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桂花病害初报

来源 :浙江林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的是1985~1987年期间对浙江省桂花病害调查研究的结果。共鉴定出病害16种,其中赤叶斑病(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褐斑病(Cercospora osmanthicol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叶斑病(Macrophoma sp.)分布较普遍;而红背桂灰霉病(Botritis cinerea)、桂花枯斑病(Cytospora sp.),枝枯病(Phoma sp.)和干癌病以前在国内未见报道。文章对桂花病害的症状以及我国过去未见报道的病害的病原作了概述。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osmanthus disea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1985 to 1987. Sixteen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of which 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 Cercospora osmanthicola,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and Macrophoma sp.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Botritis cinerea, Cytospora sp., Phoma sp. And dry cancer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China. The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ymptoms of Osmanthus fragrans disease and the disease pathogen that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past in our country.
其他文献
在杭州市郊菜地上连续两年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是瓜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每年8—10月,瓜螟卵常被大量寄生,被寄生率高时可连续10天以上均接近100%,对瓜螟的发生为
五十多年前Mckinney等观察到用某些病毒的弱毒株系预先接种植物,随后再接种相关的强毒株时常常不表现强毒株系症状。以后,Salaman最先证实了可利用植物病毒防治病毒病害。这
豇豆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世界各国豇豆(包括Vigna unguicnlata(L.)Walp和V.sesquipedalis(L.)Fruwirth)种植地区均有发生,常给豇豆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自从1921年Ellio
四十年代末Orawford发现昆虫能产生雷达回波。五十年代英国昆虫学家Rainev应用气象雷达观测到蝗群的活动。六十年代以来英、美、加、澳等国先后组装专用的昆虫雷达用以观测
近年来,我国植物病毒学的研究非常活跃,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来研究植物病毒的组成成分,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病毒抗原型株系的划分和病毒疫苗的研制,迅速地向纵
利用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文献报道资料,组建了水稻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该模型采用生理时间、主要成分包括迁入种群的迁入时间、数量和格局;密度、生育阶段、温度、天敌和
竹黑粉病发生在毛竹、淡竹等多种竹种上。每年发生一次,春梢产生黑粉后即枯死,第二次梢不发病。病笋端部也产生黑粉,引起退笋。病菌厚垣孢子无休眠期,在10~28℃下萌发,但以20~2
一、害虫综合防治概念的提出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机合成化学农药问世,药剂防治成了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出现了种种弊端,因而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毒株1980年8月~1984年3月,我们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所豆类试验圃,土肥所绿肥试验圃和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蚕豆试验田。在蚕豆和田青上采到表现斑驳症状的BB—川Mo③
秕杷灰斑病两种病原菌Pestalotia eriobotrifolia和p.adusta的生物学特性基本相似,它们都能利用玉米粉、葡萄糖,果胶及纤维素作碳源,利用无机氮及有机氮作氮源。在黄豆葡萄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