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智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他们的作业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毫无生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作业?如何让数学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型”的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练习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其有童趣性和实践性的数学作业,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数学效率。
1.以新引趣。喜新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新颖的题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一位教师在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2.以动引趣。厌静喜动是儿童显著的心理特征,设计练习尽可能让儿童动一动。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使兴趣倍增。例如低年级多让儿童摆弄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特性时,课后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用手去拉一拉、压一压,学生亲身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这样学生就会终身难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数学作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商场里,学生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转糖摊。转糖摊上有一些糖果和高级的商品。许多同学都被那些高级商品所吸引,常常向父母要钱,泡在转糖摊里,希望能转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无论怎么转、怎么摇,都不能拿到值钱的东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转糖摊的设备其实很简单:有一个大圆盘,周边共有10个格子,分别写上1—10十个数字,在圆盘的中间伸出一根可以转动的轴,轴的上端垂直系着一根悬臂,悬臂上吊着一根针。通常商家总将糖果放在偶数的格子里,而那些价格不菲的物品总放在奇数的格子里。
转糖摊的玩法是:5角钱转一次,指针指向几,你就从指针的格子向前再走几格,终点格子上的物品就归玩家所有。比如,指针转到6,你就从第6格起向前走6格,那将停在第2格上,得到的只能是糖果;如果你转到第3格再走3格,也就是第6格,得到的仍然还是糖果。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总得不到我们所希望的商品呢?这里面还有个数学原理呢!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我们知道两数相加和的奇偶性规律:偶数 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始终都是偶数,不论你转出的是一个偶数还是一个奇数,它们两数相加的和都是偶数,这也是你永远转不到贵重物品的主要原因。
同学们,像这样的“秘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发生,你们可要警惕啊!
学生们恍然大悟的同时,对两数相加和的奇偶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懂得要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念去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或解决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与生活关系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数学。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的作业为“开放性”的作业
《课标》指出:教材编写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样,练习的作用也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要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为此,设计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开放性作业,使学生真成为一个创新者。
1.练习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是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都还应具备合作精神。作为数学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的学习和拘泥于课本知识,因为数学学习的天地很广阔,我们要让数学教学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如复习“面积”这一内容时,可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现将我们的教室铺上地砖,铺什么规格和花色的地砖,既美观且花钱最少?这样的练习,既要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面积,又要学生到市场实地考察,确认买哪种地砖花钱既少且物美价廉。因此,进行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冲破课本和课堂内容的藩篱,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发挥、各抒己见的练习,为学生营造种敢想敢说的氛围,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练习由“书面型”向“实践型”转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总是以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为出发点,多以书面练习为主,抄写计算了事。而应用题往往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书面上的“实际问题”,忽略了练习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造成了“学”与“用”分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教师应摒弃传统注重解决书面上“实际问题”的弊端,加强练习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了“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在巩固练习时,有这么一题:“兔妈妈种了4行萝卜,每行5个,要平均分给两只兔宝宝,每只兔宝宝分到多少个?”在学生看懂情境图后,我试图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学生是这样分析的:从兔妈妈种了4行萝卜,每行5个,可以知道一共种了:4×5=20(个),再把20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宝宝,每只兔宝宝就得20÷2=10(个)。当学生正想进行下一步练习时,一学生说:“为什么要全分光呢?”学生们一下子议论开了。对呀,老师,兔妈妈为什么要全分光呢?“你们觉得怎么分更合理?”“兔妈妈自己也应该留一份”。……这样深入的讨论,学生争执不休,集思广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课堂以活力。
总之,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转变数学作业观念,树立一种新型的数学作业观,努力提高布置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要使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让数学作业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几个巩固练习题,更应为适应学生数学素质发展需求服务。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型”的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练习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其有童趣性和实践性的数学作业,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数学效率。
1.以新引趣。喜新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新颖的题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一位教师在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2.以动引趣。厌静喜动是儿童显著的心理特征,设计练习尽可能让儿童动一动。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使兴趣倍增。例如低年级多让儿童摆弄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特性时,课后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用手去拉一拉、压一压,学生亲身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这样学生就会终身难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数学作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商场里,学生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转糖摊。转糖摊上有一些糖果和高级的商品。许多同学都被那些高级商品所吸引,常常向父母要钱,泡在转糖摊里,希望能转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无论怎么转、怎么摇,都不能拿到值钱的东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转糖摊的设备其实很简单:有一个大圆盘,周边共有10个格子,分别写上1—10十个数字,在圆盘的中间伸出一根可以转动的轴,轴的上端垂直系着一根悬臂,悬臂上吊着一根针。通常商家总将糖果放在偶数的格子里,而那些价格不菲的物品总放在奇数的格子里。
转糖摊的玩法是:5角钱转一次,指针指向几,你就从指针的格子向前再走几格,终点格子上的物品就归玩家所有。比如,指针转到6,你就从第6格起向前走6格,那将停在第2格上,得到的只能是糖果;如果你转到第3格再走3格,也就是第6格,得到的仍然还是糖果。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总得不到我们所希望的商品呢?这里面还有个数学原理呢!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我们知道两数相加和的奇偶性规律:偶数 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始终都是偶数,不论你转出的是一个偶数还是一个奇数,它们两数相加的和都是偶数,这也是你永远转不到贵重物品的主要原因。
同学们,像这样的“秘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发生,你们可要警惕啊!
学生们恍然大悟的同时,对两数相加和的奇偶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懂得要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念去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或解决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与生活关系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数学。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的作业为“开放性”的作业
《课标》指出:教材编写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样,练习的作用也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要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为此,设计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开放性作业,使学生真成为一个创新者。
1.练习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是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都还应具备合作精神。作为数学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的学习和拘泥于课本知识,因为数学学习的天地很广阔,我们要让数学教学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如复习“面积”这一内容时,可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现将我们的教室铺上地砖,铺什么规格和花色的地砖,既美观且花钱最少?这样的练习,既要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面积,又要学生到市场实地考察,确认买哪种地砖花钱既少且物美价廉。因此,进行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冲破课本和课堂内容的藩篱,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发挥、各抒己见的练习,为学生营造种敢想敢说的氛围,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练习由“书面型”向“实践型”转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总是以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为出发点,多以书面练习为主,抄写计算了事。而应用题往往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书面上的“实际问题”,忽略了练习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造成了“学”与“用”分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教师应摒弃传统注重解决书面上“实际问题”的弊端,加强练习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了“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在巩固练习时,有这么一题:“兔妈妈种了4行萝卜,每行5个,要平均分给两只兔宝宝,每只兔宝宝分到多少个?”在学生看懂情境图后,我试图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学生是这样分析的:从兔妈妈种了4行萝卜,每行5个,可以知道一共种了:4×5=20(个),再把20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宝宝,每只兔宝宝就得20÷2=10(个)。当学生正想进行下一步练习时,一学生说:“为什么要全分光呢?”学生们一下子议论开了。对呀,老师,兔妈妈为什么要全分光呢?“你们觉得怎么分更合理?”“兔妈妈自己也应该留一份”。……这样深入的讨论,学生争执不休,集思广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课堂以活力。
总之,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转变数学作业观念,树立一种新型的数学作业观,努力提高布置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要使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让数学作业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几个巩固练习题,更应为适应学生数学素质发展需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