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阑尾炎8例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95
  
  资料与方法
  
  自2003~2007年期间,我卫生院共收治并手术268例阑尾炎患者,其中8例被误诊。误诊率达2.99%。
  本组8例患者全为男性,其中儿童2例,壮年5例,老年1例。年龄12~65岁。都具备起病较急、发热、右下腹痛及压痛、白细胞升高的临床症状。
  误诊情况:2例儿童,原是患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例壮年,竟是胃溃疡并发胃穿孔;1例老年,却是带状疱疹。
  
  误诊原因分析
  
  阑尾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在自然群体中,70%要患该病,而患该病的,70%的要复发,因而常有“一经确诊,及早手术”的医疗技术操作常规。所以,阑尾切除术成了普外科特别是基层卫生院的主要手术项目。
   阑尾炎的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麦氏點局部压痛,加上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感染表现,临床诊断可以成立。然而,倘若在诊疗过程中,忽略了对既往史、发病史、现病史的询问采集或重视不够,查体欠详尽,加上临床经验不足,诊断思路狭窄,忽视了其他疾病的存在,很容易发生误诊。
  2例儿童,原本患肠系膜淋巴结炎,均有右下腹疼痛、白细胞期计数升高。在查体中,亦有麦氏点压痛的临床症状。但在术中却发现阑尾正常,而肠系膜中可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此时此刻,方醒悟到为误诊。其实,该俩患儿在发病的前几天曾患过上呼吸道感染,而首诊及主治医师都忽视了这一重要发病史的询集,是产生误诊的主要原因。同时,肠系膜淋巴结炎,纵然有麦氏点呈压痛但细致观察起来,其压痛部位稍偏腹部的内侧,且不太固定而较广泛,有时可随体位变更,腹部B超探查就一目了然。
  5例壮年,原固患胃溃疡并发穿孔。但因穿孔的一瞬间,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穿孔溢出的胃内容物可顺着升结肠沿沟流到右下腹部,过6~10小时后形成右下腹局部性腹膜炎,而发生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因穿孔半径少,其穿孔部位更被胃内残渣所堵塞,膈下可无游离气体,就更具蒙骗性。该5例患者既往有胃痛史,首诊和主刀医师只要注视到既往、发病、现病各史的收集,加上查体时上腹部必竟呈木板样肌紧张,误诊就会降低。
  1例老年,本来是带状疱疹却误诊为阑尾炎。在实施手术前的皮肤准备中,笔者见到患者右下腹有直径0.5cm、隐隐约约的簇性丘疱疹,即放弃了手术,后经抗病毒治疗而获康复。典型的带状疱疹的的诊断并不难,难就难在先有神经痛后再有皮疱疹这段时间差里。详细地了解病史,获知病者在孩儿时曾先患过水痘,继则又患上了腮腺炎。而如今,年事已高,免疫机能下降,水痘病毒再次被激活,侵犯神经,使神经节发炎,甚或坏死而暴发神经痛。由于侵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在未发现疱疹期间,因由神经痛,往往容易和其他疾病相混淆,而易被误诊为心绞痛、肺炎、阑尾炎、溃疡病、胆道或肾绞痛、肋肌痛、早期青光眼等。首诊医师忽略了既往史,仅凭发热、血像偏高、而又隔内衣触诊得右下腹压痛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74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但有气道高反应性。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咳嗽症状尤为严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提高以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咳嗽变异性哮喘逐渐获得重视。2006年6月~2008年12月笔者运用止喘灵口服液宣肺祛邪、解痉平喘,结合西药治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作用及效果。方法:83例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血清CK-MB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升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给予升率汤,1剂/日,水煎服;对照组(50例)口服心宝丸,每次2丸,3次/日,两组均已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Holter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提升心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60    1995年1月~2001年1月我院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110例,并与促胃肠动力药吗丁啉进行对照观察,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嚴格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的系统治疗。血糖控制在<6.1mmol/L,并符合以下条件:①符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8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ASAⅠ~Ⅱ级的手外科患者1000例,其中男688例,女312例,年龄15~68岁;体重35~85kg。手术部位包括前臂、腕部、手掌、手指等。所有病例均采用臂丛腋神经阻滞,局麻药用国产0.75%罗哌卡因25ml+0.9%生理盐水15ml,总量40ml;具体
期刊
关键词 地震伤员 X线检查 CT检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87    根据在本院就诊检查的669例“5·12”汶川特大地震伤员的影像检查资料,对地震伤员受伤部位、各部位受伤的程度,检查方法等进行分析比较,试图探索地震伤害的规律和特点,寻求最佳检查手段和方法,达到检查速度快、病员痛苦少、获取诊断信息多的目的,从而更有利于临床对地震伤员的抢救和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无水乙醇介入治疗肾囊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2例经US、CT或MRI诊断的50个单纯性肾囊肿,在CT引导定位下经皮穿刺囊肿抽吸,确诊吸出液位囊液后,行无水乙醇反复多次冲洗。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复查,随访疗效。结果:50个囊肿中1次穿刺成功46个,1次穿刺成功率92%;50个囊肿治疗后,均行3~9个月的随访检查:其中28例30个囊肿基本消失(60%);囊肿缩小>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CT表现和分型,评价CT分型对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1~4月139例脑梗死病人的CT表现,结合临床进行分型并与临床预后进行对比。结果:将脑梗死分为隐匿型、腔隙型、小脑型、单脑叶型、多脑叶型、出血型6种。其中腔隙型、单脑叶型预后较好,余4种病死及致残率较高。结论:脑梗死CT分型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  关键词 脑梗死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临床预后  doi:10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97    青霉素易致过敏反应,人群中有5%~6%对青霉素过敏,任何年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前都应先做药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但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只注意观察皮试阳性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反应,而忽略了还有一些其他过敏反应类型[1],笔者在工作中遇到了2例以皮肤症状为首发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98    病历资料    患者,女,20岁,因“停经4个月余,腹痛伴头晕、恶心15小时”,于2007年7月4日急诊入院。  即往G1P0,末次月经2007年2月22日。停经4个月自觉胎动,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正常。7月3日17:00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撕裂样痛伴有头晕及恶心,无晕厥及阴道流血而急诊入院。查:T 3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