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训练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阅读】
  身边的人
  □柴 静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回到北京。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國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选自《身边的人》)
  写作借鉴
  柴静的这次演讲确实有理由获得特等奖。不必听她的声音,只读她的演讲稿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柴静的这篇叙事散文稿对于中学生写作而言,大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一、精心选材,用典型激励人
  柴静此文精心挑选了四则典型素材。从三十年中走遍西藏各地的有姓无名的中学女教师,到敢于挑战体制陋习的普通律师郝劲松,到真诚为民鼓与呼的政府官员陈锡文,到执着亲民为民的大国总理温家宝,选材角度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但他们对待生命、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典型故事和认真态度相同。这样典型的写作素材,本身就有一种激励读者的强大力量。
  二、凸显细节,用真情打动人
  要让典型的材料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善于捕捉、打磨、凸显人物的某些闪光的细节。文学动人的魅力就存在于细节中。上述四个典型素材中,柴静都用到了语言细节的描写,让人物自道其事,自述其志,一句话就让人物丰满了起来。在写陈锡文时,柴静写他用“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睛的这个细节,虽是简短的一句话,却大大增加了表现“真实、真诚、真情”的效果。
  三、巧卖关子,用悬念吸引人
  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常常写在纸面上的时候就觉得平淡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卖关子。柴静的关子卖得好。试想,如果柴静直接先写“七年前,我采访过温家宝总理”,则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柴静没这样写,她先说故事,说一个老人捐助一个卖棺材的农民五百元钱来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已经相当吸引人了。然后,柴静才平静地说:“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个悬念的设置,让读者更深地琢磨那个看似普通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推敲结构,用合力震撼人
  作文不能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即便材料本身很精彩。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语段顺序,会产生很不相同的表达效果。柴静文中四则材料的前后顺序显然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从前三则材料来看,柴静似乎是要按时间顺序来排列,但是关于温家宝总理的素材却偏偏放在最后而不是第二的位置上。现在这样的语段排序自然构成了由小人物到大人物、由小我到他人及天下的逻辑顺序,浑然一体,形成合力,震撼人心。
  五、深入议论,用思想启迪人
  柴静的演讲稿一共五段,前四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抒情。无前四段的叙述,当然无后一段的议论抒情;但是,如果没有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那么,前四段的叙述就没有了落脚点。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以议论为叙述作结,画龙点睛,精辟深刻,高屋建瓴,升华文意。反之,如果删掉最后的议论段,此文几乎就只成了材料的堆砌,其价值就大打折扣。   【习作展示】
  尺 度
  □王耕耘
  有这样一只小船,船尾有两名船夫。躺在船板上的那位左手搭在横木上,右手扳着自己的右脚趾,好像着急地对另一个船夫喊:“快看茶壶烧开了吧!”另一个船夫停下右手摇晃着的大蒲扇,左手轻抚着眼前的小火炉,凝神静气地看着茶壶,像是专心在听壶水烧开了没有。这是明人魏学洢《核舟記》中匠人王叔远用桃核所刻的小舟一角。
  有这样一位重度瘫痪者,除了他那还能眨动的眼皮和右手上那三根勉强还能轻点键盘的手指外,他既不能转动一下自己的脖子,也不能动一动他的嘴唇。他生活的全部空间似乎就是身下整天斜靠着的狭小的轮椅,但他却时刻在思考无比浩瀚的宇宙。他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有这样一位诗人,吃不饱、穿不暖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常态,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是他和家人的无奈。无情的秋风吹走了他那简陋茅屋上的茅草,冰冷的秋雨透过屋顶的缝隙,打湿了床头他那破旧的被子。一夜无眠,诗人在心中吟咏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是千秋诗圣杜甫。
  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前后14年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传播他的仁爱思想。他一辈子献身“有教无类”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一天,也许是某个夏日的黄昏,这位智者有了片刻的悠闲时光,他带着几个得意弟子站在滔滔不息的河水边,沉思良久后,他深沉地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是万代师表孔夫子。
  短暂的生命可以各有奇异的光彩,用了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不同的生命便会展示出不同的精彩。精湛的技艺会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的尺度;对宇宙苍穹深入思考,会给思考者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这是思想的尺度;对社稷苍生满怀忘我的关爱,会让一个脆弱的生命释放出无穷的力量,这是心胸的尺度;时光流逝,能让短暂的生命超越自我、死而永生,这是时间的尺度。不妨问问自己:我要带着哪种尺度前行呢?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五十。“尺度”既可以指尺寸、尺码,也可以指评判事物的标准,此文显然是采用了后一个含义。在行文中,作者精心选择了角度不同的四则材料,通过概述和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得简短的叙事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这四则材料全都来自教材之中,自有典型性,而先叙事再点明来由的设悬念法,也增强了可读性。最后一段在叙述的基础上生发精彩议论,点明了“尺度”的不同内涵。而这四种不同的“尺度”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生命的尺度。最后,作者以疑问作结,引发读者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度过此生?
其他文献
为下面的这则寓言补写一句揭示寓意的话。  雄孔雀都珍爱自己的尾巴,它们在山里栖息的时候,总是选择好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安稳地休息。捕捉孔雀的人大都在下暴雨时来到森林里孔雀栖息的地方,这时孔雀的长尾巴被淋湿,分量很重,孔雀担心把尾巴拖脏拖坏,就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当捕捉它的人走到近前,它也绝不肯飞翔,唯恐损坏了它的漂亮尾巴。  这是一道较开放的补写试题,既考察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考察了学生的思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临终老人对大儿子说:“约翰,宾夕法尼亚大街的商铺留给你。”休息片刻后他对小儿子说:“哦,汤姆,纽约广场旁边的别墅留给你。”最后他郑重地对女儿说:“法尼娅,帝国大厦第100层至102层留给你。”看着儿女们满意的表情,老人安详离世。  律师说:“真羡慕你们,老人应该是个大富翁吧?”  老太太说:“我丈夫是个送奶工,他刚才说的不是商铺、别墅、大厦产权,而是里面的牛奶订户!
期刊
三、布局策略—— “引”“析”“提”“聯”“结”五字成文法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照搬材料原文,而是根据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引述时应注意:  1.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使引述详略得当。  2.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精要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  “析”—
期刊
繁星点缀着夜空,清风掠过,原本如镜的湖面平添了几道波纹,空旷的田野上,我在奔跑,伴着蛙鸣。  累了,我便躺下。  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身旁,他让我坐起来,在我原先躺的地面铺上他的外衣,再让我躺下。我望着明月,爷爷望着我。他问我冷不冷,也许是赏月赏得太入迷了,便没有回答爷爷,爷爷见我一语不发,便也抬头望月了。  “好想登上月亮啊!”我不禁感慨,爷爷笑了笑,问:“你想当宇航员吗?”“也许是吧,但那
期刊
沙二给自己画了一幅像,让路人评判画得像不像,最终根据路人的评判得意地认为自己画得很像。妻子笑他:“自己画自己,像不像还要别人评判吗?”沙二就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而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像沙二一样,我们常常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评判自己,殊不知认识自我,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适用。不同人对我们有不
期刊
我微笑着问你:“你懂得公民意识吗?”  你抬眼看着我,点点头:“我懂。公民意识,不就是指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意识地维护;当自己的信仰、尊严被亵渎时,能够有意识地去反抗吗?”  我不说话,只是静静地注视着你。你可曾发现,你所想维护的一切,都被冠以了你自己的所有格,换而言之,你的意识,是在努力使关于自己的一切不受到侵害。我没想去批判、讽刺你,因为中国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你”,你们想去维护自己
期刊
古代的杰出文人大多与众不同。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要么是蔑视权贵,要么是隐居山林。“脱靴”与“不折腰”,又大多是不要命的行为,他们在那一刻的确是潇洒了一把,而日后的麻烦却接踵而至了。若这些文人都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理世事的话,那就只剩下贪官受益,主上被蒙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看来,有能力却不愿努力,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需要的不是浪漫主义者,而是实干主义者。  相
期刊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法律人郝劲松在央视采访中说:“社会进步要靠公民去推动,我要成为一个公民的样本,以我的法律维权行动介入社会公益案件,唤醒更多人的公民意识。”  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举行手机漫游费降价听证会,郝劲松报名申请成为消费者代表旁听听证会遭拒,后来他跟记者一起进去了。“我每次举手,主办方都假装看不见。”一位司长要宣布发布会结束时,郝劲松跳上前排椅子,
期刊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首歌曾道出了无数人囿于困境中的无力感以及寻求帮助的心声。正如麦家所言,人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望远镜,放大镜和哈哈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让我们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澄澈,人生更圆满。  “望远镜”借给我一双慧眼,开阔了我的视野。哥白尼应用望远镜提出了日心说,士兵应用望远镜侦察敌情。难道望远镜只有那么小的作用吗?我们戴上的,不应该
期刊
“构思”指的是确定文章立意、选择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即在写作之前,动心思,考虑写什么和怎么写,或称之为谋篇布局。作文构思力求“新巧”,用作家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  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在构思上胜人一筹以拿到高分呢?  首先,立意上的“反向构思”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下面就两则作文材料以及学生习作情况加以具体分析。材料如下:  周国平说: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是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