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德育思想观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董仲舒丰富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性三品论”为德育思想基础、以三纲五常为主的德育内容以及强调个人、社会并重的德育方法上。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在个人方面强调以“修身审己”来审视自身,重视“知行统一”;在社会方面强调“以利养义”和“以身示教”為方式来提升道德素养。董仲舒的德育思想与方法对指导个人培育德性以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德育;董仲舒;三纲五常;性三品论;以利养义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西汉时期儒家领袖。从其至今流传的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见于《汉书·董仲舒传》中),可以看出,董仲舒在哲学层面深入讨论了“天人合一”的意义,构建了以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在政治方面是推崇“春秋大一统”论,号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人性论层面则宣扬“性三品”学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观。其观点为汉代以来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自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民主、科学思想的引进与发展,学界和民间对董仲舒的思想多有批判,不过通过系统梳理及深入挖掘董仲舒的思想及言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结合已有研究可以深化对德育思想的认识和实践,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德育启示。
  一、德育思想基础:性三品论
  董仲舒认为“性”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资质,人性“有善有恶论”,“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其中善性为仁,恶性为贪:“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同时,他用类比的方法进一步区分了善质与善:“性比于禾,善比于米……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不可谓善,与目之暝而觉,一概之比也。”性有善质,善质非善,这就为王道教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若实行王道教化,人性就能为善,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反之,如若未实行王道教化,人的贪性就得不到抑制:“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亦也。必知天性不乘于教,终不能栣。”善从质出,善待教而善,这是董仲舒人性论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的“性三品论”:“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董仲舒认为王道教化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其对象主要为中民,因为圣人和斗筲之人的性都不具有代表性,圣人之性具有先验的善,无需教化,“行天德者,谓之圣人。喜怒之发,威德之处,无不皆中,其应可以参寒暑冬夏之不失其时已。故曰圣人配天。”因此,“圣人过善”,圣人之性也就不在董仲舒所论人性之列。而斗筲之性具有先验的恶,已经失去了向善的可能,也无需教化,董仲舒继承孔子“斗筲之人,何足算矣”,他说“君臣之大义,父子之道……诸斗筲之民,何足数哉!弗系人数而已,此所由恶厚而责薄也。”只有中民之性,待教而善:“中民之性如茧如卵……而后能为善。”因此,性三品说就成为了董仲舒德育的思想基础。
  二、董仲舒倡导的德目
  中民之性可以通过王道教化为善,而王道教化的内容蕴含在“三纲五常”中。
  (一)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思想,主要来自于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三纲说后为《白虎通》所传播而广为人知,董仲舒借助天道哲学来论述三纲。他首先阐明三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天:“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他又将阴阳思想引入人伦纲常,进一步论证三纲的合理性:“凡物必有合……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最后,再用“天人合类”来论证三纲。不仅人的形体、性情等各方面与天同类,就连人的德性也不例外:“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因此,“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三纲主要体现了忠与孝两种道德品质。“忠”原指尽心竭力、全心投入到某方面,其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出现的,往往具有真诚、正直、恭敬等含义,其后“忠君”慢慢演变成其主要内容。董仲舒也强调一心一意为忠:“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董仲舒认为“忠君爱国”的重要性,认为“忠”在困境时可以救君主于危难,在顺境时可以致君主贤明,“为人臣者,其法取象于地。委身致命,事无专制,所以为忠也。”若不忠,则“宰不忠则奸臣危其君。根伤则亡其叶,君危则亡其国。”“孝”原有两层含义:生命的繁衍与祭祀祖先的尊祖意识和敬老意识,后逐渐发展为“善事父母”的孝道观念。董仲舒十分强调“孝”,他认为孝悌是人道之本:“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董仲舒还阐明孝可以从父母发展到对君主上,即移孝作忠:“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二)五常: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的五常思想,来自于孟子之“四德”:“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也讲到了“信”:“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 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 事亲弗悦, 弗信于友矣。”董仲舒将五者综合成了五常,并使之与五行相对应。
  董仲舒的“仁”继承自孔子,主要指关爱他人:“何谓仁 仁者,憯怛爱人……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谓之仁。”他又进一步主张“仁厚远”,爱“远而愈贤”:“是以知明先,以仁厚远。远而愈贤、近而愈不肖者,爱也。”董仲舒的“义”是指行为适宜,“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之为言我也。”董仲舒还区分了仁和义,其分别是应用于人和我不同对象的道德规范:“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这体现了董仲舒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准则。   董仲舒的“礼”是区分上下远近的等级秩序:“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以德多为象。”如若不遵守礼,会导致混乱:“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无礼则争,流、争则乱。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他更注重礼的本质与形式的统一,同时强调本质的重要性:“志为质,物为文,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礼之所重者,在其志。”智,则是用来预测人的行为结果,规整人的行为导向:“何谓之智 先言而后当。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若运用智后行为恰当,能功成名就、泽被后世:“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若运用智后行为不当,则身败名裂、祸及子孙:“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所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绝世无后,残类灭宗亡国。”董仲舒强调“仁”与“智”的统一,主张“必仁且智”:“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故仁者所以爱人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董仲舒对信的论述较少,主要阐明了两种信,其一指诚信,“著其情,所以为信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其二指信用,与道义同等级的道德规范:“伐丧无义,叛萌无信,无信无义,故大恶之。”
  综上所述,在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中,忠孝是纵向上下等级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仁义礼智信则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主要是个人处理横向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意识。在忠孝中,董仲舒始终强调孝为忠服务;在五常内,董仲舒论述了仁义与礼信之间的关联,总之而言,便是严于节已、宽以敬人:“是故以自治之节治人……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
  三、董仲舒的育德方法:内外兼修
  董仲舒的德育方法主张从在个人和社会两层面入手,其中个人层面包括修身审己和知行统一观,社会层面包括以利养义和以身示教。
  (一)个人层面:修身审己与知行统一观
  内省,是古人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内省思想,通过修身审己,可以返归正道:“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以理正身,严厉要求自己,求全责备,通过内省若发现自身错误,主动坦白,若发现他人过错,切忌中伤他人,须宽厚对待他人:“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相反,若总是善待自己、苛求他人,是不能接受的:“夫我无之而求诸人,我有之而诽诸人,人所不能受也。”
  在知、行、德的关系上,中国先哲一向主张“美德在践履”。德的实践精神在良好品德的养成过程中尤为重要,若只有“知”,而无“行”,那也是纸上谈兵。前文讲到,董仲舒主张“知先行后”的观点,即知对行的指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重知轻行”,他同时也强调实践在培育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强勉行道,则德日起大而有功。”另外,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德育过程中不可有急躁的情绪,而要“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二)社会层面:以利养义和以身示教
  义利之辩是儒家经典的辩论话题,其中,“义”是一种道德情操,指道德上的“应当”,“利”则指物质利益,它所集中讨论的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董仲舒是持义重于利的观点:“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另外,他强调利与义二者不可或缺,利满足物质世界的需要,义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管子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董仲舒赞同管子的观点,认为义与利均为人生所必须为前提。他从天人关系来说明天有赡足之意,以利养民:“生育养长……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同时,强调将受教者对利的欲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基本的物质利益得到了满足后,再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
  董仲舒强调上行下效的作用:“尔 (你)好谊 (义)则民向仁而俗善:尔好利, 则民好邪而俗败”。因为大多数人的品德随道德习俗而变,所以就需上位者,应当恪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拥有良好的品德成为众人的楷模:“《诗》云:‘示生显德行。’此之谓也。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上位者总体上要“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教化方法上做到“齐时早晚,任多少,適疾徐”,教化内容主要是仁、义、孝和悌,“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另外,董仲舒还认为上位者以身示教的方法要优于靠强制管理的效果,“此威势之不足独特,而教化之功不大乎 ”对受教化者施教方面,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认为需要对受教化者有一个全面的“知”:“故知其气矣,然后能食其志也;知其声矣,而后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而后能遂其形也;知其物矣,然后能别其情也。”其次,对志、精、形和情有全面的“知”后,引导人们喜好的性情,压制所憎恶的性情:“是知引其天性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从而达到“唱而民和之,动而民随之”。最后,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应循序渐进:“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
  四、启示
  董仲舒的德育是以性三品论为思想基础,以三纲五常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内含有忠孝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等主要德目,强调个人层面应注重修身省己和知行统一,而在社会层面,上位者应采取以身示教和以利养义的方法。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者对德育定位、德育内容上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价值取向呈现泛功利化的倾向,致使德育内容的设计过于理想化、绝对化,缺乏时代精神;在德育实施方法上表现为智育化、强制化和形式化。通过对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注重必仁且智。在现代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升学竞争带来的“应试教育”,教学完全“应试化”、“智育化”,它挤掉了德育在教学中应有的位置,导致了德育智育的不平衡。为了德智平衡发展,首先上位者认识到德育与智育相生相融的关系,再在教学活动中践行德智并行的教学理念,从而受教化者达到爱而有别、知而有为。
  其次,道德实践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与形成。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实现由道德知识向道德信仰再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让学生养成愿意进行道德实践、会进行道德实践的品质,使之成为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道德人”,因此,德育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开端,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并且事无巨细,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最后,建设良好的道德习俗有助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生成好的德性。因为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在于道德习俗。优良的道德习俗能祛除人的自然性和野蛮性,约束其自然欲望和过度强烈的情欲,从而维系社会的凝聚秩序。在当代社会,人人都严格遵守和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位者尤其要以身作则,那么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对于老人扶与不扶的道德问题就不会存在,尊老爱幼成为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美德。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
  [2] 周桂钿.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核心——大一统论[J].中国哲学史,2007(04).
  [3] 郭炳洁.近三十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15(08).
  [4] 何中华.董仲舒德治思想的社会和学理基础[J].山东社会科学,2013(01).
  [5] 汪凤炎.中国心理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 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 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商聚德.试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 J].中国哲学史,1998(02).
  [10] 孙钦善.论语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1] 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 康喆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13] 张继军.先秦时期”忠”观念的产生及其演化[J].求是学刊,2009(02).
  [14]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
  [15] 方勇.孟子[M].北京:中華书局,2010.
  [16] 钟长.董仲舒对道德教化的推崇及其影响——中国德育思想研究系列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02).
  [17] 李宗桂.董仲舒道德论的文化剖析[J].孔子研究,1991(03).
  [18] 邹顺康.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评析[ J].道德与文明,2014(06).
  [19] 罗炽.中国德育思想史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0] 沈壮海,李育.董仲舒德教方法论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04).
  [21] 汪凤炎.”美德在践履”的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2(01).
  [22] 俞启定.治国之本在于“任德教”──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借鉴[J].中小学管理,1994(10).
  [23] 梁绍辉.论董仲舒义利观的合理因素[J].求索,1988(01).
  [24] 汪凤炎,郑红.改变道德习俗: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2(06).
  [25] 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
  [26] 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4(09).
  [27] 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8] 范树成.学生道德实践的反思与建构[ J].中国教育学刊,2007(09).
  [29] 郑富兴.自然、习俗与道德教育[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3).
  作者简介:李梦龄(1991—),女,湖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讲,网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已越来越广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来讲,应该如何有效运用网络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有效阅读水平呢 带着这一想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探索如何有效运用网络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提升学生有效阅读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同网络之间的有效结合属于全
期刊
摘要: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中小学体育学科来讲也是如此,体育游戏作为中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项目,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要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讲,应该如何利用这优势,科学的将体育游戏融入到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呢 带着这一想法,本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探索如何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科学的运用体育游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斗堡垒。响应党的号召,组建创新型的学生党支部是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本科生党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本硕互动,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平台、完善学习机制,是构建创新型学生党支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硕结对;创新型;学生党支部  当前,党建工作一个重要的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水平在任何一档节目当中都相当重要。惟有在节目制作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专业性的语言,才能让节目效果更加和谐、融洽、达到传播目的。因此,融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主持风格应当言简以骇、幽默风趣、有温度、接地气儿,而且要对语言风格和艺术性进行处理和调整,让其愈发符合受众口味、更为大众化、更具感染力,最终提升节目播出效果,扩大节目影响力和知名度,全方位推动我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和“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语境,以地方理工科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师资源组建以及实践平台创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新时代背景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方理工科大学构建和完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学科交叉;理工科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1月,我国高
期刊
摘要:花样滑冰作为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中的优势项目,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近几年花样滑冰运动深受观众的喜爱,在我国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体育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分析该项目的报道历史,对普及和推广冬季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花样滑冰;人民日报;报道  花样滑冰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是取得参加冬季奥运会资格的第一个冬季运动项目。尽管滑冰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视频记录工具的进步,各类视频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新闻机构可以通过视频资料挖掘和分析新闻线索,运用视频图像来展示和还原事件的原貌。对于法治新闻报道来说,由于事件现场视频能够很好地反映事件发生的真实状况,逐渐成为了国内外法治新闻报道的核心资料,为法治新闻报道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然而,在法治新闻报道对事件现场视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违背新闻伦
期刊
摘要:在视觉化为核心的当下,面对西方国家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无端指责,我国驻法大使馆以新闻漫画独特的象征性意义,生动地传达了我国的观点,做出了有力的反击。本文截取了我驻法大使馆2020年5月15日至2020年5月19日于推特上发布的五幅漫画为研究对象,笔者将从视觉文化角度分析驻法大使馆新闻漫画系列的表现手法与传播分析。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分析;新闻漫画  一、利用视觉符号叙述,传达象征意义  
期刊
刊登在《财新网》2020年4月14日的《他们打满全场》一文,一经刊出被全网誉为良心之作。这是一篇以武汉大學中南医院在新冠疫情中的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对医院里医生的采访和疫情期间重要信息的展现,表现出了这些医生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且全面回顾了过去几个月疫情当中所发生的关键事件,对疫情开始时为什么重视不够,侦查不清,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到底谁该对此负责,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剖析。从新闻采写上
期刊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影视创作最好的途径之一和取之不竭的宝藏,中国的民间故事、民间神话、文学著作、甚至绘画、音乐和雕塑作品等艺术形式在影视作品中被用,将传统文化以视听影像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哪吒》形象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娃娃神,因其鲜明的性格和形象深受大众传媒的喜爱。《哪吒闹海》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不但在动画影像制作技术上获得了新的突破,而且在中国古代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