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减少药液外渗,探讨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抽取36例患者,采用普通方法及Z型法进行肌肉注射,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普通法注射36例,药液外溢31例;Z型法注射,药液外溢1例。两者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Z性肌肉注射法可防止药液外溢,有利于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可减轻注射时的痛苦。
  关键词 肌肉注射 Z性肌肉注射 药液外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24
  
  我院自2007年1月以来,对门诊36例患者采用普通肌注法[1]与Z型肌肉注射法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资料方法
  
  资料:以肌肉注射维D2果糖酸钙为例,2007年1月~2008年2月门诊注射维D2果糖酸钙病人36例,其中男6例,女30例;年龄12~83岁,平均42岁。
  部位:选择臀大肌、用十字定位法[2]。每位病人的两侧臀部分别用普通肌肉注射法和Z型肌肉注射法作比较,即第1次用普通法肌肉注射,第2次用Z型肌肉注射法在另一侧进行肌肉注射。
  注射器选择:选择长度为3.5cm的7号针头的注射器。
  操作方法:病人取侧卧位,局部定位后,常规皮肤消毒,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将皮肤向同一方向绷紧,并维持到拔针。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呈90°角进针,深度为针柄的3/4,注完药液后,稍停5~10秒拔针,拔出针头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位置还原,使针道关闭,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故此称为Z型肌肉注射法[3]
  
  结 果
  
  采取拔针后即刻观察针眼有无药液渗出。观察结果:经X2检验,普通肌肉注射法与Z型肌肉注射法相比,差异显著。Z型肌肉注射法可避免药液外溢,确保药液量的准确性。见表1。
  


  讨 论
  
  常规肌肉注射拔针后,部分患者注射部位出现药液沿针眼外溢现象,这样不仅影响药物剂量的准性,某些刺激性大的药物沿针眼外溢达皮下组织时可引起局部疼痛,药物进入皮下可行成硬结、局部脂肪液化,甚至局部溃烂等给患者带来痛苦。
  理论依据: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注射技术,凡不宜口服的药物和患者不能口服时;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用静脉注射以及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均可采用肌肉注射法给药。Z型肌肉注射法可防止药液外渗,刺激皮下组织或感染皮肤;具有减少病人注射时疼痛,特别是减轻注射后疼痛,尤其适用于需长期接受肌肉注射者[3]。英国主要采取此种肌肉注射方法[4]。进行Z型肌肉注射使患者取侧卧位或平卧位为佳。臀部皮肤放松、牵拉皮肤皮下组织时与肌肉层发生错位明显,不宜采取坐位。拔针前不可以放松牵拉皮肤的手,以免造成因皮肤自然回縮力与针头的阻力而引起组织损伤。女性皮下脂肪厚的患者,可以适当加大示指、中指牵拉皮肤的力度,是皮下组织变薄,确保针尖达到肌肉层,以免给患者带来痛苦。
  综上所述,Z型肌肉注射法可以防止药液外溢,确保药液剂量的准确性。适合于任何肌肉注射的药物,操作简单。
  
  参考文献
  1 马丽锋,陈建意,邵力飞,周建春.臀大肌注射深度探索及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4,9(5):396-397.
  2 殷磊, 主编.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
  3 谢少清.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陕西护理杂志,1997,11(1):28.
  4 Quartermaine S.两种深部肌肉注射长效精神抑制药方 法的比较.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1):28.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CT表现和分型,评价CT分型对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1~4月139例脑梗死病人的CT表现,结合临床进行分型并与临床预后进行对比。结果:将脑梗死分为隐匿型、腔隙型、小脑型、单脑叶型、多脑叶型、出血型6种。其中腔隙型、单脑叶型预后较好,余4种病死及致残率较高。结论:脑梗死CT分型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  关键词 脑梗死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临床预后  doi:10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97    青霉素易致过敏反应,人群中有5%~6%对青霉素过敏,任何年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前都应先做药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但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只注意观察皮试阳性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反应,而忽略了还有一些其他过敏反应类型[1],笔者在工作中遇到了2例以皮肤症状为首发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98    病历资料    患者,女,20岁,因“停经4个月余,腹痛伴头晕、恶心15小时”,于2007年7月4日急诊入院。  即往G1P0,末次月经2007年2月22日。停经4个月自觉胎动,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正常。7月3日17:00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撕裂样痛伴有头晕及恶心,无晕厥及阴道流血而急诊入院。查:T 37.7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95    资料与方法    自2003~2007年期间,我卫生院共收治并手术268例阑尾炎患者,其中8例被误诊。误诊率达2.99%。  本组8例患者全为男性,其中儿童2例,壮年5例,老年1例。年龄12~65岁。都具备起病较急、发热、右下腹痛及压痛、白细胞升高的临床症状。  误诊情况:2例儿童,原是患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常见病,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40岁男性、吸烟等,在绝经期的女性较为少见,认为多由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我院在2000~2006年有3例小于50岁未绝经女性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例,均有服用口服避孕药史。现将此3例病例报告如下。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99    我区位于陕西南部山区地带,山坡、山沟较多,山上马桑树甚多,每年5、6月份马桑果成熟季节,均有儿童误食引起中毒事件发生。现将我科2001年5月~2008年6月收治的儿童急性马桑果中毒78例,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78例全为山区农村患儿,其中男48例,女20例,男:女=2.4:1。发病年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03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TM)是由结核菌感染经血液播散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是一种最严重的结核病。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0%。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0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院在2006年4月4日~2006年8月17日共收治麻疹病人260例,其中男141例,女119例。0~6个月26例,6个月~5岁102例,6~15岁42例,15岁以上90例。市区内病人110例,占42.3%,乡镇病人150例,占57.7%。  治疗方法: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室内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04    颈髓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病变部位高,病死率高,我科自2003~2007年共收治32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1例,女l1例,年龄19~68岁,平均34.6岁。病变部位:颈3~4 4例,颈4~5 7例,颈5~6 12例,颈6~7 9例。受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05    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是病程长,常反复发作的呼吸道疾病。其基本病变是由于支气管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使支气管壁损坏变形和持久的扩张。本病多发生于青年和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我科2003~2005年共收治此类病人32例,在治疗时,我们采取抢救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