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专题小组课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_save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专题小组课着重培养高师声乐学生的声乐文化素养,以提高其音乐师资综合素质及演唱修养积淀,这对肩负教育使命的高师音乐院系学生具有积极意义。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师资是提高国民音乐素养的前提,当前高师声乐课对声乐文化的系统学习相对缺失,开设声乐专题小组课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专题小组课声乐文化音乐素养歌唱修养节约师资从提高声乐课教学水平、加强中小学音乐师资声乐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出发,研究解决声乐课授课模式单一、知识性内容传授不足、学生声乐艺术修养欠缺等现实问题,是高师声乐课改革面临的问题。在师范声乐教育中开设声乐专题小组课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具有良好作用与可行性,同时对缓解普遍存在于高师音乐院、系中声乐专业学生数量偏多、声乐师资紧缺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声乐专题小组课研究意义
  通过近些年指导实习生及声乐教学实践发现,中小学音乐师资中声乐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声乐综合知识匮乏的现状,部分音乐课简单、机械教习唱歌,缺乏歌唱文化内涵知识讲授的支撑。教师自身欠缺分析、讲解作品人文思想的意识与素养,使音乐课美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声乐专业学生演唱声音直白,缺乏作品内涵表达。高师声乐课多年形成的“重技巧,轻素养”的授课模式是形成以上问题的根源所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学内容、模式上有所改进。在高师声乐课开设声乐专题小组课,对国内外声乐文化结合演唱实践进行模块化专题讲解教学,使学生对声乐文化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增加演唱文化积淀,促使其在工作岗位上从歌唱文化普及的高度进行歌唱课教学,使音乐课教学水平层次提升,美育效果上新台阶。声乐专题小组课在课堂互动、创新性及地方音乐特色研究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实现声乐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
  声乐专题小组课还探索在不减少学生课时的同时有效提高师资利用效率。
  二、声乐专题小组课教学模式
  声乐专题小组课采用专题讲解、实践、观摩、讨论相结合的综合课授课模式。具体操作为:声乐专业本科生5人一组共同上课,课时90分钟,时间分配为:专题知识讲座40分钟(声乐教师主讲),学生演唱实践20分钟,讨论总结30分钟。每学期3课时,分别于学期第4周、第10周、第16周进行。声乐专题小组课将学生每学期的3节45分钟个人课变成了90分钟的文化+技巧+讨论的综合课,学期课时由3(课时)×5(人)=15课时减为3(学期课时数)×2(90分钟计45课时2次)=6课时。每组学生学期减少9课时,学生个人课时并未减少,但增加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与综合素养提高环节,学生能力提高和学院缓解师资紧张问题实现双赢。
  三、声乐专题小组课专题设置
  声乐专题小组课的专题内容以声乐专业知识区块为主,主要包括两方面:(1)中外各类声乐体裁及其文化背景、演唱风格的专题讲解及专题歌曲赏析与实践。(2)地方声乐文化讲解与作品赏析、实践。专题课目由教师有计划安排,内容以专题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人文思想讲授和演唱风格把握指导为目标任务。具体专题如“德国艺术歌曲讲解与实践”“歌剧片段赏析与实践、”新疆、内蒙、西南、西北等民歌专题学习研究等。教师也可对专题进一步细化,如以莫扎特歌剧、舒伯特艺术歌曲(例)、邓易映艺术歌曲等内容为专题。教师最好能结合区域特点加入地方声乐文化专题的教学研究,如内蒙古西部地区可以加入“蒙古族短调民歌赏析与实践”“二人台曲目赏析与实践”等专题,既增加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又引导学生早日建立研究地方音乐的意识和兴趣。
  如教改课题《声乐技巧课创新性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之声乐专题小组课授课指导教案:声乐专题小组课安排在第4、10、16周,是为学生对每次专题课的歌唱实践预习留出时间。教师在“一对一”专业技巧课上对专题课涉及的相关歌曲提前对学生进行布置,引导其对相关歌曲演唱预习,以备在专题小组课上实践演唱与讨论。每位学生各学习一首专题范围内作品,不要重复,增加专题代表作品的广泛性,专题小组课理论、技巧、讨论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声乐专题小组课使学生通过本科4年总计24次专题学习,掌握一定范围的声乐文化知识,并建立从声乐文化高度研究歌唱艺术的意识和方法。4年中,学生结合歌唱实践学习到更多的声乐理论及专业专题知识,大幅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知识素养,使学生声乐知识系统化,并对歌唱实践及入职教学起到良好支撑作用。
  三、声乐专题小组课的效果
  声乐小组课是专题讲座、歌唱实践、讨论相结合的综合课。通过在声乐主修生每学期声乐课中进行3个专题小组课授课的多样化模式教学改革实践,对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有益补充,并达到以下效果。
  1.加强学生专业文化素养,改善声乐课“授课模式单一”现状。专题小组课“专题讲座+实践观摩+讨论”授课模式课堂信息量大、知识性与技巧性结合、趣味性强,有力提高学生声乐知识综合素养与艺术修养内涵。教学目标围绕音乐教育师资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全面、表演与教学能力均衡发展的要求实施教学,提高学生演唱、教学能力。改变声乐课教师主讲模式,增加学生主动思考、自评、讨论等环节,且不会对学生声乐课总课时产生冲击和影响。“发声练习+歌曲指导”是多年来国内外普遍采用并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声乐授课模式,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根据学生嗓音特点选择曲目等因素限制,学生对整体声乐文化体系的认识、掌握区域相当狭窄,多数声乐本科生只是学唱一定数量、风格的歌曲,
  并没有从歌唱文化的角度系统了解、研究声乐艺术,形成了表演缺乏底蕴、讲课知识面狭窄的尴尬局面,这是音乐教育师资培养较为严重的缺陷。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声乐文化有一定的学习研究,应该成为一项基本要求。声乐专题小组课着重从声乐艺术文化研究的角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构建文化层面的歌唱知识架构,将使学生在歌唱表演、知识量、教学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均会较之常规声乐授课学生有显著提高。
  2.专题课教学为学生研究和熟悉地方特色音乐提供平台。声乐专题小组课提倡教师在专题选择中加入一定比例研究本地域歌唱艺术的专题,从歌唱文化探索的角度学习、研究地域歌唱艺术,探索地域声乐文化的特色,繁荣地方民族音乐。在全国各地师范院校音乐本科生中培养研究地方音乐的意识,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3.为提高学生演唱能力起到支撑作用。声乐专题小组课通过对各类声乐作品艺术渊源、人文思潮、演唱技巧的讲解、熏陶,提升学生的歌唱艺术修养。综合性内容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歌唱美学、艺术表现规律的认识,使其演唱更加注重内涵与韵味的展现,加快演唱能力的提升。
  4.提高学生的声乐课学习兴趣与课堂活力。声乐专题小组课加入了互相观摩演唱实践与讨论环节,增强了互动性,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力明显提高。
  5.缓解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声乐学生数量多,师资紧缺的压力,在不减少学生个人课时、优化授课内容、减少总课时。
  研究证明,声乐专题小组课对于健全学生知识结构,提升音乐教育师资水平,优化高校师资利用率均有较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小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本文系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声乐技巧课创新性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SJG13Y010。
其他文献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据有关文献报道其人群发病率约为3.1%,该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作者对1998年~2000年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SG)确诊的15例中至重度
重庆大足区实施“扶优”工程,一是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教育部的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全市2区)、市教委“能力提升工程”实验区,大足区共投入资金6500余
我们从1999年7月至2000年10月外用达芙文凝胶(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生产)外擦治疗扁平疣,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系我院皮肤科门诊经临
患者,女,26岁.因过期妊娠行剖宫产.患者入手术室按常规行L2~3直入法行硬膜外穿刺,穿刺一次成功,置管顺利,向头端插入导管15cm留置3cm.
我科于2001年度收治1例凯西莱(学名硫普罗宁)致剥脱性皮炎患者,由于对凯西莱这一新药可能存在的副作用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现报告如下:
该专利涉及一种烯烃复分解反应过程,特别是从内烯烃通过交叉复分解反应合成端烯烃的过程。该过程是在亚烷基钉复分解催化剂存在下,将一种至少包含一种内烯烃的烯烃底物和一种α
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要秉承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评价标准,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音乐德育评价的重要意义;要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由校级领导、校各相关部门、班主任、音乐教师积极参与、逐层落实,关爱学生音乐德育评价标准的可持续运行的有效机制。  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评价探究音乐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一种,从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产生,且融合在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音乐课程的标准》指出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高校英语教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型为当今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而校园英语调频台在课外自主学习英语中起到了重要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写作能力是相对较难的,它能够体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动词又是英语句子写作的灵魂核心,一个善于驾驭语言的写作者必定是善于使用动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