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七世纪犹太裔荷兰籍哲学家斯宾诺莎,他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形成三位一体,本体论是伦理学的根本,认识论是伦理学的过程,幸福观是伦理学的中心与主线。他认为一切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幸福,哲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追求幸福。斯宾诺莎以追求人类最高幸福为神圣使命,将理性主义纳入他的幸福之中,主张抛弃思想以改变财富、荣誉和和感官快乐,使人类最终达到心灵与自然相融合的理性主义之幸福。
  关键词:幸福;理性;自我保存;矛盾
  一、斯宾诺莎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笛卡尔、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三人被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在其著述《知性改进论》中,斯宾诺莎公开宣称:“我的目标是把所有的科学都集中在一个目的或一个原因上,也就是说,要达到人生完美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人类的幸福问题是斯宾诺莎哲学的一切。那么,斯宾诺莎所言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他的幸福观呢?因此,本文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系统阐述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一)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人们追寻的永恒话题,每个人都渴望福,向往幸福。当然,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观念却是不同的。幸福是心灵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一種状态,简言之,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一书中说:“幸福是一种思想与自然交融在一起的状态,是对上帝理性的爱。”
  1.幸福是人心灵与自然融合的一种状态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为了享乐(快乐和物质财富往往是短暂的,而不是持久的),而且还应该追求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满足。“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是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最高的幸福,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虽然斯宾诺莎说过这些话,但他并不是一个苦行僧,他探索的真正的幸福是“一旦发现或获得,你就可以永远享受幸福,”也就是获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知识。
  谈到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斯宾诺莎将知识分为三类:一是普通常识所带来的常识或非理性信念,它是知识的最低层次,这种认识往往是错误的,容易误导的,使人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一类是间接演绎来的知识,是靠推敲得来的,如果推论错误,那么这种知识就是错的;一类是直观知识,它被称为最高级的知识,是从自然某些属性的恰当观念出发,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恰当认识。
  所以人的心灵只有在掌握了关于自然直观的知识,才能使心灵的满足,从而达到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状态。
  2.幸福是对神的“理智的爱”
  我们所理解的幸福,大多是以健康为主,也可能包括安定、快乐和物质等,而斯宾诺莎所理解的幸福,却是从上帝(神)开始的。上帝的爱是一种与迷信截然不同的理性信仰,当上帝的爱变成了一种非理性的信仰时,它与错误和无知联系在一起,这是不幸和痛苦的。只有在直观理性的知识指导下,人对于神(上帝)产生的爱才能算是理智的爱,人的心灵才会是积极主动的,才能使心、神合二为一,所以说幸福是对神“理智的爱”。
  (二)斯宾诺莎幸福观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
  1.古希腊的幸福观
  提到幸福观就要涉及到伦理学,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是西方伦理思想的一支。而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则是古希腊的伦理思想。但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伦理学的形成和系统化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德性和善来探究的。
  (1)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根源: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一般说来,认识论解决实际问题,道德(或伦理)解决好问题。而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却是把真与善相统一。他一方面强调美德是心灵的内在原则,另一方面又认为知识也可以称之为美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人追求的是向善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掌握关于美德的知识,做出美德的行为。他反对过分的物质享受和过度放纵,试图通过自我控制和自律来达到幸福,从而获得幸福。
  (2)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深化:柏拉图“善”的理念。柏拉图则是继承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进一步去探索“善”的本质特征。他用“思想”来解释伦理学,强调“善”不仅使所有的思想成为现实和必要,而且是世界追求终极目标和创造世界的根本动机。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重性:一是理性,二是意志,三是欲望;而靈魂的三个部分也各有它本身的德性,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柏拉图就以此作为评价人道德行为和人品质的主要依据。他还强调,最低级的应当是人肉体感官上的需求,而理性才是最高级、权威的,才是能认识善的理念,才是能达到对真、善、美追求的必然性。
  (3)古希腊伦理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探索,如同苏格拉底,主要强调美德和美德,但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美德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与知识是等同的。亚里士多德提倡的美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心灵的美德,另一种是美德的知识;它主要是指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以理性的沉思活动为目的,以思想为出发点,并从这种活动中获得自我的持续和休闲的愉悦。“哲学智慧的活动是一切美德中最快乐的,因此生命是最幸福的。”正是这句话引出了亚里士多德的另一种道德美德,那就是行德。只有善与美德并存,才能获得知识,从而获得幸福!
  (4)古希腊后期伦理学思想: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快乐主义”是伊壁鸠鲁伦理学所倡导的。在西塞罗之后,罗马人通常把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理解为一种肉体上的放纵。然而,伊壁鸠鲁本人所追寻的“快乐”并非如此,他所指的快乐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淡泊与安稳。“当我们把快乐当作一个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不断地饮酒取乐,享受童子和妇人的喜悦,或享用鱼的盛筵,以及其他的珍馐美馔,都不能使生活愉快;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它找出了一切取舍的理由,清除了那些在灵魂中造成最大的纷扰的空洞意见。”因而可知,伊壁鸠鲁把快乐等同于幸福,他认为消除对神灵、死亡的恐惧和节制自己的欲望,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   2.近代西方的幸福观
  到了近代,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神学统治后,幸福观愈来愈系统化。文艺复兴高调地宣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口号,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并对宗教神学进行了严重地揭示与批判。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继承了古希腊传统优秀的伦理学思想,把理性的人作为关注中心,重视人的自身价值,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还强调了理性,认为知识也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建立了比之前更为完善的伦理思想体系。
  接着就是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欧洲近代唯物论和实验科学真正的鼻祖——培根,为近代伦理思想开辟了道路。他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伦理学领域中,用唯物主义经验论来阐述道德的来源与标准,反对中世纪的道德标准。当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认为,“人是自然的臣相和解释者”,他还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培根在探索知识与幸福、理智与情感以及个人与公共幸福的关系上,都成为了斯宾诺莎幸福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霍布斯是一个完整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创始人。他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谈论道德,其伦理思想既包括自然权利,也包括自然法。同时他也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还要符合自然法,使得心灵与自然相融合。这些后来都被斯宾诺莎所批判继承。
  二、幸福的基础是自我保存
  幸福是以什么为根本的?幸福的基础是什么?斯宾诺莎解释道:“美德的本质是努力保持自己。一个人的幸福在于他保持自己的能力。”
  (一)自我保存是人的本性
  斯宾诺莎认为,探索和保存自我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寻求和实现生命自我保护中寻求更高的幸福。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斯宾诺莎在探究人的问题时,不是仅仅局限于人的自身范围,而是将人放在自然或神这样的视野中。人作为自然的一小部分,人的行为、理智和能力相对于自然而言具有从属性与被动性。斯宾诺莎强调说:“自然不受人的思维规律的约束。”“人类理性法则是以人类的现实利益和保护为目标的;自然界的边界是无限广阔的,它与自然界的永恒秩序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秩序中,人只是一个粒子。”从而我们得知:人存在于自然,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拥有最基础的自然权利。
  (二)自我保存来自自然力量
  1.神、自然、实体三位一体
  上帝、实体和自然是三合一的,理性的爱等同于对自然和理性的热爱。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一书中,使用了“神”、“实体”、“自然”这三个名词,“神或实体或自然”,也就是神、实体和自然都是特指一个东西。
  2.神即实体,神即自然
  斯宾诺莎认为:神、实体和自然都是等同的。他在《伦理学》命题推论中说:“凡任何存在的东西,必须有其所赖以存在的一定原因”,“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所谓实体,它本身和自身都是已知的。换言之,构成实体的概念,能够不用借助于他物的概念。因此断言,作为所有事物的性质和存在的唯一原因,作为一个原因,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唯一的实体,是所有事物的唯一原因。
  在其著述《神、人及其幸福简论》中,他表示,自然不仅包括物理世界,还包括心理世界或精神世界。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将自然分为“被动的自然”与“能动的自然”。上帝与自然的统一不仅使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与众不同,而且使他的哲学有所不同。在你自己和内在事物中的事物,对应于实体和状态,自然与自然产生,它们是同一性质,是同一实体的整体。因此,斯宾诺莎认为,神与实体是统一的,神与自然也是统一的,所以自然与实体也是统一的。
  三、斯宾诺莎幸福观的矛盾
  人类最大的幸福是获得善,它是否有利于自我保护,是善与恶的标准。只有在自我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命的完美,这是斯宾诺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
  (一)伦理思想中的“善”与“恶”
  探究幸福,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善与恶的问题。在斯宾诺莎看来,“善”与“恶”并不表示某一事物的基本本质。“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一切东西,它们或者是事物或者是活动。既然善与恶既不是事物,也不是活动,善与恶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如果善与恶是事物或活动,那么它们必须有它们的定义……因此,可以看出善与恶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或活动。”在這样的情况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很难做出判定。斯宾诺莎指出:“每一个人都是依照他的情感来判别或预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较善,什么是较恶,什么是最善,什么是最恶。因此,贪婪的人们称金钱富有而善良,缺乏金钱邪恶;那些虚荣的希望只不过是荣誉,所畏惧的无过于羞辱;而那些嫉妒的人,没有什么能比别人的不幸更让他开心,也不能使他比别人的幸福更令人烦恼,就这样,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的感情来判断好坏,有用或无用。”他所论述的幸福观是以善恶相对性建立起来的,表现出利己与利他的矛盾的不可调性。当一个人追求他所知道的善时,他只考虑是否促进自己的自我保护,而不考虑别人,这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但是,如果没有善恶的标准,那你为什么谈论幸福呢?
  四、斯宾诺莎幸福观的意义与缺陷
  (一)斯宾诺莎幸福观的意义
  1.斯宾诺莎幸福观的理论意义
  作为最早的理性主义幸福的代表,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德谟克利特。他提倡理性地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即追求灵魂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幸福。之后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即是美德;接着是中世纪宗教的兴起与昌盛,基督教取代了理性主义的幸福观。随着17、18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开展,理性主义幸福观又重返舞台,斯宾诺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突出特点有:①意志和理性是同一的;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③在理性的指导下,探讨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斯宾诺莎把知识、道德和善统一于人的幸福中,突出改进理智,运用知识克服和引导情感,最终实现人的幸福。这是对前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也符合现代理性主义幸福观的总趋势。它为哲学家的幸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2.斯宾诺莎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其一,例如在其著作《伦理学》一书中,斯宾诺莎批判无节制地追求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对于财富、名誉、幸福的渴望,很容易迷失自我。在追寻的道路上,他们是否会幸福呢?当然,他们的幸福是短暂的,并不是心灵上永恒的幸福感。斯宾诺莎说:“石阶上因为富有资财而遭受祸害以致丧生,或者因为追逐活力而不能自拔,置身虎口,甚至于身殉其愚的人,例子也并不更少些……”。其二,斯宾诺莎倡导要用理智克制情感。我们人类是感性动物,常常会感情用事,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会理性认识。其三,斯宾诺莎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万物因自然规律和法则的影响才存在。当我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要理性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达到真正的幸福感。
  (二)斯宾诺莎幸福观的缺陷
  斯宾诺莎对何谓“幸福”这一观点的探讨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他认为幸福的归宿是“善”,即人心灵的圆满。为此,他所探索的幸福观也就不免抽象化,不能真正切实地确保人生的幸福。他认为,要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必须使人的心灵静观自然的一切,认识自然的必然性知识。人的认识力是有限的,只能认识到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可能全部认识自然。首先,斯宾诺莎的幸福终极目标是获得自然的必然知识,无限的自然与有限的认识能力相矛盾,当有限的认识面对无限的自然界,只能使人的心灵感到无助和脆弱,所以想达到人心灵的完满在现实中确实很难。然后,斯宾诺莎认为,为了实现心灵的自由,人必须受到约束,人若是想真正克服自己的情欲,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也许只有和斯宾诺莎相似的人才能拥有吧!可是又有几个像斯宾诺莎一样的人呢?其次,斯宾诺莎认为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遵循人的本性,心灵才能获得自我满足。然而人与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就算是理性生活下的幸福也都是不同的。最后,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是在人的自我保存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從自我保存的理论中找到了幸福观,就难免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
  综上所述,斯宾诺莎的幸福观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当然,这一切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创造活动。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是从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中缺失的,也失去了它使人快乐的自由,因为纯粹的主体性变得飘忽不定,没有任何现实性。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斯宾诺莎.神、人及其幸福简论[M].洪汉鼎,孙祖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4]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洪汉鼎.斯宾诺莎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7]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8]16-18世紀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9]谭鑫田.论斯宾诺莎的“神或自然”[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10]杨礼银.论斯宾诺莎的“自我保存”思想[J].理论学习,2002,12.
  [11]王秀玮.斯宾诺莎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7.11.
  作者简介:
  李锦(1991.7.3—),女,汉族,滕州市人,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集中供热的快速发展,热管网建设和设计受到广泛关注.供热管网范围广,规模大,成本高,特点和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市政供热管网建设项目的施工时,在供
  从络石藤中提取纯化得到的总木脂素提取物(Y2-02)具有对急慢性炎症、免疫性炎症和疼痛都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效果与现有一线治疗药物相当,而且基本无毒副作用。本文通过对
  本文分别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对海南五层龙根茎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以抑制a-葡萄搪普酶活性为抗糖尿病筛选模型,对海南五层龙
  目的:本研究对正丁醇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并测定了单体化合物对Bovine-LAR抑制活性。方法:利用硅胶、ODS和LH-20等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对正丁醇萃取部分
会议
本文针对建筑工程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采用工程实例结合理论实践的方法,先分析了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接着探讨了拆模要点.分析结果表明,高大模板支撑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安装工程是一个涉及供配电、通风、消防与照明等多个技术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技术复杂、施工质量要求和运行安全可靠性要求高。本文以福建省莆田至永定高速公
  对深海来源真菌,采用MIT法和纸片法,对16株深海来源真菌发酵产物进行了抗肿瘤、抗真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从深海来源真菌野生菌株中筛选活性菌株的阳性率很高,是可高效获得
  本研究结合活性筛选试验确定活性部位,研究了活性部位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及其化学结构,为研发药效物质基础清楚、质量可控、服用量小、疗效好的新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林木建设属于较为系统的工程,涉及很多领域.林木建设过程中,各环节之间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实施林木种植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结合各项风险因素有效地规划和种植,从而进一
传统的矿物加工行业历史悠久,具备实用性高且严谨的技术手段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将矿物加工中使用的一些技术、设备、手段应用到固体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工作中,这样不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