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赵德江,贵州大学马列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许多弊端,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分析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弊端,说明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同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启示和经验。
  关键词:苏联模式;历史作用;弊端
  
  一、苏联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所谓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概括地说,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针对苏联实际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客观需要,在列宁逝世后提出并实施的完整、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其基本框架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从时间的跨度上看,苏联模式还不仅局限于斯大林时期。在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这一时期,苏联推行的实际上也是广义上的苏联模式。因此,人们一般把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称为斯大林模式,而把整个苏联时期的苏联模式称为苏联模式。前者可以说是苏联模式的形成时期,后者则是斯大林模式完善与发展的时期。
  苏联模式从性质上说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是苏联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联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与苏联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坚持而不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按照这个概念的界定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了这些基本方面,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抛弃了这些基本原则,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
  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苏联模式尽管有缺陷与不足,但从基本制度方面看,它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而对资产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并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符合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保持快速发展的主要的制度根源,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二、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和主要弊端分析
  
  我们在充分肯定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这种模式本身还不是完善的,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弊病。即便这个模式在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而且孤立地看,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对此,尊重历史事实的人都无法否认。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认识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弊病,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方面:在所有制形式上比较单一,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以及它们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并存,而且公有制的内涵以及实现方式上也趋于简单化,没有充分意识到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多样化;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只看到计划经济的长处并将之普遍化,没有看到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排斥甚至否定市场经济,忽视甚至否定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及时调整过分强调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较慢,人民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与提高;政治上不够民主,搞个人极权,对持反对意见的人肆意排挤、打击报复;由于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在镇压了必须镇压的反革命分子的同时,出现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倾向,制造了一些冤假错案,冤枉甚至错杀了一些党内的好同志;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言堂”、个人崇拜、舆论过于“一律”等问题。
  对于苏联模式的弊病的产生要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看到这些弊病的存在,具有不完全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崭新事业,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帝国主义国家又长期推行反苏的政策,竭力破坏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苏联共产党带领苏联人民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上,出点问题与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也是可以想见的。相反,完全不出现失误与错误则是不可能的。不仅苏联是这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三、苏联模式和苏东剧变的关系分析
  
  苏联模式的弊病与苏东剧变有联系,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苏联模式使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种模式的潜力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已经面临着全面的危机。苏联长期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演变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有着原则区别,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是根本对立的,在性质上并不存在一脉相承、由此及彼的联系。如果没有一种其他因素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就不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实际上,在苏联演变的过程中,促成这种制度演变的关键因素,就是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这是苏联的社会制度转向资本主义的桥梁或纽带。
  我们知道,苏东剧变始于意识形态的变化。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全盘否定苏联的历史。全面否定苏联模式就成为这股思想界逆流的核心。在这个方面,戈尔巴乔夫是一马当先的。他竭力否定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认为它是一种“极权主义”的模式。他认为苏联过去失败的根源,在于搞的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而是“极权官僚模式的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严重“变了形的社会主义”、“曲解了的社会主义”,是“极权的”、“专制的”、“官僚的”社会主义。这个观点贯穿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程。这种极权性就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垄断:政治上共产党的领导,意味着共产党“对政权的霸占”,造成政治垄断;经济上公有制占统治地位,排除了人们对所有制的选择,造成经济垄断;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妨碍了“吸收世界上一切进步的思想”,造成精神垄断。这些垄断引起了“人与政治、政权,人与生产资料、财产,人与文化的异化”。
  我们通常是把法西斯主义与极权主义划上等号的。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看成极权主义,这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把它看成是一个必须根本抛弃的“邪恶”的东西。戈尔巴乔夫这样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通过改革在苏联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扫清障碍。既然苏联过去搞的是“极权”的、“非人道”的社会主义,那么改革就需要全面否定过去的历史,就“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就“不是完善这个制度,而是攻入它的基础本身,改变这些基础”。改革的任务与目标就是消除垄断、克服异化,实现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具体做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允许和鼓励资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多党制;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实行“议会民主”、“自由选举”为掩饰的“普遍民主”;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实行让资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多元化;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推行生产资料私有化等。这样,改革方向就不会是在继承过去正确东西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改革的性质就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要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盘资本主义化。这说明:一旦否定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会产生严重后果。它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看待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关系到正确的改革观的形成以及改革的最终命运。相比之下,邓小平为我们确立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观,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在社会主义轨道上快步前进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也是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相区别的根本所在。
  
  四、苏联模式带给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认为苏联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弊病,并不意味着这是推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从问题的性质与产生的根源看,苏联模式的弊病主要是具体体制与运行机制上的毛病,是相关的体制与机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实践的发展作及时调整与更新的问题。苏联模式产生弊端的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在于服务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与运行机制。从今天的角度看,苏联模式中服务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与运行机制,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是错误的;有的在苏联的具体国情下是正确的,搬到别的国家去则是错误的;更多的情况,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必须进行改革。从以上列举的苏联模式的弊端表现看,也主要是具体体制与运行机制上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些弊端的存在只是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而且这些矛盾与问题通过正确的改革是可以逐步缓解并最终消除的。因为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调整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其相关的运行机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改掉了具体体制与相关机制上的毛病,是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的教训在于,在客观经济发展进程提出改革经济政治体制以及相关机制要求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进行根本性改革,以致于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经济效益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苏联模式的弊端不是顽症。从历史上的问题与矛盾对改革的影响看,应当承认,我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初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远比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难题严重得多。然而,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得苏联剧变后的社会主义堡垒依旧屹立在东方。不仅如此,我国还通过允许、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变了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思想观念的解放,认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只是发展生产力、调节经济的手段与方法,市场经济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逐渐克服了苏联模式过分强调计划经济的作用、完全否定市场经济作用的不正确做法,从而在改革中很好地发挥着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较好
  地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弊病以及不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稳步推行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与程序化,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逐步克服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政治不够民主的问题。尽管我们还不能说我国已完全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目前暴露的一些问题仍然可以看到苏联模式影子,有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还任重而道远,但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苏联模式的弊病并不可怕,并不是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只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推行正确的改革路线、方针与政策,我们相信,苏联模式的弊端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只是为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必要的条件。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并不会自动地实现。它还必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起来,把各种生产要素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实现这样的目标显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在前进的过程中还不排除会出现某些曲折与挫折。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一旦建立,仿佛不再需要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种认识上的宿命论。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如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具体道路与途径,即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黄宗良.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赵明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问题纲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4]靳明辉.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蔡敏,中山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    摘要:  无单放货纠纷近年来是国际贸易频繁出现的一类纠纷。我国没有提单法,且“在现有的海上运输公约中对交货这一问题只作了有限的探讨”[1]。无单放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消极的反作用。本文先对无单放货的概念和性质作简要分析,再从其法律后果、规避方法进行论述。以期通过本文的交流,达到促进国际贸易操作和海运市场的规范,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健康
期刊
作者简介:  秦瑞芳,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法学研究;  陈喜文,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政法系教师,硕士生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大国关系研究。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成长和竞争中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机制,既有利于解决区域内部的贸易争端,也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成员国的国际竞争能力。1993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英文简称为FTAA)至
期刊
作者简介:杨建功,江苏苏州拙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摘要: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了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的勤勉义务,但却未对勤勉义务的含义和判断标准做出界定。本文通过对立法实践的梳理以及对学界关于勤勉义务界定的反思,认为公司法中的勤勉义务与西方法理中的注意或善管义务具有同一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判断董事违反勤勉义务的实务标准、指出在董事被指控违反勤勉义务时,可以基于经营判断原则、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及股
期刊
作者简介:俞蕾,现为上海同济大学2006级国际法方向硕士研究生。    摘要:  死刑不引渡原则是引渡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该原则为众多主张废除死刑的西方国家所认可和遵行。本文分析了该原则的利弊,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西班牙王国引渡条约》就如何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应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肤浅的建议。  关键词:死刑不引渡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西班牙王国引渡条约》    随着经济一
期刊
作者简介:  王莉红,安徽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目前,执法实践中存在许多的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现象。作为国家执法机关,他们享有国家公权力,稍微将法律上的行政强制权异化使用,便出现了暴力执法,这有可能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有可能是法律规定不缜密、执法体制不健全等原因所致。既然有暴力执法的存在,那么暴力抗法的出现自不足为奇。  曾有一个法治案例,讲的是农民和野猪的斗争,起初,野猪并不侵
期刊
摘要:按照我国已有的法律规定,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排除了被害人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性。但是认得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更包括精神利益。而在某种层面上来说,精神利益的损失更需要加以弥补。因此我国目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理应有精神损害赔偿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必要性等多方面论证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如何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刑事诉讼;民事赔偿;精神损害    法院2000年12月4日公布施
期刊
作者简介:  胡荣春,华东政法大学20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法、商法。    摘要:  授权立法不仅是一种立法权运作的形式,也不仅是一种法律规范性文件形式,更是一种法律制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授权立法的内容十分简单,不仅欠缺授权立法在程序方面的必要监督和规制,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疏于精确限定,由此造成了立法秩序的混乱,因此完善我国当前的授权立法制度非常必要。  关键词:授权立法;现状;监督完善
期刊
作者简介:李逵,华东政法大学2006级法律硕士。    摘要:  外交保护是国际法中关于保护国籍国公民海外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国际法中国家所享有的一项权利。随着我国与外国交往的增多,正确认识外交保护制度并对其适用进行研究,对于保护我国公民在外国的合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交保护;国籍;属人管辖    引言    在改革开放取得长足进展的今天,我国己经逐步走向世界,WTO的加入,企业
期刊
作者简介:林越,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广州市法学会会员、广东省邮政储汇局高级经济师。    摘要:  由于金融业具有高风险特征,完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我国防范金融风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防范金融风险法律制度。  关键词:和谐社会;防范风险;金融法的完善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
期刊
苗宗正,山东省胶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  杨修庚,硕士,现供职于山东省胶州市人民检察院;  尹晓斌,现供职于山东省胶州市人民检察院。    摘要: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拒绝作证和不出庭作证的现象非常普遍。证人拒证有其复杂的立法根源,粗糙、矛盾、模糊的法律规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广泛使用的书面证言的证明能力倍受质疑,和当庭证言相比,书面证言的证明能力并非一定要弱。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