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针对汉藏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藏区中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以及制约西藏中学汉语教学的若干文化背景问题,展开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西藏中学汉语教学文化培养的策略:一是引导正确的文化认同感,二是因材施教,开展汉语教学。
关键词 西藏中学 汉语教学 文化背景
一、汉藏文化背景与文化认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与文化融合,使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格局。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汉藏民族交流增多,汉藏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度增加,近年来,藏族中学生对主流民族文化在认知和意向上的认同,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汉语教学在西藏较之以前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二、制约西藏中学汉语教学的文化背景
在西藏,汉语教学虽然有进步,但是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其中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制约,也有教学本身方面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的语言文化背景,制约了汉语言的正常学习。
(1)藏族学生母语是藏语,缺乏汉语学习环境,使汉语学习不能自然习得。
西藏是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藏族家庭,藏语作为他们的母语,是各家庭成员进行交流的先天语言,即使父母汉语水平都较高的家庭,父母虽然想从小培养孩子的汉语能力,但也是藏语与汉语并用。农牧区的藏族家庭,情况就更为严重,缺乏基本上汉语学习环境。因此,学习汉语时就很难自然习得,必须通过系统的语言学习,才能获得这种语言能力。
(2)学生既有的藏文化背景,干扰汉语的学习。
藏族学生已有的藏语言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与所要学的汉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差异却很大,这种差异在他们学习汉语过程中,将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藏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生搬硬套到汉语言。
(3)地理位置特殊,缺乏使用汉语言的实践。
西藏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相对闭塞,阻碍了西藏与内地广泛的交流,造成汉语学习环境缺失。这一地域环境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藏族学生除了课堂上使用汉语外,其余大部分时问使用藏语。农牧区藏族学生更甚,学习汉语往往只限于课堂,课堂外基本上接触不到汉语的使用环境,更谈不上自觉实践汉语的习惯和能力。
2、学生个体不同的基础文化背景,给汉语教学造成困难。
在西藏中学,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受教育情况的是不同的。一个班的学生汉语能力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农牧区的很多学生,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虽然经过初中三年的汉语学习,高中以后仍然只能够进行很少且简单的汉语交流。县城内的学生,进人高中后大部分能听懂普通话,但不太会说。地市来的学生,进人高中基本能听懂汉语,也能用汉语表达,只是受本民族语言影响。这样不同的基础,对于中学汉语教学的进行,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3、教学状况不尽人意,制约汉语教学的完善。
西藏的汉语言教学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汉语言教学书平亟待提高,西藏中学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状况,作为文化背景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说,是制约汉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1)教师素质方面,西藏中学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部分教师的学历和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比较传统,而且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责任感以及主动性不高。
(2)课堂教学方面,部分教师未能实现从“教师如何会教”到“学生如何会学”的转变,使得西藏中学的汉语教学不尽人意,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高效率”和学生学的“低效率”成为突出矛盾。
(3)考试制度方面,部分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教学目的,没有明确考试仅是考察学生做题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语言的能力,此外,教材使用也较混乱,教师对教材要求和考试要求把握不当,造成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目的和结果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三、西藏中学汉语教学中文化培养的策略
1、引导正确的文化认同感。
在西藏中学汉语教学中,推行多元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向藏族学生传递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平衡地传递藏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藏族学生平等、包容和接纳的文化认同态度。使藏族学生既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又接受主流民族文化,既注重主流民族文化的实用价值,又保证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因材施教,开展汉语教学。
西藏学生汉语基础比较差,而汉语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应针对藏族中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开展汉语教学。
(1)重视基础教学。藏族中学生在小学时,往往学到的仅为汉字,而未掌握词句。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基础教学,丰富学生词汇,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2)重视直观教学。西藏中学汉语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重视直观教学。比如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和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增强直观性。或者将学生带出课堂,走人生活。再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理解把握课文,加强记忆。
(3)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积累词汇,使学生词汇量不断增加,积累语段,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记诵古诗词和现代优美文章等,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习汉语就会简单许多。
(4)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引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教法灵活外,还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做课堂笔记、做作业、课后复习以及如何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和做摘录等等。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学好汉语。
参考文献
1 吴迪锦,西藏民族中学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 路华,藏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制约因素
3 陈秉素,关于农牧区汉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4 姚晓兰,西藏女童教育问题探讨
关键词 西藏中学 汉语教学 文化背景
一、汉藏文化背景与文化认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与文化融合,使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格局。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汉藏民族交流增多,汉藏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度增加,近年来,藏族中学生对主流民族文化在认知和意向上的认同,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汉语教学在西藏较之以前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二、制约西藏中学汉语教学的文化背景
在西藏,汉语教学虽然有进步,但是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其中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制约,也有教学本身方面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的语言文化背景,制约了汉语言的正常学习。
(1)藏族学生母语是藏语,缺乏汉语学习环境,使汉语学习不能自然习得。
西藏是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藏族家庭,藏语作为他们的母语,是各家庭成员进行交流的先天语言,即使父母汉语水平都较高的家庭,父母虽然想从小培养孩子的汉语能力,但也是藏语与汉语并用。农牧区的藏族家庭,情况就更为严重,缺乏基本上汉语学习环境。因此,学习汉语时就很难自然习得,必须通过系统的语言学习,才能获得这种语言能力。
(2)学生既有的藏文化背景,干扰汉语的学习。
藏族学生已有的藏语言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与所要学的汉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差异却很大,这种差异在他们学习汉语过程中,将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藏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生搬硬套到汉语言。
(3)地理位置特殊,缺乏使用汉语言的实践。
西藏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相对闭塞,阻碍了西藏与内地广泛的交流,造成汉语学习环境缺失。这一地域环境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藏族学生除了课堂上使用汉语外,其余大部分时问使用藏语。农牧区藏族学生更甚,学习汉语往往只限于课堂,课堂外基本上接触不到汉语的使用环境,更谈不上自觉实践汉语的习惯和能力。
2、学生个体不同的基础文化背景,给汉语教学造成困难。
在西藏中学,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受教育情况的是不同的。一个班的学生汉语能力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农牧区的很多学生,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虽然经过初中三年的汉语学习,高中以后仍然只能够进行很少且简单的汉语交流。县城内的学生,进人高中后大部分能听懂普通话,但不太会说。地市来的学生,进人高中基本能听懂汉语,也能用汉语表达,只是受本民族语言影响。这样不同的基础,对于中学汉语教学的进行,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3、教学状况不尽人意,制约汉语教学的完善。
西藏的汉语言教学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汉语言教学书平亟待提高,西藏中学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状况,作为文化背景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说,是制约汉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1)教师素质方面,西藏中学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部分教师的学历和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比较传统,而且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责任感以及主动性不高。
(2)课堂教学方面,部分教师未能实现从“教师如何会教”到“学生如何会学”的转变,使得西藏中学的汉语教学不尽人意,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高效率”和学生学的“低效率”成为突出矛盾。
(3)考试制度方面,部分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教学目的,没有明确考试仅是考察学生做题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语言的能力,此外,教材使用也较混乱,教师对教材要求和考试要求把握不当,造成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目的和结果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三、西藏中学汉语教学中文化培养的策略
1、引导正确的文化认同感。
在西藏中学汉语教学中,推行多元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向藏族学生传递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平衡地传递藏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藏族学生平等、包容和接纳的文化认同态度。使藏族学生既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又接受主流民族文化,既注重主流民族文化的实用价值,又保证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因材施教,开展汉语教学。
西藏学生汉语基础比较差,而汉语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应针对藏族中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开展汉语教学。
(1)重视基础教学。藏族中学生在小学时,往往学到的仅为汉字,而未掌握词句。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基础教学,丰富学生词汇,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2)重视直观教学。西藏中学汉语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重视直观教学。比如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和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增强直观性。或者将学生带出课堂,走人生活。再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理解把握课文,加强记忆。
(3)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积累词汇,使学生词汇量不断增加,积累语段,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记诵古诗词和现代优美文章等,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习汉语就会简单许多。
(4)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引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教法灵活外,还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做课堂笔记、做作业、课后复习以及如何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和做摘录等等。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学好汉语。
参考文献
1 吴迪锦,西藏民族中学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 路华,藏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制约因素
3 陈秉素,关于农牧区汉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4 姚晓兰,西藏女童教育问题探讨