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埃亨巴乌姆(1886年—1959年)苏联著名文学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学家。他是列夫·托尔斯泰、茹可夫斯基、列斯科夫、阿赫玛托娃和许多其他俄罗斯以及苏联作家的研究专家。二十年代是形式主义派的著名代表之一。代表作有:《诗句的旋律构造》、《透视文学》、《形式方式的理论》、《文学》、三卷本的巨著《列夫、托尔斯泰》,还有《论诗歌》、《论散文》等。《论悲剧和悲剧性》一文是他针对流行的所谓“悲剧引人畏惧和怜悯”的说法的批评。他特别赞同席勒的关于悲剧艺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享受怜悯的观点。人的各种情感,就象表象只是艺术创造的材料,它们在悲剧艺术中有其固有的极限,不致使观众感到过于沉痛而陷于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由于艺术家用形式消灭内容,就是说艺术家采用艺术手段,运用艺术形式,通过用词、材料安排、情节组合、布局结构等,消灭由其悲剧内容所引起的畏惧和怜悯之情,把观众引向精神享受从而得到审美愉悦,因此他认为,艺术要取得成功,不是悲剧主角死去的叹息激起了观众的眼泪,相反而是在唤起观众的掌声。文中,他以《哈姆雷特》、《华伦斯坦》等悲剧作了具体说明,这些悲剧为要“用形式消灭内容”和把怜悯变为悲剧的艺术形式,就应限制、拖延悲剧,就应拖延情感的折磨,这些拖延的艺术手法应当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又是隐蔽的,使观众虽一度充满紧张和困惑莫解,但最终得到加倍的享受。所以他的结论是,悲剧艺术成功在于,观众宁静地观看并享受着怜悯的情感,而不是流泪哭泣,为悲痛所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