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和中国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对比,探析卢梭借助一个虚构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所表述的他对儿童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找出一种能够读懂孩子的心的适宜中国的儿童教育方式。
  关键词 卢梭 儿童 自然教育 儿童中心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抑或是18世纪教育现实的映射,还是他对社会科学的猜测,即内省和追诉的结果?研究者们众说纷纭。卢梭并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私人教师,甚至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的5个孩子都被送进了孤儿院,可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所有像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马卡连柯、杜威以及费莱雷这样的实践家,在从事历史性的实验时,从未忽略过那部寄意于爱弥儿的“乌托邦作品”?为什么他们最后总要回到它身上,就像它是一部原始资料那样?这仅仅是由于他们自己的频频失败、屡遭挫折而从中寻求慰藉,还是卢梭的作品中有某种东西仍然在鼓舞着他们,而且至今还在鼓舞着其他人?
  不妨让我们重读卢梭,感悟他对人生、自然的态度;领略他对社会、教育、科学与艺术的理解;体味他那淳朴、澄明、追求完美的天性……
  1 卢梭儿童教育思想和中国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
  1.1 灌输和引导
  “教师中心论”一直是中国主流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其基本特征是向儿童灌输成年人的各种思想。教师并不能科学地发挥他的主导作用,教学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致压抑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却认为孩子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他们的行为是有机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对于最初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他也带来了某种特性,影响了别人对他的种种行为。卢梭第一个真正“发现了儿童”,他发现了儿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正是看到了儿童的重要性,教师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儿童中心论“不代表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它反而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更好地理解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对象——儿童,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住这几个因素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联系和作用,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以儿童为中心去实施有效的教育。
  1.2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只有考上了好的中学,才能上好的大学,之后才能找得到好的工作”,从小我国的大部分儿童就是在父母这样的话语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但是为了跟上现实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应对升学的压力,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加明朗的未来,除了完成正常的学校学习之外,不少家长还会在假期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生怕落后别人一步,弄得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毋庸置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儿童“禁锢”在了书本当中,很多小学生早早戴上了眼镜,形成了驼背;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够了,这就在生活上甚至是道德上,都对孩子有求必应,一方面阻碍了儿童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自私人格的形成。
  众所周知卢梭所处的时代,欧洲社会文化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具特色的人才接踵而至,然而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卢梭却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而进行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把其培养成“职业人”,而是要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多方面发展的人。这样,儿童才能在自己的成长途径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开动脑筋,应对未来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主张的“素质教育”的真谛。
  2 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给中国儿童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既不是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在背负着长辈的期望,应付着考试的压力,这种强迫性的学习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的,相反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按照卢梭的儿童观,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儿童,在儿童的天性得以真正释放的前提下,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的分期是:婴儿期(出生至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教育和儿童心灵自然发展;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觉教育,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世界还处于懵懂时期,对很多道德观念还不能理解,因此道德说教的作用并不显著,所以要让儿童同自然接触,体会自己所作所为引发的结果;少年期(12~15岁),这是人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智育教育的任务不在于给儿童一大堆知识,而在于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使儿童有精确和清楚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这里,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抱有任何偏见,从而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身心发展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就是认识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意义。儿童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的就是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我们往往很喜欢把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告诉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但是孩子毕竟没有经历过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这些道理进入他们头脑当中之后反而很可能演变成谬论。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成人、家长、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这也是卢梭的一个思想:“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注:卢梭著,李平沤译:《愛弥尔》,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0页。)例如,孩子把刚买的玩具都扔到了门外,家长不必急着帮他找回来,就让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别人拿走。当下次儿童提出玩玩具时,你可以告诉他,玩具没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让他自己去找,结果他不能找到他心爱的玩具。如此他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才会意识到不对,下次才不会那么做。“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注: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页。)   最后,可以对儿童进行一定条件下的“直观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信息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到,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整天坐在电脑或者手机前,看上去好像什么事情都接触到了,实质上却是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内,与现实中的真正事物,甚至是人都交往甚少。卢梭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应该适当将儿童“扔”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捕获和感知知识。例如,针对有些城市孩子不思进取的问题,可以把他们和农村的孩子身份互换,让他们切身去感受农村孩子为了上学所付出的辛劳,和对学习的渴望,这样他们就能自己从中得出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回归自然”的直观教育将是受益匪浅的。
  3 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与演进
  卢梭的理论核心是“归于自然”。这种做法一方面有利于让儿童在生活中亲近自然,养成熱爱自然的品质,为儿童自由自在地生活提供更大的空间;但另一方面,把天性视为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成长,是不正确的。教育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塑造新生一代的灵魂,绝不能不顾社会而全凭儿童生物般地发育成长。卢梭曾说教育应听凭儿童天赋的指引,叫儿童以本能为师,果真这样,教育必然流于无目的、无指归,只能迎合儿童少年倏忽无定的爱恶,从而走上放任自流或兴趣主义。
  卢梭从他的儿童观出发,将儿童的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顺应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将每一个年龄阶段都看作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夸大了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是过于机械的理论。无论体格锻炼、感觉训练、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绝不能过度集中地放在某一阶段实施,而须适当地分配在每一发育阶段进行。
  卢梭通过对爱弥儿的伴侣苏菲的教育过程表现了他的女子教育观。在卢梭看来,女子的全部教育都应与男子有关,以男子为中心。女子的唯一义务就是服从,在家服从父母,婚后服从丈夫。这样,只能叫女子学会缝纫、刺绣、编制和绘画等,不可学习哲学和科学等学科;女子必须从小就受到约束,绝不能“放私”,要习惯于忍耐。如果说卢梭对男子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自由的教育,那么,他的女子教育则是一种压迫的、依附的教育。他所处的时代,将女性视为男性与家庭的财产,因此卢梭缺乏两性平等与平权的观念,此为其教育思想上最大的瑕疵。
  卢梭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在这两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人类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它同卢梭的生活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卢梭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也已经成为历史过去的东西了。但是,卢梭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还是值得后人用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和总结,并作为历史的借鉴的,而他的思想精华就是在今天应该说也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我们研究卢梭教育思想的目的,并不是要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人们向前看;不是为玩赏历史往事而迷古恋旧,而是为今天和明天谱写历史的新篇章,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养料和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刘敏.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及其现代价值.曲阜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群雄逐鹿的媒体竞争时代,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蔓延,凭借其无与伦比的传播优势和言论聚合功能,成为网络的新起之秀,掀起了信息的“微博热”,尤其是微博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7·23”动车事故为例,分析了微博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方式、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微博 突发事件 “7·23”事故 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野出发,以汤阴县的“送羊节”为例,探讨经济变迁、生活方式变迁及价值观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揭示其内在的教育价值,首先介绍社会变迁的概念,介绍“送羊节”习俗来历及概况,分析其中的变化,最后指出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社会变迁 传统文化 送羊节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视字幕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法国释意学派认为,翻译的本质应当是语言携带的意义的传达,而非简单的字符对应。本文以美剧《复仇》为例,探讨释意理论在字幕解释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字幕翻译的意义,忠实于语言间意义的表达,以进一步帮助译者做出优雅、精炼、准确的译文。  关键词 释意理论 字幕翻译 《复仇》  中图分类号:H315.9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考研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用价值观方法进行分析,进而对教育界内存在的教育诚信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以期为教育诚信问题的解决带来帮助。  关键词 考研培训 价值 教育诚信  1 考研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1.1 考研培训的现状  国家教育部对近十年来考研人数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逐年增加,从最开始的46万人到现在160万,增加了将近3倍。
期刊
摘 要 校企合作教育在中外高等职业院校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对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和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为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教育比较 研究  1 中美两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共同点  校企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
期刊
摘 要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直接体现在不同的衣食住行上,也广泛地渗透在各种文学、文化艺术中。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作用于文学,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而以“神道”为主和有选择地融合佛教的宗教精神的日本文化则使日本文学更突出个人表达和内心告白。本文拟以《史记》和《十训抄》为例,从中日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比中日两国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不同解读,并分析导致不同解读的原因。  关键词 司马相
期刊
摘 要 道德行为的评价与道德动机,责任与义务感、道德自律、爱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白方礼 道德动机 责任与义务 道德自律  白方礼老人于2009年当选百位感动中国人物,今年获2011年感动中国特别奖。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白方礼老人静静地走了。白方礼,这位平凡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19年,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生着眼于高校自主招生时,高校如何完善自主招生制度,保证被录取的考生在入校后能接受优质的、与其专长相适应的配套培养,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以华中师范大学07-09年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群体为调研对象,探讨自主招生学生的后期培养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自主招生 后期培养 配套体系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和扩大高校招生
期刊
摘 要 目前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如何高效利用课余时间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心。本文利用对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大学生安排好课余时间以及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 课余时间 管理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与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关系  物理学家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无锡技师学院2011级学生(初中起点)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在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基础上,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其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以及情绪倾向等等。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技工院校学生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较低,但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却非常高,而且首次发现女生冲动倾向检出率高于男生的现象等等。  关键词 技工院校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由于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