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成长而设计的校园文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克恭: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黄桥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倡导阅读精典化、写作生活化、教育人文化、校园文化化,其教育实践和理念在江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五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编著约200万字。
  顾明远教授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它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郑金州教授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说,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目前已经形成了共识: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生成与发展的战略。一言以蔽之,学校文化建设应为师生的成长而设计的。
  我想就基础教育而言,校园文化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以学校的文化来浸润学生的个体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下面结合我校的文化建设,来说明我校是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的。
  一.挖掘校园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江苏省黄桥中学所在的黄桥镇是一个千年文化古镇,同时更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镇。70多年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组织和指挥的黄桥决战,使得这里有幸产生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新四军三纵司令部旧址、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骨灰安放处等革命历史纪念遗址,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一景”。同时黄桥中学学校的木楼、工字楼曾经是黄桥战役指挥部,学校运动场是当年新四军部队操练、誓师的地方。这些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为学校进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绝好题材,为提升学生的社会使命感提供了绝好载体。
  而当下的80后、90后,对那一段历史大多知之甚少,认识模糊。事实上,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它内涵丰富、功能独特,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人类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红色精神应当一代一代地得到传承。
  我们在校园内竖立了陈毅、粟裕的塑像;将校园主干道命名为东进路、胜利路,教学楼命名为陈毅楼;筹集资金,设立陈粟奖学金;开展以红色为主线的“大课间活动”;建立了校红色教育校园网站,使红色文化时时刻刻地感染着在校的莘莘学子。
  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服务国家和社会,是当今中学生的神圣使命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还有利于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二.创设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浸润学生的精神灵魂
  有人认为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往往通过校园的“环境”和“氛围”表现出来,使校园中弥漫着的一种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精神,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
  我校以传统文化精神来熏陶学生的精神灵魂,我们在学校教室、过道、食堂、报廊、草坪等地方,呈现了大量的有教育意义的古代诗句、中外警句等来激励学生的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等。学校里大约固定呈现的有300句名言,让学生在校园行走的过程中,时而不时的受到熏陶、激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精神、意志。
  另外,我校的校训是“智、仁、勇”,学校将其刻于学校中心的大石上,学生在校无论在哪个角度,都能看到这几个字。其中蕴含着“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育人思想,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好学”即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力行”即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知耻”即内省自律,洁身自好,做到这些就能“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浸润,使得我校学校具有了一种悲天悯人、自强不息的情怀。
  三.弘扬播科学理性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具体是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科学文化的灵魂。例如:中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好,跃居世界前列,但科学实验的得分却非常低,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如何求真——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莱辛有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恩格斯一再强调:“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校园文化不仅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沃土,同样也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沃土。科学精神同样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如果学生失去的科学理性精神,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是极其可怕的,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学校在教学的走廊上,挂了大量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他们的事迹、名言,在学校实验楼上设立了我校校友、地质学家“丁文江事迹展”和生物学家王德宝的事迹介绍,学校还在草坪上设立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塑像。其中“丁文江”是李四光的老师,在中科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所,丁文江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地质研究第一人,他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学生为国家的科学发展而努力学习。而王德宝院士参与发现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特别是其爱国精神和在文革期间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实事求是的研究问题等,值得学生学习。在他们身上,让学生看到科学理性精神的四种道德规范:科学的国际性;公有主义,强调真实的科学发现是社会合作的产物;不谋利精神,从事科学事业首先是为了求知、好奇心和志趣;有条件的怀疑精神。
  我想学生在这些科学大家的理性精神和求真精神的引领下,在他们心中植下科学理性的种子,他们将来必然会以此来要求自己,并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创设宜人的文化环境,陶冶学生心灵
  文化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我们通过创设宜人的环境,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学校老校区整个设计像一把小提琴,又像一艘前进的轮船,其寓意是学生既要有人文素养,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既要有独立的个性,又要有合作的精神;既要有非凡的想像力,又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另外学校有一个面积约二十亩的天然湖,叫“牛皋洗马池”,湖水清静,杨柳环绕,亭榭相连,这里适宜在茶余饭后散步休息,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牛皋岳飞当年抗金的地方,有纪念碑,有纪念塔。纪念碑正面书法家用隶书大书“抗金英雄牛皋洗马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表达了人们对牛皋将军抗金爱国的崇敬之情。石碑背面是用狂草疾书写的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书法家也是“壮怀激烈”,以狂放不羁之笔法,将牛将军的英勇豪迈之气、爱国忠贞之情、急切报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些,一种精神的震撼油然而生。或许平静的湖面看不到当年的景象,但学生在湖边散步,可以想像当年的景象,体味历史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民创造的历史和那些同样值得铭记的承载着历史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
  每当学生漫步于“洗马池”畔,他们或许会被这里的宜人的环境陶冶,或许会被这里的历史精神所感染。可以说是自然之景与文化之境的完美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灵更健康。
  五.营造校园情感文化,促进学生情感的成长
  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在学校的电子屏幕、学校网站、黑板报、报廊不断变化校园文化的内容,注重一些情感变化性的内容,以此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情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如开学的时候,我们将一些激励语言呈现在学校电子屏幕上,让学生在开学初期能够静心读书,确立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如“新学期,让我们从新开始”,“新学期,你准备好了吗”,每天早晨学生进校时,电子屏幕上会出现“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每天放学时电子屏幕上会出现“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平时天气变化,我们会提醒学生“请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天气变冷,防止感冒”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身心。再比如考试期间,学校电子屏幕上会出现“细心答题、静心思考”、“永不放弃”等温馨的提示。再比如每次放假回家:学校电子屏幕上会出现“注意安全,一路顺风”等语句。
  这些动态的屏幕文化,沟通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成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和精神的长期积淀后的展现,它是一种无声的渗透,以水滴穿石的毅力,于多年如一日的影响中,实现对学生精神情感的浸润和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文化教育的大课堂,要让校园的文化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让他们都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他文献
本期的“圆桌读书会”由我校承办,非常感谢杂志社对我们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的支持与信任.一篇好的文章,总是以其独到的见解或深刻的社会意义引发人们思考.孩子的心灵是天真
现在,高校音乐课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音乐课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形成,是在多民族文化生活背景下产生的土壤,丰富的语言在不一样的地域文化特色基本上,再加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淀才能够形成今天的声乐歌
期刊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社会对音乐教育理念、需求的变迁,给大学钢琴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在新时期大学钢琴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反思构建改
期刊
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通俗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成长与人格塑造。通俗音乐通常能够反映年轻人的思想与情绪,并且受到年轻人的广泛追捧。因此,如果将
演唱好中国作品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国的语言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要想体现民族风格,无论用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应该充分把握好中国声乐作品中的咬
写诗的女孩儿家住襄阳  写诗的女孩儿家住襄阳。她喜欢拨开历史尘封的记忆,看古城温润而安详——多像一枚古钱币啊,外圆、内方!那圆圆的,是护城河;那方方的,是古城墙。  写诗的女孩儿家住在襄阳。她喜欢一叶扁舟在护城河上荡漾。“华夏第一城池”静静闪着波光,那是汉江女神曼妙的舞姿,长长的水袖,轻拂着背恃青山面俯襄江的古城墙。长长的水袖,也自豪着代代襄阳人的心房。  写诗的女孩儿家住襄阳。她喜欢在汉江边放飞
随着国内和新疆的舞台艺术发展的趋势,叙事越来越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主体是组织和描写生活的总纲,它自始至终主导着舞台艺术的创作活动。本文从古代东西方舞台艺术的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