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并行显真功高效课堂见真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之间积极交往,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是在现今新的课改形势下,新课程赋予教学过程的新内涵。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把课堂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生成,并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应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贯穿于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课堂的“巩固案”。
  一、以生为本,“学案”先行,实现“以学定教”
  实行“教案” “学案” “巩固案”的“三案并行”,需要老师在上课前就把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在这当中,年级组内的集体备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级组教师本着“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现状”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被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学”。在上新课之前,教师提前一天将“学案”下发,让学生进行自学。这里的“学案”主要是“预习导航”,内容就是学生们下节课所学的内容。“学案”里针对学生的自学过程、应达到的学习要求都给出了详细说明,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提出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或者请家长进行评价。
  以下是笔者所在学校六上语文《学与问》第二课时学生的预习案。
  预习导航
  1. 朗读课文1遍,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 课文举了______个例子,分别讲了______和______的事。
  (2) 在课文中找出“能者为师”这个道理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因为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詩人。后两句是______,______。
  2. 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1) “学”与“问”的关系是______
  (2) “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______和______
  3. 浏览全文,思考:
  “学”除了贵在“问”之外,还贵在哪些地方?
  “学案”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当学生预习过自学内容后,教师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是我们“教案”中的“学情调查”。通过“学情调查”,老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的难点、问题、兴奋点、学习心理需求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制订出以关注学生为焦点的“教案”,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教师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设计“教”的方式,让“教”为“学”服务。一节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并改变教学方法,使“教”与“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如词语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案”中的预习要求,把自己所知道的词语意思说一说,把认为难记的词语写一写,把难读的词语重点读一读,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来造一个句子,说一段话……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学,在发展。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师的“教”。所以,老师必须树立一个理念—老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学会一个转变—教学应该从重视教师“怎样教”,转向重视引导学生“怎么学”;明确一个职责—教学。教学,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二、注重习惯,“教案”引导,凸显“教”服务“学”
  教师“教案“的设计运用突破性教学的新理念,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特点,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重点、难点。从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看,“教案”的实施,改变了教师层层分析,学生段段听讲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保证时间,抓住重点,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入手,围绕“目标的达成度”来分析教材,然后从重点的字词、句段或其他的训练重点、思想感情上寻求和选择教学的最佳突破口。通过分析和教师之间的讨论,设计出一两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的是学习的方法。在“教案”中,经常见到的一句话就是:“请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或观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到却不容易。这其中需要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能够进行整体性读书感悟,这也是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
  以下是六上语文《学与问》第二课时的教学案。
  学情调查
  交流预习过程中的收获或存在的疑问。
  自学(一)
  1.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说“问”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课文是通过什么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 轻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
  “学”除了贵在“问”之外,还贵在哪里?
  交流(一)
  1.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 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自学(二)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作者为了阐明“学”与“问”的关系及重要性,采用了什么方法把道理说清楚?
  交流(二)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学法提示
  抓住关键词来理解体会,并对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圈画。   在《三打白骨精》一文中,通过初读感知,孩子们对于文中的人物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就是:“你眼中的(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出你的观点。”如此,孩子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带着问题去读书,然后将“三打”中不同的人物表现进行对比,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过程,就是感悟、探究全篇课文内容的过程,问题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老师应该把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也为阅读时抓住重点赢得了机会。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無非是个例子。”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能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到“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教学的原则,也是一种追求。因为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只有老师与学生在课常上进行交往、互动,才能够实现这种教学境界。这种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以及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就是要引导老师与孩子进行互动,共同学习。
  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出现的一般都是能够贯穿全课学习的重要问题,一个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发现提出。“学贵有疑”,只有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才能激起他们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够一边读文章,一边思考问题。
  比如《诚实与信任》一文,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我”因回家心急,碰坏了小红车的反光镜。“我”认为责任在“我”,给车主人留下了纸条。结果车的主人与“我”联系,但并没有要求赔偿。文章所讲的故事并不难理解,只是一件小事,但为什么在我们国内,却有许多人肇事逃逸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看到的是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道理—做人应该讲诚信。应该以什么为突破口呢?做完了“预习导航”,有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文中的‘我’为什么敢留下纸条,如果小红车的主人借机进行敲诈怎么办?我们国家有很多人会‘碰瓷’。”问题提得很好,说的也正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吗?教师就以“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留下纸条吗?”这个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起了生活中听到或者见到的事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就当时事故的原因分析了当事人双方的责任,觉得责任并不全在“我”一人,不能全赔……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所讨论的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同时也进行了朗读训练,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的认识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在一步步升华,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应该注重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现,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加以点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得到了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四、拓展延伸,“巩固”到位,升华课堂教学
  “巩固案”在教学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是课堂是否有效的最佳体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去品词析句,潜心会文。在课结尾时,教师通常会引入一些课外的小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材料的选择,一般都与文章的内容有一定联系,或是有关的名人名言,或是文中人物的相关事迹,或是与文章思想内容相近的材料……因为学生有了课文做基础,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深度,此时再让学生来读一些资料,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提高。
  在拓展阅读中,学生被材料所吸引,阅读的同时,思维在运转,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去做?此时此刻,我最想说什么?这些问题,无需多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说出来,而且很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当学生在读有所思,思有深度时,他正穿越文本,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而这,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
  “三案并行”能够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能够让教师摒弃“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让他们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南县苏州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该文简要地介绍了正交设计法的基本名词和方法。并以我国某矿一试验巷道为例,使用缓慢流动的Maxwell流体有限元VXSE程序。运用正交设计法优选出使计算的巷道变形规律与实测变
一、结交两个“朋友”,丰富语文生活  1. 与自然为友,让写作更有灵性。大自然是奇妙无穷的,是一本永远翻不完的“无字之书”。学生有好动的天性,且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大自然有着油然而生的亲近感。当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他们的天性被释放,写作的灵感也如空中飞舞的彩蝶一般,任由他们尽情捕捉。我们常把学生带到自然界,把习作课与野外郊游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呼吸到大自然清新而自由的空气,接受大自然慷慨的
期刊
“入”即进入文本,与其贴近,相互交融。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求其意,自索其旨,与文相通,由此进入文本展现的真境,体悟文本表达的真情,品析文本流露的真味,享受语文独有的魅力,汲取文化养料,体悟文学精神。  一、入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是说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音乐、影视等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亦可通过假
期刊
在季铵盐催化剂和对苯二酚阻聚剂存在下,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环氧氯丙烷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了最优反应条件: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h,催化剂四
一、教师积极“备”,为“自助式”互评导航  1. “备”家长,形成家校助跑的合力。让学生“自助式”互评,老师说了还不算,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行。记得一开始开展“自助式”互评时,就遭到了家长的不理解:“我的孩子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老师都不看,那写了还有什么用?”面对家长的困惑,笔者只能慢慢开导:老师不是不看,而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别人的习作,如果学生知道别人习作里面的优缺点了,那么,他自己写作的时候不
期刊
一、激趣导入,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1. (PPT播放海浪录音)听,这是什么声音?  2. 师: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让我们脱下鞋子,光着脚丫,踩在松软的海滩上,去感受大海带给我们的快乐。  3. 师:(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项链和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本课起始体现了读和说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抓住孩子年龄小、爱玩的特点,让他们觉得这节课
期刊
采用严谨的统计学正交实验设计,较为科学合理地分析了影响肺微小毛霉原生质体形成的一系列主要因素,发现无机盐类与有机物类渗透压稳定剂对微小根毛霉原生质体的形成的影响有显
该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麦草自催化乙醇制浆的工艺条件,并对其反应历程进行了研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蒸煮温度195℃、液比1:8、保温70min,(升温120-130min)、乙醇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大量的习作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习作材料的积累、习作的评改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拓宽学生习作教学之路,把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习作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一、三驾齐驱,充分挖掘语文资源  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