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与希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本文主要谈谈“野草”这一题目本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鲁迅;《野草》;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58-01
  
  《野草》是鲁迅先生“沉闷”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直接表露自己精神状态的作品,对于这部著作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笔者读完《野草》,对题目“野草”本身的象征意义亦有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野草”象征自己的苦闷,代表作者内心的荒凉、无奈与失落
  荒芜、杂乱、空旷之地最易生长野草。然而这里“野草”显然不仅指自然界的野草,而是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心理状态。
  首先,我们从鲁迅先生创作《野草》的状态来看。他曾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野草》是鲁迅先生试图穿越第二次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在开始《彷徨》与《野草》写作之前的1923年,鲁迅先生陷入了他启蒙人生的第二次绝望,也是最后一次绝望。婚姻的不幸,兄弟失和,时局动荡,信念的寄托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鲁迅先生在寻找发泄的方式。显然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野草》便是鲁迅先生内心苦闷的外显。
  其次,内心的苦闷和颓废从作品中也可以读出。作品大量的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描述都给人颓废,阴冷的感觉。如首篇《秋夜》中就写到:“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月亮窘得发白”,这样的秋叶给人感觉是萧瑟的,苍凉的。而这类景物的描写在《野草》中比比皆是:“剥落的高墙”、“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孤独的雪,死掉的雨”;人物描写有麻木的“乞丐”、失败的“复仇者”等等。这类灰色的意象几乎穿插于整个作品之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灰色的景物、人物,是作者内心无法突破的“阴暗”。
  最后,从“我”的内心亦能反应出绝望冷漠。虽然野草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但是也并非没有关系。可以说,这里的“我”其实是鲁迅自我的一部分。如在《求乞者》中“我”对求乞者是“烦腻,疑心,憎恶”。且不论求乞者的居心,但是鲁迅先生总是给我们以“战士“的形象,抨击黑暗的社会、礼教(如《故乡》、《祝福》),纵向唤醒那些麻目的群众(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但在这里,鲁迅先生对这些都产生了怀疑,缺少了战士的“爱”,不得不说这时候的鲁迅是冷漠的绝望的。就像作品中说的自己最终得到的是“虚无”,那么一切是否有意义?在《野草》中鲁迅先生对自己所坚持的产生了怀疑,“我”仿佛要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一切。这是一个冷漠者,也是一个孤独者,这时的鲁迅内心充满的是矛盾是颓废。
  二、“野草”也是希望的象征
  《野草》与其说是一次绝望的过程,不如说是一次冲出绝望的过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野草”被赋予了希望。
  这一点我是从作品的写作时间来解读的。1924年的几篇作品如《秋夜》、《求乞者》、《复仇》(一、二),在创作这些作品时,鲁迅先生内心充满了失望颓废,从1925年开始创作的一些作品中我们慢慢读出了希望。这些作品有不少都是在失望孤独中寻找出路,寻找希望,所以说此时的鲁迅也越来越认识到,即使不被人理解、不被别人接受也要向前走,启蒙者的使命即使不能救赎人们也要向前。
  《野草》中唯一一篇戏剧形式的篇章——《过客》中体现出这位革命者的不凡。这篇作品创作于1925年3月。在文章中老翁和过客都是清醒着的,都看到了世界“就没有一处没有名目,没有一处没有地主,没有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有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有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可是老翁停止了,他知道前面是坟地,进去就要葬送自己。当老翁对过客说“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哀。”过客却回答说“不,我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悲哀”,明知众人皆醉却依然愿意独醒,醒着又怕唤醒别人,众人皆悲不如我独自悲伤,这就是清醒者、启蒙者的悲哀啊,可是过客不能停止,即使前面万丈深渊也不能停,向前走,一直向前……鲁迅先生感同身受着。善良而无知的小女孩让过客感激却又伤心,也许正是她的善良成为过客前进的动力之一吧,虽然不断失望,不正是有希望才会失望;即使失望,也要向前,只有向前才有希望。在野草的最后一篇作品《一觉》,这篇作品创作于1926年4月,在文中鲁迅先生更直接喊出“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灵魂,以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
  有人说,鲁迅的《野草》是一个孤独者的守望。就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最后出现在革命烈士坟头的小白花,给人微茫的希望。因此,野草不仅象征“绝望”也是“希望”。人是矛盾的,在这里鲁迅已经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他也有颓废的时候。解剖别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解剖自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鲁迅先生真实对面自己的失望、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人不是万能的,在绝望之中寻找希望,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绝望之后依然坚持自己所追求的才是伟大,就像那野草,化为灰烬之后,来年也会发出新芽。
  “这是一个由哀伤、绝望、挣扎、解脱、欢欣等等组成的悲欣交集的复杂的情思世界,又是一个由矛盾、终极悖论、怀疑、自剖、反思、追问、顿悟等等组成的极为沉潜的情感世界”。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物新课改中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注意兴趣培养、鼓励质疑解惑、强化开放探究三个细节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生物课堂设计。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教学设计;兴趣;质疑解惑;开放探究  中国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4 -02     细节决定成败,在生物教学设计时,关注每一环节,估量有可能出现的得失并提出最佳
摘 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是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有效性措施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6 -01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的数学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9 -01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积累素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爱学语文,才能愉悦地进
摘 要: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自内心地去自主学习,本文探讨了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态度。  关键词:新课改;主动学习;主观能动性;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个有力手段,不论是观察实验或操作实验都会
摘 要:近几年的高考,报考艺术类考生的人数暴增,这种现象是极为不正常的,对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关键词:艺考;高考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3 -01     这几年的报考艺术类考生的人数暴增(从2000年的一两千人到2008年四万多人),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极为不正常的,对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首先要分析一下苏北农村艺
摘 要:引导学生用好“网络双刃剑”,形成个性、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如今学校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高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10-2  一、网络带给农村高中生心理影响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针对目前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与心理活动发生的变化,抽取了两所农村高中的高一、高二
摘 要:本文对影响学生课堂提问的内外在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提问能力;分析;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8 -01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对“问题解决”模式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已取得丰硕成果。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教师单纯为了提问而提问,忽略了提问的质量,缺乏对
摘 要:课程基地项目实施构想关涉到项目建设的方向、进程与效能,因此,如何对项目进行高质量的构想与规划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江苏省海门中学“中学生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基地”项目为例,论述了目标定位是项目实施构想的立足点,明确、清晰的分析框架是项目实施构想的具体化,效能评估是项目实施构想的质量保证,而近期行动则是项目构想落实的第一步。  关键词:课程基地;实施构想;智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
摘 要:本文介绍了海安县实小名师工作室的四大特点:名师思考引领;课题统领全局;研究立足课堂;学习成为习惯。简述了他们卷入式的研究方式、共生式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课题;卷入;共生  中国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11-03     海安县实验小学位于美丽的黄海之滨,这既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同时又是一所思想前卫、设施先
摘 要: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词汇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文介绍了词汇的五种有效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词汇。  关键词:直观法;语境法;英文释义法;游戏法  中国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4 -01    词汇学习贯穿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一定的词汇量是顺利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