,而整体疫情还在蔓延,为了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全国多数省份启动一级响应机制,众多省份受疫情影响并发布关于延迟复工的特殊措施。在如此严峻的大形势下,教育领域开课时间延迟,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教学已经是无法避免的
期刊
摘要:开展户外混龄活动,是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理念及要求、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并增强幼儿实践探究精神的重要举措。“种植地——小园丁”这一户外混龄活动既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常识,又能够强化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幼儿形成珍惜食物的美好品质。为此,本文主要对户外混龄活动区材料投放中“种植地——小园丁”展开研究,在阐明其材料投放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种植地材料开展“种植地——小园丁”
期刊
摘要: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创设出具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活动。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围绕丝瓜筋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其在区域活动中发挥独特的教育价值,显示其特有魅力。  关键词:丝瓜筋;区域活动;资源  区域活动以其独特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幼儿园在农村,周围会有很多可以
期刊
摘要:《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该把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工作首位。幼儿园纷纷开展户外运动性自主游戏,提供丰富场地和材料,保证1小时以上体育运动时间。但幼儿运动强度并不理想,大多数幼儿无法达到每天60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作者结合户外运动自主性游戏开展情况,提出丰富游戏情节,激发运动原动力;增加竞赛游戏,提高运动强度;创设挑战环境,保持运动强度;设置奖励机制,获得运动成就感等多
期刊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普遍存在更加重视知识学习而忽略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因能力培养与发展不均衡而表现出自私、冷漠、动手能力差、抗压能力弱等各种心理与性格发展方面的问题。因此,小学阶段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教导学生劳动实践方法,指导学生处理劳动实践中的
期刊
摘要:我国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将美育与德育巧妙结合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品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价值观念、高尚情操修养的重要阶段。应该将德育渗透小学美术课堂的每一环节,促进学生形成“美”的能力的同时提升品格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德育渗透;有效措施  德育居于素质教育的首位,包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强烈责任感、顽强意
期刊
摘要:音乐是对情感进行表达的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对人的感情有更直接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情感层面的交流,借助音乐所传达的审美情感及塑造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能与音乐开展情感交流,培养乐观向上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站在学生身心特点的角度,采用多类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与学生在情感上开展交流;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培养,鼓励与刺激他们,让他们能激发起学习音乐的热情
期刊
摘要:识谱是学习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识谱教学效率,让学生从音乐探索与体验中获得乐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识谱教学;发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一下子增加了热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也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放到了重要位置。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音乐双基的训练,甚至在歌曲演唱中,学生能把歌词唱
期刊
摘要:六百多年前的苏州地区诞生了昆曲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昆曲艺术的发展,昆曲成为影响海内外的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昆曲艺术走进校园,能助力学生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美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唱响;昆曲;提升;艺术素养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简称“昆腔”,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民族优秀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