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达千万。近年来,房颤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手段也不断增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达千万。近年来,房颤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手段也不断增加。
其他文献
周芳凝 2021年度的诺贝尔奖近日陆续揭晓,David Julius和Ardem Patapoutian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与触觉受体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意味着,日常中我们对于冷、热,和触觉的感受能力,可以在被引发的神经冲动中被观察和定位到。我们喜欢去关注诺奖的研究成果,因为它们往往是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文明下能给我们未来生活带来福祉的希望之光。今年的医学生理学奖发现,似乎也引起了大家
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是心室电兴奋过程的标志.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生理状态下,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长.心率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44~0.32s.影响心室电兴奋过程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缩短.短QT指QT间期短于正常范围.
目的评价慢径改良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访了184例房室结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的AVNRT患者[男性82例,女性102例,平均年龄(48.8±15.2)岁],平均随访时间(32±2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PR间期、心动过速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等.结果接受随访的本组患者慢径改良术成功率99.5%(183/184),
目的 了解某单位特定人群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某单位抽取24个调查点,共231308人,于2002年5月至10月,抽取2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面对面向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房颤及相关疾病史,化验血常规、血糖、血脂等。结果 共调查4139例,男性3631例,女性508例,平均年龄(45.09±10.71)岁。诊断房颤13例,患病率0.31%;高血压625例,患病率
为了让广大的心电图学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了解心电信息学的新进展,提高心电信息学方面的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承办了2006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心电信息学新进展研讨班”。
目的采用双Lasso导管标测技术行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隔离预防心房颤动复发.方法 13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56±8)岁,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其中,8例为频发的阵发性房颤(1~20年),5例为持续性房颤(1~4年).窦性心律下起搏远端冠状静脉窦或房颤发生时,利用电解剖系统进行左心房重建.然后,将两根Lasso多极导管同时置于右(左)上、下肺静脉之内.在距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年新增病例55万;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200万。我国2003年一项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心力衰竭的病死率
“绿色消费好市民”标准: 1.响應“光盘”行动 2.适量烹饪用油 3.拒食露天烧烤 4.不燃用劣质散煤 5.购买环保节能商品 6.尽量不用一次性物品 7.少开空调多通风 8.双面打印纸张 9.随手关灯断电
目的报告3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4月植入的31例,另有4例更换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3~70个月,平均36.5个月),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死亡.31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725次(VT534次,占73.7%,VF191次
预激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为0.15‰~3.00‰。预激综合征大多为散发,部分有家族史。早在1944年Ohnell首次报道了两个家族性预激综合征家系。以后陆续有报道。1978年,Gillette报道了4个家系,提出了预激综合征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001年Gollob等报道了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γ2调节单位编码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