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和悲剧性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埃亨巴乌姆(1886年—1959年)苏联著名文学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学家。他是列夫·托尔斯泰、茹可夫斯基、列斯科夫、阿赫玛托娃和许多其他俄罗斯以及苏联作家的研究专家。二十年代是形式主义派的著名代表之一。代表作有:《诗句的旋律构造》、《透视文学》、《形式方式的理论》、《文学》、三卷本的巨著《列夫、托尔斯泰》,还有《论诗歌》、《论散文》等。《论悲剧和悲剧性》一文是他针对流行的所谓“悲剧引人畏惧和怜悯”的说法的批评。他特别赞同席勒的关于悲剧艺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享受怜悯的观点。人的各种情感,就象表象只是艺术创造的材料,它们在悲剧艺术中有其固有的极限,不致使观众感到过于沉痛而陷于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由于艺术家用形式消灭内容,就是说艺术家采用艺术手段,运用艺术形式,通过用词、材料安排、情节组合、布局结构等,消灭由其悲剧内容所引起的畏惧和怜悯之情,把观众引向精神享受从而得到审美愉悦,因此他认为,艺术要取得成功,不是悲剧主角死去的叹息激起了观众的眼泪,相反而是在唤起观众的掌声。文中,他以《哈姆雷特》、《华伦斯坦》等悲剧作了具体说明,这些悲剧为要“用形式消灭内容”和把怜悯变为悲剧的艺术形式,就应限制、拖延悲剧,就应拖延情感的折磨,这些拖延的艺术手法应当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又是隐蔽的,使观众虽一度充满紧张和困惑莫解,但最终得到加倍的享受。所以他的结论是,悲剧艺术成功在于,观众宁静地观看并享受着怜悯的情感,而不是流泪哭泣,为悲痛所压倒。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4月9日公布。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也是新时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正>作为大交通报道阵营的一个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航报道近年逐渐为更多人关注。《中国民航报》创刊于1979年,但直到1994年才走进全
与其他沙区相比,毛乌素沙区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多,野生果树资源较丰富。为引导当地群众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给毛乌素沙区生态自然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毛乌素沙区野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采用升温法和降压法制备PMMA微孔发泡材料,重点考察了发泡温度对所得PMMA微孔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升温法,随发泡温度升高,泡孔密度先增大后减
2007-06—2008-06,我们通过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
教师是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的高度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对专业教师具有极高的要求。无论是多么具有发展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或对策,都需要通过音乐教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以及高速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铁路的高效、安全运行越来越加以关注。近年来,国内电气化铁路线上开始大量投入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功率因数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